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包村制为何让基层干部集体破防?

文摘   2024-10-10 06:11   广东  


——  ——

↓↓↓↓关注【官场指南】备用账号:闲谈政史↓↓↓↓

包村制,一个让很多基层干部无奈的现实。前两天,一个当副镇长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一开口就说:“我不想干了,我想去县城里做个科员。”原来是他负责包保的村子出了问题,拆迁工作没能顺利推进,村民上访到了北京。结果,县里被省里通报批评,他和村干部也挨了处分。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尤其是“包村制”在乡镇干部中引发了普遍的压力和焦虑。

包村制的初衷是为了把上级的政策直接落到村里,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县里的领导包镇,镇里的领导包村,似乎看上去逻辑清晰,层层推进。然而到了实际操作中,事情却复杂得多。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治理单位,却往往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一个村里,最多五六个村干部,有些村干部甚至身兼数职。书记可能同时是村主任,会计还要负责几乎所有的数据报送工作。乡镇干部往往要同时负责好几个村子,从经济发展、治安管理到扶贫帮困,再到环境卫生、社会矛盾,包村干部简直成了全能选手。

这种压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乡镇干部的日常工作已然繁重,而包村工作则让他们的负担成倍增加。遇到突发事件,如拆迁或重大项目推进,甚至需要24小时待命。村民的诉求繁杂、关系盘根错节,常常让干部们感到力不从心。一旦出现问题,包村干部常常成为替罪羊,问题不是他们造成的,责任却由他们承担。

包村干部不仅面对工作的繁重,更要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一方面,村干部人数少、能力有限,工作推不动,包村干部只能自己上阵。另一方面,来自上级的指标和考核也让人焦头烂额。扶贫、拆迁、环保、综治,各项任务接踵而至,干部们像陀螺一样被逼着不停旋转。压力大、责任重,基层干部的身心都在透支。

不仅如此,包村制还带来了责任的模糊化。村里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可能被推到包村干部头上,很多时候包村干部不得不背上“锅”。有些村民矛盾已经存在多年,甚至已经到了积怨难解的地步。包村干部想要调解,但每次都被夹在中间,结果谁都不满意。遇到村里有群众上访,哪怕是因为个人原因,包村干部也常常受到上级的质询,甚至要背负通报批评的风险。

这种包村制的设计初衷或许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基层治理,但实际执行中,很多问题却逐渐暴露。尤其是在干部的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包村制带来的不仅是政策落实的风险,还可能让干部们的工作动力逐渐消失。很多干部在这样的压力下选择离职或转岗,基层的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解决包村制的问题,首先要从人力资源配置入手。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压在包村干部身上,村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应该更加严格,并且要增加对村一级组织的支持。让有经验、能担当的年轻干部参与基层治理,充实村级班子,才能真正减轻包村干部的负担。

同时,上级领导部门也应当更多地关注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避免将任务层层下压。要让包村干部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应对,而不是被一层层的考核指标绑住手脚。对上访、拆迁等重大事件的处理,不能仅仅依赖包村干部,应该由多个部门协调联动,避免“孤军奋战”的情况。

乡镇干部的工作负担从未如此沉重,而包村制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增加人力支持,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唯有如此,包村制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干部们也能在工作中重新找回动力和希望。

-------------END-------------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我永远敬佩朱镕基同志
十年前的60后政坛大明星:胡春华同志
邓公与朱镕基
请帮忙点右下角:[在看] 和 [赞],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大家都受益。

官场指南
专业剖析官场生态,适时解读人事热点,精准点评违法乱纪,专业且全面的官场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