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乔氏宗亲社区」加入乔氏大家庭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特别在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文革开始,乔冠华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1973年经毛泽东提议,乔冠华恢复了工作。1973年底,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批判。“四人帮”倒台后不久,乔冠华被隔离审查,后重新工作,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享年70岁。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江苏建湖县城一角
这是乔冠华故居全景
这座建于清代的农村小院,雨浇风摇,人去院空。大跃进时,被村里改作了榨油房。一个 多世纪过去了,想不到,今天修缮一新,又成了家乡的一张名片。这真是,印证了“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
这是乔冠华故居的大门楼
当年征服联合国大会的乔冠华,就是出生在这座农村小院。 他三岁丧母,五岁入叔父私塾,九岁离家去盐城读书,而后又转学南京,16岁他考进了清华大学。家里人摇着小船送他整整走了一天到盐城,接着又乘船到南通,再换船去上海,然 后坐火车北上。自此,乔冠华就再也没有回过这座农村小院。
乔冠华与龚澎全家福
对于家乡的记忆,留在乔冠华脑海里的,也许只有这座农村小院和童年时代的一些趣闻 逸事。而家乡的人们,包括走向悬车之年的我等,对他这位名震一时的国家部长级人物的真 正了解,也还是来自于他的续弦夫人章含之的深情文字,以及他与前夫人龚澎的女儿乔松都 的充满至爱的回忆。
这是乔冠华从60年就开始使用的办公桌
今年,我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有机会参观了这座农村小院。从建湖县城驱车东去十多 里,就来到了还在描龙绣凤的有着龙脊花墙、古朴典雅的“乔冠华故居”。这也是我第一次 走进了这座离我老家几十里远的一座名人故居。
进入院内,走过一个天井,出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故居的主屋了。乔冠华 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乔冠华用过的衣柜书橱
这是乔冠华用过的沙发
乔冠华少年时在阁楼上居住
墙壁上挂有乔冠华的生平简介和他参加革命的历史图片。室内还陈列着他的部分遗物、著作以及生前的生活、办公用品。这些都是这些年收集来的。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少年时代的住处。有一张单人木边竹心床,两头搁在板凳上,床边一只小柜,都是原物原样的摆放。
乔冠华与章含之
岁月可以改变这些东西的颜色,但怎么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我从这个房间走进了那个房间,还上了小阁楼,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乔冠华的一生,结缘于政治,是个大才子,大笔杆,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毛泽东戏称 他“乔老爷”。然而,就是这位乔老爷,最终也被无情的历史洪流漩涡淹没。这是他的悲剧。
乔冠华接受毛主席接见
虽说乔冠华离开家乡50多年,没有再踏上这片故土;他的家人也于解放前全部去了上海谋生,没有再返回家园。但他眷念着家乡,在他极度苦闷的时候,也曾有过“大不了回乡教书”的话语。他回乡一望的心愿,始终萦怀心间,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
他对章含之说:从一解放,他就忙了,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假,也根本顾不上想念家 乡,没有时间想这些。
再说,当了官,就更不好回去了。如果回去一次,不知要给地方上添 多少麻烦。周总理也是苏北人,解放后也从未回过家乡。他接着对章含之说:现在倒好了,不当官了,等这次病好了,也许可以和我一起回家乡 看看。……但是,急转直下的病情,使他未能如愿。
乔冠华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的章含之带上了乔的照片,孤身一人回到了乔的家乡。也了却了乔的一桩未遂心愿。但对于章含之的到来,家乡的人们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乡情;而上级官员却感到了为难,生怕背上说不清的黑锅!关于这件事,当时的传说很多。直到几个月前在南京,我见到了魏福宝局长才得到了权 威性的版本。
魏是当年的建湖县长,见证人。谈起往事,她唏嘘不已,回忆说,县里事先就接到了盐城市委的电话,明确指示:低调接待章含之的到来,县委书记不出面,由县长陪。
说章含之这次回来,是想让乔冠华的骨灰回葬家乡,盐城市委不同意,认为乔有政治问题。这样,就由魏县长陪章去了乔的老家庆丰东乔庄。晚上回到县城,凑巧撞见了县委书记 李培亮。
当时章很感动,还以为是对她的一种礼遇呢。不过,章含之的内心是凄凉的。她从上海赶到建湖,一心想让乔冠华魂归故里的想法, 没想到,在官员门的政治敏感中破灭了。
“落叶归根”,归不了“根”。她似乎感到了世态的炎凉。
章含之只好去了苏州东山找乔的墓地。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乔冠华的家乡,不得而知。如今,章含之也已驾鹤西去,即便得知这个内情也不会伤感了。
地处苏北里下河泽国水乡的我们这个地方,沟河交织,出门就划船,交通十分闭塞,长 期守着望天收的自然经济。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苏南已热火朝天发展商品经济,而我 们这里却还是按兵不动,一潭死水。
当然,现在不是这个情景了。他们不仅认识到了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是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由途径。而且也认识到了,现今“乔冠华故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他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希望他们对乔的这份情感,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乔冠华墓地
1965年1月初,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宴请部分工农代表。席间,当毛泽东得知那位因下乡务农受到表彰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盐城人时,便说:“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
一时间,董加耕不知所云,答曰:“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
毛泽东笑道:“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是胡乔木,乔冠华!”
可见评价之高!
你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
推荐阅读: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