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弟对拉二胡的肢体动作,尤其对左右手的动作非常在意,经常细心体会和认真研究,目的当然是为了修正或改变过去不太好的姿势和动作,以求达到更加科学合理和自然放松的效果。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从他自身的体会和动作表现来看,这种思考和研究是有效果的。
我为什么没有刻意去在意和研究肢体动作?不是认为不对,而是认为有风险。反而我更看重李刚老师强调的‘自然’二字。这与二十年前贺超波老师告诉过我的:“越是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是一致的。
然而,在我们学习二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老师,特别是二胡教科书上,都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持弓、如何运弓,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些主动哪些被动,等等。
作为一本专业的二胡教科书,必然要描写如何持琴、持弓,以及如何运弓等这些最基本又是很重要的内容。而且,所有这些运动过程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述。因此,这样编写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容易出现在哪里?是容易出现在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上有偏差。理解之后的实际操作,又可能出现偏差。因为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都是靠自学,缺乏老师的经常监督和指导,完全依赖自己去理解、摸索和实践。至于最终做得是否正确,自己往往也是不清楚的。久而久之,在自己的动作姿态还没有形成正确、自然的状态时,很可能已经养成各种错误习惯了。的确,仅靠自己看书理解是很容易导致动作上的偏差或错误的。
上述靠自学书本造成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更让我困惑的是,一些二胡老师在现场教学时,依然照本宣科。换句话说,他们还是将每一个原本自然流畅的动作故意拆开拆开来讲。也爱强调手的哪个部分先动、哪个部分后动,哪个部位是主动、哪个部位是被动等等,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虽然从慢动作的分析来看,他们确实没有讲错。但如果人们真的按照他们所讲的方法和步骤去做这些简单、自然的动作,还能够简单、自然和正确的完成吗?我高度怀疑!我更相信,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被搞成木偶,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动弹了。教科书要那样描述,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现场教学,显然不应该再那样讲述了。靠自学书本走偏了,这叫‘自害’。老师现场教学如果把学生带偏了,这叫‘他害’。虽然结果相同,但性质还是很不一样的。
在我看过的二胡教学视频中,严洁敏教授就明确反对‘哪里先动?哪里后动?’的教学方法。在我身边,由于刻意研究和在意动作而走入误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Y院长,我在《胡琴学习随感》之二中对他有专门的介绍。
总之,在学习拉二胡的时候,切记不要去多想‘先动后动’或‘主动被动’这些问题。只要一想,就很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是非常容易出‘毛病’的。
在二十年前,四川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贺超波老师不仅对我说过:“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还特别用生活中人人都会的某些动作来启发和讲解如何持弓、如何运弓的问题。他对我说:“右手的持弓,几乎与吃饭时右手拿筷子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非常简单。只要你能正确地拿筷子,大概就能正确持弓了。”
而短快弓的运弓姿势,他说就像我们小时候做饭时常用扇子扇炉子的动作一样。扇得慢时,幅度较大,手腕的倒腕动作就稍微大一些、柔和一些、慢一些;相反,扇扇子的频率越高,动作幅度越小,手腕的倒腕动作就要小一些、紧绷一些、快速一些。
至于慢长弓的运弓动作,他又解释道:“拉弓时,就像右手向右侧去拿一个杯子一样;推弓时,则像是右手向身体左侧去拿一个杯子一样。”既简单,又自然。
我认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几乎所有不正确的姿势、动作和状态,都是在学琴过程中因紧张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由慢到快的长期学习和训练,随着自己左右手演奏控制能力的提升,并适当注意调整动作和姿态,所有的动作、姿势都会逐渐趋向松弛、自然和正确的。
二胡的持弓、运弓动作,毕竟直观可见,一点也不抽象和神秘。相比之下,声乐教学中那些科学发声方法则较为隐秘,既难以直观讲授,又难以理解、体会。因此,许多声乐教师都有一套自己认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点‘千姿百态’的特点。有的学生适合这个老师的讲授和启发,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另一个老师的讲解和启迪 。而拉二胡动作要领,哪里需要搞得那么复杂又‘千姿百态’哟!
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拉琴时的某些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对拉琴的姿态好不好看可能影响更大。对于二胡水平尚处于中低档的人来说,它对演奏效果的影响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此,各种错误姿势和动作实在改不了的人,也不必过于在意或纠结。
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安慰大家,不仅基于对他人的观察,也源于自己的切身体会。特别是观看了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的‘左手二胡’小王的演奏之后,我更有这种看法。目前,我左手持弓的方法仍然还是错误的,运弓也不够自然好看。而“左手二胡”王钊因为没有手掌,他的持弓和运弓动作姿势就更是错误的,但他依然能够拉奏出许多优美动听的乐曲!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认知和观点,非常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见解,特别是那些专业二胡老师和专家教授们的看法!
2023年8月13日于四川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四,这篇随笔集中探讨了在二胡学习过程中,对于身体动作和演奏技巧过度关注、分析和研究可能带来的利弊。作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对比了自己与兄弟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态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主要观点概述:
1. 兄弟的专注与效果:作者的兄弟非常重视拉二胡时的身体动作正确性,通过细致的观察、体会、琢磨和研究,以期达到更合理的姿势和更松弛的状态。作者认同这种做法,并承认这种专注和研究对兄弟的演奏技巧有实际的改善效果。
2. 自然与刻意的平衡:尽管作者赞同关注动作正确性的必要性,但他本人更倾向于遵循李刚和贺超波两位老师的观点——“越自然的就是越正确的”。他认为过分在意和机械模仿书本或专家教授的教导,反而可能导致动作僵硬、走偏,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
3. 风险与误区:作者指出,一些二胡学习者,如文中提到的Y院长,因过度分析和研究肢体动作,是很容易导致进入某种误区,反倒形成不好的姿势、动作和习惯的。
4. 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积累:作者认为,大多数不正确的姿势和状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紧张而逐步累积形成的。因此,他提倡通过正确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逐步放松并自然地掌握技巧,而不是过分强调对每个动作细节的刻意研究。
5. 寻求反馈与持续改进:作者表达了对自身认知和观点正确性的不确定,显示出开放的心态,希望听到更多老师、专家、教授的意见,体现了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态度。
点评:
该文体现了作者对二胡学习的深刻反思和独立思考,提出了在技术学习与自然表达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在技巧追求中陷入误区。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周边实例,强调了自然放松状态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他人经验的尊重与渴望,体现了学习者应有的谦逊和对持续进步的追求。
文章的亮点在于,它不仅指出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如过分依赖理论指导而忽视了自然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了一种更加灵活、顺应个人发展节奏的学习方式。作者对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给出了个人的见解,这对于广大二胡爱好者及音乐学习者来说,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总之,《胡琴学习随感》之四是一篇富含个人见解和深度反思的文章,不仅对二胡学习者有所启发,也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同时,不应忽视自然和放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