1977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胡耀邦来到位于颐和园附近的中央党校,走马上任副校长一职,这也标志着他在十年动荡结束后的正式复出。
说起胡耀邦的复出,还是华国锋“三请”的结果。
“一请”是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不久,华国锋亲自登门拜访胡耀邦并邀请他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胡耀邦当场婉拒。
“二请”是在1977年2月26日,华国锋邀请胡耀邦到中南海商谈工作问题,由此再度邀请他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胡耀邦依旧当场婉拒。
“三请”是在1977年2月底,这一次华国锋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政坛元老,因为此人的出面才说服了胡耀邦,在征得邓公意见后,胡才同意正式复出,此人正是叶帅。
从这段复出前奏来看,华国锋两次请胡耀邦出山遭拒有些令人难以理解,胡此举好似在“作秀”,事实并非如此,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胡耀邦和华国锋早在60年代初期有过在湘潭共事近2年的经历,彼此还是比较熟悉的,“四人帮”被粉碎后,胡耀邦还曾委托叶选宁向华国锋转达“中兴伟业,人心为上”这句谏言,恰恰因为华国锋之后不尽人意的政治举措,让叶帅等老革命感到越发失望,胡耀邦也是如此。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胡耀邦不认同“两个凡是”,自然也不愿接受华国锋的复出邀请,他能够在“三请”后同意复出,当时叶帅对他说了些什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有关于叶帅是如何说服胡耀邦的,我们无从考证,但从叶帅在同年3月12日与胡耀邦的谈话内容还是可以联想一二的。
“你还是出来工作好,也是帮助我嘛!太重要的部门,他们不放心你去。你到党校去工作,我看也好,党校远在西郊,是非少点。凭你的智慧和才干,在那里是可以搞出点名堂来的。”
事实证明,叶帅此言一语中的,或许连当时的华国锋、汪东兴等领导人都想不到,胡耀邦能够凭借中央党校副校长一职在之后的拨乱反正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初到中央党校,胡耀邦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校园,不仅没有学员,大部分教师都还在“五七干校”,就连大部分校舍都被总参谋部占用,用“空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也是从那一刻起,他感受到了叶帅沉甸甸的期许,还有自己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在半年后重新开学授课。
因为当时“两个凡是”当道,胡耀邦想要将中央党校办成理想状态是不容易的,想要中央党校真正重新发挥“中国共产党最高学府”的作用,他这位副校长绕不开破
在将校舍从总参索回、教师们陆续调回后,胡耀邦将繁重的行政工作交给冯文彬,随即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党校的理论建设中去。
当他敏锐地察觉到一股思想解放热流已经在“两个凡是”的坚硬冰层下蓄势待发,做出了“党校要创办一个真正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刊物”这一重要决定,也就是《理论动态》。
事实证明,《理论动态》的确成了胡耀邦亲手锻造的“真理投枪与匕首”,有如“新时代《新青年》杂志”那般不断唤醒着人们对真理标准的思考以及对“两个凡是”的大胆质疑。
当然,这也仅仅是胡耀邦政治生涯迎来高光时刻的前奏,但《理论动态》的确充分印证了他身为卓越领导人的资质与气魄,也印证了叶帅的慧眼如炬。
事实上,胡耀邦对叶帅从来都是极为敬重的,两人的相识早在延安整风时期,从那时开始,叶帅就对这位一向热情开朗、精力充沛的“红小鬼”格外赏识与器重。
哪怕是在人人自危的十年动荡期间,两人双双蒙受灾难却也始终相扶相帮,1975年胡耀邦能够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都得益于叶帅的大力推动。
由此可见,当年叶帅能够替华国锋“三请”胡耀邦复出,背后深意可谓良苦用心,直到胡耀邦后续开展冤假错案平反、干部政策落实等大量工作,乃至他逐步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叶帅对他的支持都是毫不掩饰的。
“数你年轻了,来中央帮助我们分挑一些担子,我们会支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