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笛 管理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贺东航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洪灵教授 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本文深入探讨了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中的根本保证作用,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首先,从实践逻辑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国家审计服务保障市域、省域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体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化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孕育了深刻的实践逻辑,从而揭示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为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次,从理论逻辑上,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经济监督理论与权力制约理论以及审计模式国际比较理论,阐释了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强调党的领导是经济监督的政治保证,是权力制约效能的有效保障。最后,从历史逻辑上,本文追溯了中国审计制度的悠久历史,从传统审计文化到现代审计制度的演变,展现了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历史传承和制度优势。由此,本文总结认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大格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国家审计;根本保证;制度优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审计机构治理机制与审计质量研究”(项目编号:71932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美跨境会计审计有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JZD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中美贸易摩擦对北京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20JCB001)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在审计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通过审计治邦兴国的传统,中国共产党自发轫以来就折射出深厚的审计文化底色。随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齐推进中各种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根本保证,是我国审计制度最大的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审计工作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这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二、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实践逻辑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制度设计根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 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鲜明优势。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审计领域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党领导审计事业的丰富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根本逻辑。
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基层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审计是结合“审”和“帮”的特殊经济监督部门,到中央之后更是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并亲自谋划审计事业发展,在推动国家审计服务保障市域、省域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体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化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孕育了深刻的实践逻辑。
在担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审计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的1993年度审计工作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注意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做好“审”“帮”结合;同时,要求全市审计机关继续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定期、普遍对各单位进行审计,扩大审计的覆盖面;要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行政、企事业单位实施全过程审计或专项审计。
习近平同志的批示彰显了他对审计工作的深入思考,体现了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审计理念:审计工作定位于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强化审计监督,体现了审计监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上,要“审”“帮”结合,体现了既要重监督又要促发展的理念;从时间规划上,要实施定期审计,体现了审计必须常规化正规化的理念;从范围安排上,审计的覆盖面要广,要普遍对各单位进行审计,体现了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从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角度,要求实施全过程审计,体现了全过程监督的理念;在审计聚焦点上,要求审计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行政事业单位,体现了审计项目选择的科学性理念和审计资源最优配置的理念;在审计工作延展方面,针对重点领域、改革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开展专项审计或专项调查,弥补常规审计的范围和时效性不足,体现了拓展审计价值全面服务政府治理的理念。
关于审计监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计既要重监督又要促发展、审计必须常规化正规化、审计范围全覆盖、审计全过程监督、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审计资源最优配置、拓展审计价值全面服务政府治理等重大审计理念与审计工作要求,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市委书记在领导市级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市域审计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体悟,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化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孕育了实践逻辑。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并亲自谋划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与系统布局。
1. 关于审计领导机制。他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他认为审计工作不能削弱,反而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通过提要求、交任务、听汇报等各种方式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在2000 ~ 2001年两年之内,他亲自交给审计厅办理的主要事项就达几十项之多。
2. 关于审计组织机构。他亲自调整审计部门组织架构,推动审计体制变革。在政府机构精简调整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突出审计机关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服务宏观管理、保障经济发展的职能(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他坚持在审计厅现有机构之外再设立十个派出审计处,以完善当时情景下的审计监督架构。
3. 关于审计经济监督职能。他要求审计聚焦特殊经济监督职能,当好政府的眼睛。他提出:“审计是特殊经济监督部门,它在经济活动中有防范和监督的作用,是政府的眼睛(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1999年11月25日,在审计厅反映的全省国定贫困县扶贫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信息上,他批示“已经挤占和挪用的要如数追回,未及时足额拨付的要想办法足额拨付,未配套的要尽快予以落实,对违反财经纪委和中央与省里有关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同年,针对审计厅反映的全省千里海堤水闸除险加固二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他批示“千里海堤水闸除险加固二期工程建设事关人民生命和生产建设的安全,有关地市和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他认为,“现在经济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如果早一点发现,补救的办法就会多一点,损失就会小一点。重要的是还能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审计机关要当好政府和省领导的法律顾问和参谋,向政府多提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预见性(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
4. 关于审计决策支持功能。他强调发挥审计的信息提供与决策支持功能,当好政府的参谋。担任省长期间,他仔细审阅每季度的审计工作统计分析报告,对几乎每份报告都会作出批示。针对经济工作秩序中存在的严重经济信息失真问题,他要求审计机关开展科学的审计和调查,为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帮助政府做好决策工作。针对全省政府的负债问题,2000年2月,他指示审计厅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政府负债的规模,在审计厅的报告上他批示“债务规模大的地市县乡政府和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债务,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
5. 关于对公权力的审计监督。他强调对权力规范运行情况的专项监督。2000年8月,他要求审计厅对省级政府机关改革中的岗位变化的17名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听取审计厅领导的专题汇报。
6. 关于审计范围。他要求审计范围要尽可能全覆盖,不留盲区。在2001年福建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不留盲区,凡是有国家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都应纳入审计范围(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他结合“审”和“帮”的特殊经济监督部门定位,多次强调扩大审计覆盖面。
7. 关于审计工作定位。他强调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以服务于党政工作大局。他规定,凡是政府召开的各种涉及经济方面的工作会议,审计厅的领导必须参加,让审计厅的同志了解政府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更好地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
8. 关于审计整改机制。他重视审计意见落实与审计整改,关注审计厅做出的审计决定是否得到执行,审计意见是否得到落实,指示有关部门与有关责任人该追究的一定要追究,决不能不了了之。
9. 关于审计技术创新。他一直强调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审计质量。2000年,他亲自指示审计厅,“现在信息电算化、网上结算、电子商务发展很快,这对审计是个挑战(李卫东和王俐慧,2001)。”为此,他批示拨专款100万元,帮助审计厅搭建信息平台、开发软件、建立数据库、培养信息化骨干。同时,他高度重视审计质量。福建省审计厅将2001年确立为审计质量年,他指示要认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扎扎实实抓出实效,决不能走过场。
10. 强调队伍建设。他多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针对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的问题,他指示审计厅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大业务培训强度,逐步建立审计人员必要的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关于审计领导机制、审计组织机构、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审计决策支持功能、公权力审计监督、审计范围全覆盖、审计工作定位、审计整改机制、审计技术创新和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十大要求,是习近平同志作为省长在领导省级审计工作的丰富实践与显著成就中形成的对省域审计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深刻体悟,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化框架日趋成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孕育了深刻的实践逻辑。
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审计“三立”的系统要求,对审计工作进行了更为宏观的战略思考与更高层次的审计实践推动。
1. 关于审计工作中心定位。他要求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他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全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审计工作“应该而且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作出贡献。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责和责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2. 关于审计顶层设计。他要求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支持审计工作。他指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帮助”“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审计工作,不仅要经常听取审计工作汇报,高度重视审计部门反映的情况,而且要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查处违法违纪问题”。
3. 关于审计范围。他要求扩大审计范围的覆盖面。他指出,“从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以及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来看,审计工作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郝玉贵等,2017)。”“要善于运用审计手段发现和解决经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引起广泛关注、产生重大影响的热点难点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4. 关于审计监督职责。他要求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他指出:“审计事业要发展,审计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要求审计工作的思路、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要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的办法与措施,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规范”。
5. 关于审计监督整体合力。他要求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审计效益最大化。他指出,审计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各有关部门是否积极配合,因此,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办理审计机关需要协助协查、移送处理等事项,共同做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使审计效益能够最大化”“要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使权力得到有效制约,使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其它行政监督一样,都是重要的监督”。
6. 关于绩效审计。传统财政财务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则是对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能够在促进政府及相关单位合规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习近平同志要求抓好绩效审计,形成绩效审计基本框架。他指出,“一要突出抓好绩效审计,进一步探索扩大绩效审计覆盖范围并不断提高比重的办法与措施,努力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
7. 关于审计整改机制。他要求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加大审计整改力度。他指出,“要重视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审计成果提炼、分析、整合、跟踪检查和结果公开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审计监督的实际效果,真正体现出审计的作用和价值。”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管大小,都要认真研究落实审计整改措施,提交审计整改报告,确保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执行,使审计成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8. 关于审计技术创新。他强调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他指出,“要加速推进审计信息化,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的不断提高。”
9. 关于审计忠诚精神。他强调审计要对党和国家事业忠诚。他指出,审计精神“是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是一种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浮躁、鼓实劲、求实效的精神,是一种甘当国家财产‘看门人’的精神”,最终体现的是“对事业的忠诚和对职业的操守,对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的责任和维护(郝玉贵等,2017)”。
10. 关于审计保障机制。他强调审计队伍建设是履职的前提和保障。他指出:“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当先正己”“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知识结构完整、工作作风过硬、以复合型人才为主体的审计队伍,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才能使审计结果更有说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
关于审计工作中心定位、审计顶层设计、审计监督职责、审计范围全覆盖、审计监督整体合力、审计整改机制、审计技术创新、绩效审计、审计忠诚精神和审计保障机制等十大审计理念与工作规划要求,是习近平同志作为省委书记在领导省级审计工作的丰富实践与显著成就中形成的对省域审计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体悟,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体系化框架更加成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完善奠定了更为深厚的实践基础,孕育了更为深刻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治理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治理大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化审计监督、完善审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三次、五次全会以及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坚强领导、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殷切期望,极大增强了审计权威、鼓舞了审计士气,推动国家审计不断取得新成就。2018年,为了强化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与统筹,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效能,中央审计委员会应运而生,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委员会主任一职。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这一制度框架的正式确立与完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指挥下,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突破与显著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所指出的,“过去5年,审计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取得重要制度成果。”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党,在于习近平同志从基层到中央长期领导审计工作的不懈实践探索,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中央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在发展战略上,党引领国家审计发展战略实现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这是对审计工作的深刻定位,同时也指引着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为推动国家审计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审计机关确立“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审计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目标定位,不断加强审计领域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指导审计机关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审计,指导审计机关聚焦党的中心任务,面向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聚焦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问题,立足经济监督定位、提高思想政治站位,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体制机制上,党引领审计工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工作内容、优化运行机制等内容,符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迈得更加扎实。相关中央文件的出台就是新时代审计规范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15年11月,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规定,国家审计应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有助于加快建设高效权威的审计体系。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调审计监督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上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重心,对推动我国审计制度规范发展、与时俱进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7年6月,中办、国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从生态环境领域对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步骤等作出了规范,是审计监督机制在细分领域不断健全、深化的标志,也是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表现。一系列标志性文件出台不仅说明党中央不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指导,也代表着审计制度体系日趋成熟和严密。2018年3月,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则是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 整体性重构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成果。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深化审计制度改革,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文件,有力地推动健全了完备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到,过去5年,审计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取得了重要制度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深入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细化实化制度化。
在保障能力上,党引领国家审计的治理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审计工作领航定向,国家审计贯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有力促进了政治清明、推动了经济发展、保护了生态资源、维护了社会安宁,极大地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显著提升了中国治理之路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据统计,2023年1 ~ 11月,全国共审计5.6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600多亿元,健全完善规章制度1.6万多项,国家审计治理能力实现了质的跃升。在维护政治清明方面,国家审计依法依规推进反腐治乱斗争,助力党的自我革命,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陈汉文等,2023)。2023年1 ~ 11月,全国共审计2.1万多名领导干部,有力促进了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和履职尽责。各项审计发现移送重大问题线索7200多起,涉及2200多亿元、1.1万多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审计专司经济监督,既推动高质量发展,又统筹发展与安全。2023年1 ~ 11月,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2项重大区域规划战略实施情况审计,及时揭示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保障发展与安全,在财政领域,通过重点审计54个地区财政收支情况发现,部分地区实际平均债务率高企,严肃查处49个地区违规新增政府隐性债务415.16亿元等问题,追责问责44人。在保护生态资源上,国家审计聚焦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加强对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保障了发展的可持续性。2023年1 ~ 11月,针对自然资源领域开展审计工作,聚焦耕地占补平衡,发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占补平衡的相关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偏离。在维护社会安宁上,国家审计下沉基层,紧盯就业、医疗、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重点民生领域,强化监督检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1 ~ 11月,国家审计组织全国开展就业、医疗、教育、乡村振兴等民生审计项目170多个,严肃查处骗取贪污挪用老百姓保命钱、救命钱等问题460多亿元。
实践证明,党对国家审计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审计工作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根本保证。
三、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中国自身当下面临的监督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明确了“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谋划审计领域战略和系统布局,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等定位目标,提出审计机关是政治机关,要将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摆在首位,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发挥在推进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要做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这些重大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知识成果,对我国审计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刘明辉和王扬,2024)。作为国家治理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对全国审计工作的统筹,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服务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集中全力、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问题;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是对审计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审计理论成果。
经济监督理论认为,国家审计是基于公众的委托,对政府是否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确认、证明和评价活动。这一定位强调国家审计在经济领域的监督作用。经济监督需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经济监督的政治保证,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优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监督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审计监督需要党的领导。一方面,党的领导确保了审计监督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确,使其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集中统一领导审计监督就是党的领导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权力制约理论认为,社会公众将使用和分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政府),政府所有活动都可以追溯为权力的运作,为监督权力的运作,最直接的治理办法是用权力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理论以公共权力为切入点,认为审计是权力制约权力的行为,审计过程是实现权力均衡配置的过程(王晓培,2015)。权力制约理论的前提是权力分开,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约束权力的运行。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赋予了其在权力监督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较高的政治势能(贺东航和吕鸿强,2019),使得能够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监督活动,可以全方位、全覆盖地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活动,并将线索移交上级或其他部门,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因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国家审计发挥其权力制约效能的有效保障。
当前,国际上存在多种国家审计模式,不同审计模式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治理模式、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根据世界各国国家审计的组织模式差异,即审计机关归谁领导、对谁负责,学术界将国家审计体制大致分为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独立模式和行政模式。这些审计模式各具特色,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等各不相同。审计机关可能与国家机构中的议会、行政或司法系统的关系较为密切,也可能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机构;可能有“司法权”“处理权”,也可能只有“审计权”“监督权”。从本质上来说,西方国家的审计制度是其国家治理模式和政治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维护其统治集团和利益集团利益、维护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工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以中央审计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成为我国审计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经过实践探索和实践检验,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审计模式,即中央审计委员会模式。这一审计模式是在我国政治制度、治理方式、历史传承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与我国国家性质、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相契合,与我国发展改革目标相吻合。对比国外审计模式,我国中央审计委员会模式展现出鲜明的制度优势。首先,立法模式下审计机关易受到党派政治的影响,行政模式下审计监督是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两种模式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都较差。我国中央审计委员会模式,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审计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在反腐治乱领域充分发挥着审计的独特作用,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重大政策跟踪落实审计、绩效审计等,重点查处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经济决策部署、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等方面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助力党自身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刀刃向内,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其次,司法模式侧重“处罚”而非“揭示”,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监督效果。独立模式则注重“发现问题”,没有赋予审计以充足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监督效果。我国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制度设计使得我国审计机关能够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挥经济运行“探头”作用,揭示关键领域突出问题。将问题线索分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织机构、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部门及地方党委等进行查办督办,以严肃追责问责倒逼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提高整改政治站位,压实落实整改政治责任。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是由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政治性为本质属性,兼具独立性、公正性、强制性和权威性等独特属性,能够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全面覆盖至党和人民事业的方方面面。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可以说是一切中国特色审计属性的来源,是我国审计模式区别于他国最鲜明的标识。
四、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历史逻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根本保障,这一论断不仅是在实践探索中检验的、在理论创新中升华的,也是在历史传承中凝练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的,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道路要经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中国古代的“上计” “三司”等,到近现代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安排,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审计文明的精髓得到了传承与弘扬,更在时代发展潮涌中对中国审计精神和民族特色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在国家审计这一路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注重从历史考察和反思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为审计制度安排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宽阔的战略视野、强大的思维力量为我国国家审计指引前行的方向。
中国传统审计文化有着从西周到近代以前的三千多年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上计审计制度、御史监察审计制度和比部审计制度为典型代表的审计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周礼》记载了周朝通过“宰夫”对“百官府群都县鄙”等进行财政财务监督。春秋战国时期,国王或丞相通过“上计”来稽核地方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审计主要是通过比部以及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内部的兼职勾检官进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勾覆稽察(方宝璋,2001)。宋朝元丰改制前,财政财务审计主要由三司内部的三部勾院进行复审,都磨勘司进行终审。明清时期,科道官兼职负责财政财务审计,都察院下六科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方宝璋,2001;方宝璋,2017)。中国历代审计工作始终服务于政府、在中央的指挥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党的主要领导人便已深刻认识到审计工作的关键性,将其视为实施财经监督、管理财政财务,以及防范经济领域中违法乱纪行为的重要工具。早在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组织中就设置了审计机构。1923年4月,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第一届最高代表会议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经济委员会、下设审查部。后单独设立了经济审查委员会,专事审计经济职能。1925 年6月,党领导下的省港罢工委员会设立审计局,负责委员会各部分经费收支的审计监督(方宝璋,2013)。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中央到各区县都设立了审计(审查)委员会。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现代审计史的开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由财政监察来执行审计职能,在治贪防腐、惩治违反财政纪律和制度乱象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78年,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1982年《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于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我国现代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央对经济监督的要求不断明确、细化,对审计监督规律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逐步确立了审计机关按照制度规范要求向各级党组织进行常态化工作汇报的机制,党统一领导下的正式审计制度安排呼之欲出。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审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改革,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审计的全面领导,直接体现就是中央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央审计委员会不断推动审计体制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新时代审计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审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改头换面” “翻天覆地”的新作为、新成绩,都来源于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制度优势,彰显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沿着历史行进的脉络可以看到,我国国家审计是新型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审计制度安排既根植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土壤,又是对应对多变国际形势和复杂外部风险给出的中国治理方案。在此方案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这是规律性认识,是历史传承和凝练的思想精华,富有时空穿透力和历史厚重感。
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大格局
党关于新时代审计工作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坚持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审计工作的政治统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保障审计事业行稳致深。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大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审计的“尚方宝剑”是党中央授予的,审计必须对党中央负责。要当好党之利器、国之利器,审计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审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才能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审计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以强烈的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更好地履职尽责,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保障、规范促进和决策参谋作用,擦亮“国家审计”金字招牌。
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加强党中央对审计监督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18年3月,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组建,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担任主任。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确立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中央审计机构。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的需要,是贯通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需要,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需要,是研究解决国家治理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需要,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需要。
应当看到,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各方面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审计质量、审计广度和精度、审计成果运用等领域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需要从党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审计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中居于牵头抓总的位置,要坚持中央审计委员会制度,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政治意图和战略部署,明确国家政策取向定位和关键经济目标、指标,全面覆盖审计要点、精准把握审计重点、深刻揭示突出问题,实现高质量审计;要利用好中央赋予的“尚方宝剑”,消除少数地区和单位推诿阻挠甚至对抗审计的阻力和障碍,强化审计问责,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要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运筹谋划下,统筹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进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的贯通协调,进一步推动审计成果的高效运用。
各省级党委也要健全党领导审计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履行对本地区和本部门审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快构建并有效运转党委审计委员会领导审计工作的新格局、新机制、新路径,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起审计重大事项首先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机制;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顺畅高效,出台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统计等其他监督贯通协同的意见办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压实整改政治责任,将审计整改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议程,采取实招硬招落实整改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审计工作方向的正确引导为根本保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立足经济监督本职,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形成中国特色审计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的深厚内容。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能够在反腐败斗争中,有力地推进“四个自我”能力的提升,丰富和发展党自我革命的内涵与实践(陈汉文等,2023),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审计格局。建设中国特色审计大格局,就要以审计监督效能推动自我净化、以审计整改效能推动自我完善、以审计问责效能推动自我革新、以审计研究效能推动自我提高,发挥专司经济监督的专业性优势、发挥没有自身利益羁绊的独立性优势。同时,审计工作要围绕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加大对重大问题的审计力度,促进各地区、部门和单位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在新时期,审计工作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兜牢民生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及权力规范运行等领域。同样重要的是,要坚决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深化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加大责任追究和组织处理力度。
国有企业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用好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办这个平台,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制进行整体性重构,建构隶属于党委(党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垂直领导制,实行总审计师的中央或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直接派驻制,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审计委员会由中央审计委员会领导,地方国企党委(党组)审计委员会由地方各级审计委员会领导。同样,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内部审计体制也可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整体性重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审计是市场监督体系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市场上财务信息披露和社会审计制度是上市公司治理规范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审计机构审核国有企业决算的制度设计促进了国有企业治理的改善。我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时,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目前财政部门、证监部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对社会审计行业实施了多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审计市场、资本市场和经济秩序。但是,这些部门与社会审计行业的共生性使得其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受到掣肘,财务造假现象依然严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为此,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用好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办这个平台,重构社会审计质量监管体制,由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办集中统一监管社会审计质量。
六、结语
陈汉文,董望,杨道广等.审计(第4版·立体化数字教材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陈汉文,韩洪灵.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陈汉文,张笛,韩洪灵.自我革命、反腐败与国家审计[J].审计研究,2023(1):12 ~ 16.
陈汉文,张笛,韩洪灵.战略规划审计:国家审计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J].财会月刊,2024(20):3 ~ 8.
方宝璋.论中国古代的审计[J].审计研究,2001(2):11 ~ 17.
方宝璋.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审计经验略论[J].审计研究,2013(5):23 ~ 28.
方宝璋.中国古代审计方法方式考论[J].审计研究,2017(3):3 ~ 11.
郝玉贵,王祥,徐荣华.重温审计“三个务必”服务全面从严治党[J].审计观察,2017(3):6 ~ 7.
贺东航,吕鸿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势能[J].东南学术,2019(6):1 ~ 11+246.
李卫东,王俐慧.审计是个好帮手——访福建省省长习近平[J].经济月刊,2001(6):16 ~ 17.
刘明辉,王扬.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之建构[J].会计之友,2024(18):144 ~ 161.
孙宝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1):11 ~ 13.
王刚.理顺用好新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J].审计研究,2024(4):12 ~ 17.
王世涛.审计权独立性的宪法规范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3(2):102 ~ 113.
王晓培.论国家审计的本质及其完善[J].财政监督,2015(16):52 ~ 54.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3 ~ 8.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1):5 ~ 54.
2.南京审计大学内部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
3.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433
4.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张笛 女,1997年生,山东烟台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汉文教授。在《审计研究》、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
贺东航 教授
贺东航,男,1967年生,福建厦门人,中国近代史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文科二级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 政党建设、国家转型、公共政策与地方基层治理等研究。
主要兼职 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课题首席专家、湖北省政协委员。
主要成果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势能”理论和分析框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同时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被译为多国语言文字。
主要荣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特等奖指导老师、资政报告曾多次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总理的批示。2015年入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含政治学)(2005-2014)高被引作者榜、入选2011-2022年公共管理高被引文献榜单。
韩洪灵 男,1976年生,江西广丰人,会计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人;曾任浙江大学财务与会计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学术主任、浙江大学计划财务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 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与审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主要兼职 中国会计学会理事、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学位委员会管理类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省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正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会计研究》、EAR、JBE、JBR、RQFA等十多家中外知名期刊审稿专家,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EAR、RQFA、JBE 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审计理论与实务》等10种著作教材,主译《财务会计理论》《穿透会计舞弊》等。
责任编校:罗萍 喻晨
责任政审:张瑾 李珂
韩洪灵,彭瑶,刘强,陈汉文║巴塞尔协议Ⅲ背景下硅谷银行破产研究——基于商业模式与监管计量的双重视角
何如桢, 丁友刚║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与建议
丁友刚 等║数字治理背景下的高校财会、审计、巡视协同监督路径研究
丁友刚║会计的生命与灵魂——重读《潘序伦文集》有感
魏明海║会计教学改革与成果培育的若干思考
魏明海║绩效激励的倦怠:对功绩社会中资本驱动的绩效激励的反思
魏明海|公司财务研究的五大陷阱——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思考
魏明海|企业多模态财务相关信息融合的若干问题
张俊瑞, 李文婷║客户集中度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基于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
名家论坛║会计硕士培养的道与术5篇——2022年张俊瑞论文集
张俊瑞, 辛星║数字经济时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 影响与应对
张俊瑞 等‖百花齐发:131篇会计硕士(MPAcc)优秀学位论文研究
张俊瑞, 吴珉瑄‖长路无涯:“丝路会计硕士(MPAcc)联盟”人才培养的探索、特色与展望
张俊瑞, 范苏扬‖数据说话:基于知网的MPAcc专业学位论文现状分析与质量评价
张俊瑞, 王永妍|踔厉奋发:MPAcc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与趋势前瞻
张俊瑞|妙笔生花:MPAcc专业学位论文之“道”与“术”
张俊瑞, 危雁麟|数据资产会计:概念解析与财务报表列报
冷琳║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三个特殊问题研究
刘勤║智能财务中的组织形态:从共享化到虚拟化
刘勤, 刘情唱║论数智化环境下会计法规的优化与完善
刘勤, 曾思宸║数智技术发展对业财融合的促进作用
刘勤, 陆诗婷‖人机协同模式下财务流程优化研究——以K公司费用报销流程为例
刘勤|智能财务中的知识管理与人机协同
田高良, 张俊瑞, 汪方军 等║智能会计人才生态系统:产教融合协同培育
田高良, 谢冰镜, 邓敏航║“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以陕西省为例
田高良 张晓涛‖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理论与发展路径研究
田高良, 张晓涛‖数字经济时代智能财务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研究
田高良, 杨娜, 张亭‖ESG背景下全景式财务报告体系构建
田高良|“大智移云物”背景下的财务转型研究
田高良|基于RPA技术的财务机器人应用研究
谢志华, 谢昊宇‖对现金流量表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
谢志华, 杨龙飞|对资产负债表的再认识——基于资产负债表误读的视角
谢志华等|组织变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谢志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辨析
黄世忠, 叶丰滢║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解读
黄世忠, 叶丰滢║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水与海洋资源》解读
黄世忠, 叶丰滢║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气候变化》解读
黄世忠, 叶丰滢║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解读:《一般要求》准则
叶丰滢, 黄世忠║气候相关风险财务影响的披露规则与挑战
黄世忠, 叶丰滢, 王鹏程 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制定的策略选择
黄世忠, 叶丰滢, 陈朝琳║数据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于商业模式视角
名家论坛║ESG·可持续发展论9篇——2022年黄世忠论文集
黄世忠, 叶丰滢║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体系及其焦点问题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质量特征评述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双重重要性原则评述
黄世忠, 叶丰滢‖《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可持续发展治理和组织》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战略与商业模式》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叶丰滢, 黄世忠‖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优秀实践分析
黄世忠, 叶丰滢, 李诗|碳中和背景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叶丰滢, 黄世忠 等|碳排放权会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
王鹏程, 黄世忠 ‖ 净化审计环境 推动良法善治——修改《注册会计师法》的十大建议
黄世忠|ESG报告的“漂绿”与反“漂绿”
黄世忠|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新动向
黄世忠|“资不抵债”迷雾下的共享价值创造——星巴克财务报告和ESG报告分析
黄世忠|谱写欧盟ESG报告新篇章——从NFRD到CSRD的评述
黄世忠|支撑ESG的三大理论支柱
黄世忠|ESG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
新经济·ESG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黄世忠论文集
金源, 李成智║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对会计人员职能转型的影响与应对——基于调查问卷的例证
金源, 魏振 等║基于ChatGPT的问答式财务知识库构建与应用
徐玉德, 李昌振║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经验与启示
徐玉德, 贺恩远║FASB控制权观下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的演进逻辑及其局限性
徐玉德, 贺恩远║IASB关于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的判断逻辑、改进与展望
徐玉德, 贺恩远║合并会计中控制的理论内涵及合并范围确定
徐玉德 , 李化龙|公共风险转化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现实路径
徐玉德 , 董木欣|数字政务建设整体性治理模式、 架构分析与路径选择
徐玉德 , 陈旭|警惕资本无序流动 强化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支持
徐玉德 , 温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变迁与未来展望
徐玉德|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徐玉德 , 张昉|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徐玉德|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徐玉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回顾与展望
郑石桥║算法审计需求论
名家论坛║碳审计.内控缺陷.政府审计10篇——郑石桥论文集(2022)
郑石桥‖论碳审计目标
郑石桥‖论碳审计内容
郑石桥‖论碳审计主体
郑石桥‖论碳审计客体
周旭东 , 郑石桥 ‖ 论碳审计需求
郑石桥|论碳审计本质
张敦力 , 王沁文|“包庇”抑或“蒙蔽”——由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反观独立董事问责之困
贾明║研以致用:管理研究中的机制、路径和对策
袁敏║“算管融合”的财务分析逻辑——以小米公司为例
袁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研究——以FRC处罚毕马威为例
袁敏║额外一级资本债券注销的影响与启示——基于瑞士信贷的案例分析
袁敏║灰熊研究做空蔚来汽车的会计分析
贾康 等║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双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贾康, 陈通 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践进步及完善建议
名家论坛║投融资.绩效评价.自贸港等6篇——贾康论文集
高亚莉, 贾康 ‖ 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基于修正的成本—效益分析法
贾康 等|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贾康|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方意, 王琦║内部冲击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
方意, 杨凡佳║财富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思考
方意, 杨凡佳║财富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方意, 袁琰║硅谷银行和北岩银行被挤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刘晔║由物到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名家论坛║论可持续披露·会计准则13篇——张为国论文集
张为国, 陈战光, 谢诗蕾║恰当应用会计准则 助推国家级战略管网建设——基于中国铁塔的案例研究
何安宁, 张为国 等‖修订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一种思路——基于我国A股医药企业年报的案例研究
张为国, 薛爽, 王浩宇|从G7影响力工作组报告看可持续披露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名家论文9篇:2021年《财会月刊》张为国论文集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四:理事倾向(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三:业绩报告(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下)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中)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二:理论之争(上)
张为国|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国博弈
蔡昌|新时代税收筹划方法论:理论逻辑与框架构建
蔡昌 等|平台经济的税收治理难点与治理方略
刘用铨|基于业财融合的PPP政府方会计解析——对第10号政府会计准则的解读
刘用铨|新基建领域推行PPP模式探析
许金叶‖管理会计加工与报告
许金叶 ‖ 管理会计原则:性质、目的、行为
许金叶 ‖ 管理会计性质、边界与体系
许金叶 ‖ 管理会计理论如何形成
许金叶|管理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
许金叶|管理会计理论的使命
许金叶|序时记账:单式记账法的本质、逻辑与证据
许金叶|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问题研究
胡玉明‖发白未懈青云志——记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余绪缨教授
胡玉明|管理会计的本质与边界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刘启亮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冯圆║成本管理的概念演进与智能化嵌入
一睹风采║亚运志愿者中的会计学者
冯圆‖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发展
李慧, 温素彬 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崔秀梅, 温素彬, 龙思玥║数智化管理会计的价值意蕴和体系构建
李慧, 温素彬║比物连类: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温素彬, 温皓然, 张兴亮, 李慧║兼听则明 : 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与方案设计
张庆龙║新质生产力赋能财务数字化转型
张庆龙 等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数字化转型:理论阐释与驱动分析
名家论坛║企业司库.财务公司.内审11篇——张庆龙论文集(2022)
张庆龙 方汉林 董兴荣‖中央国有企业司库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保守抑或激进:中央企业司库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庆龙, 方汉林‖数智化企业司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
张庆龙‖中央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条件分析——基于SWOT模型
张庆龙, 张延彪‖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现状分析——基于2016~2021年数据
张庆龙, 张延彪‖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熟度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企业司库管理体系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
张庆龙, 方汉林‖中外企业司库管理:比较与启示
张庆龙 , 张延彪|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立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基于组织身份变革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张庆龙 , 张延彪|财务转型视角下的企业司库管理研究
张庆龙 等|内部审计数智化转型的动因研究
张庆龙 等|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
张庆龙 等|财务机器人规模应用与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全感
张庆龙|智能财务的技术原理分析(系列之十二)
张庆龙|智能财务的应用场景分析(系列之十一)
张庆龙|智能财务研究述评(系列之十)
张庆龙|智能财务七大理论问题论(系列之九)
张庆龙|以数字中台驱动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系列之八)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系列之七)
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技术影响(系列之六)
张庆龙|数字经济背景下 集团财务组织架构转型趋势分析(系列之五)
张庆龙|财务数字化转型始于共享服务(系列之四)
张庆龙|集团公司会计数据管理的现状分析(系列之三)
张庆龙|论下一代财务的思维特征(系列之二)
张庆龙|下一代财务:数字化与智能化
高军,薛爽,李志刚|新股低价发行: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还是“选美博弈”——以上纬新材为例
薛爽|法制环境变迁与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陈虎, 郭奕║企业财务数智化发展趋势与转型框架
陈虎, 朱子凝‖数据可视化的财务应用研究
陈虎, 杨利明‖数据分析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陈虎, 刘雅琼‖财务数据源及数据采集研究
陈虎, 孙彦丛‖DT时代基于数据价值链的财务变革
陈虎, 郭奕‖数据价值体系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
陈虎, 郭奕|财务数字基建 赋能企业转型
陈虎|政府机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探索
黄悦昕, 罗党论║数据资产入表:现状、挑战与对策
罗党论 等║北交所发展:问题、原因与对策
黄悦昕, 罗党论, 张思宇║全面注册制下的IPO发行:更易或者更难——来自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罗党论 等║贪婪抑或冲动 : 注册制下新股破发研究——基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视角
罗党论 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 经验与理论分析
袁亮亮 , 罗党论 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与挑战——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
张新民|偶发原因致企业临时性财务危机:特征与对策
张新民|财务分析的战略视角
程博,潘飞 等║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
潘修中║存货舞弊的行动识别:以抚顺特钢为例
曹玉珊 , 陈哲|企业信息资源资产化问题再探——基于信息资产分类的视角
厉国威, 汤羽霏║预算执行审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协同实施框架构建
刘光强, 干胜道‖新经济背景下的智能管理会计报告——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技能
王文兵,王立彦,干胜道 等|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问题分析
王竹泉 等║政府会计监督的微观溢出效应研究:来自会计信息质量随机检查的证据
王竹泉, 季丁筠║数字普惠金融能否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基于信息披露与创新驱动视角
王竹泉, 耿丹阳║政府社会资本与企业战略性资本配置结构
名家论坛║政府社会资本·企业资本论6篇——2022年王竹泉论文集
王竹泉, 孙文君‖政府社会资本与重大经济风险
王竹泉, 孙文君‖政府社会资本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竹泉 等‖政府社会资本的规模、结构与测度
王竹泉|公共资源配置与政府社会资本
王竹泉, 槐莹‖制造业企业资本脆弱性评价研究
罗进辉, 朱民城║亲清政商关系助力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晋江市为例
罗进辉, 王毓泽║亲清政商关系助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合肥市为例
罗进辉, 张江昭║亲清政商关系助力地区人才结构优化升级:以深圳市为例
罗进辉, 卢子琦║亲清政商关系助力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发展——以福建宁德为例
罗进辉, 闫家铭║亲清政商关系如何助力地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罗进辉, 戴芷歆, 巫奕龙║亲清政商关系的绿色治理效应 : 来自绿色创新的证据
李佳霖 罗进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董事会多样性
罗进辉 李佳霖‖国有企业混改动因与模式匹配问题:基于多案例的研究
罗进辉 杨楠‖中国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概况、特征与问题
罗进辉 黄泽悦 向元高‖亲清政商关系研究: 述评与展望
罗进辉, 林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时代意义、制度渊源与经济影响——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王鹏程║中国可持续披露准则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王鹏程, 黄世忠, 范勋 等║制定中国可持续披露准则若干问题研究
王鹏程, 黄世忠等║两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分析与展望
重磅║解读审计选聘的最新规定/王鹏程
王鹏程, 杨昭铭║气候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
王鹏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预期信用损失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王鹏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中的审计委员会职责与政策建议
王鹏程‖可持续发展信息鉴证服务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应对
王鹏程‖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考虑
王鹏程 , 黄世忠 ‖ 净化审计环境 推动良法善治——修改《注册会计师法》的十大建议
安永合伙人王鹏程 | 会计师事务所选聘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方意, 杨凡佳║财富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思考
方意, 杨凡佳║财富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方意, 袁琰║硅谷银行和北岩银行被挤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刘峰‖企业财务目标:一个解构性讨论
新夫 等║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水与海洋资源》透视及案例解析
新夫, 周海炜 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水资源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王伟, 汪祥耀║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会计创新的思考
陈晓芳 等|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
刘运国 等║运用财务报告分析垂直电商的商业模式——以唯品会为例
胡耘通║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研究
胡耘通║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制度建设思考
胡耘通, 廖佳榆║基于资源安全视角的矿产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胡耘通‖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再思考
胡耘通|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协同监督路径研究
蔡春 , 杨肃昌 , 胡耘通|关于审计法(修正草案)修改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张宜霞, 刘明辉║省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路径和机制分析
刘明辉, 王扬║中国式现代化呼唤五种宏观成本新理念
黄冰冰, 戴德明, 马元驹‖利润概念的界定
李晓冬 , 马元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
黄冰冰,马元驹,戴德明|利润确定的变迁与启示
马元驹 , 黄冰冰|论利润贡献率的理论基础及计算方法
马元驹, 李晓冬|国有四大银行半年报让利信息披露质量探析
谢德仁 等║A股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99强报告(2022)
谢德仁|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十问
谢德仁|培育现金增加值创造力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谢德仁|推动结构性去杠杆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谢德仁|企业分红能力之理论研究
邬瑜骏 曲晓辉‖数字资产监管框架与会计问题研究——兼评美国数字资产行政命令
曲晓辉 李莹 张国华‖经济指数和会计指数研究: 回顾与展望
高利芳, 曲晓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高等教育的调查与反思
曲晓辉, 王俊, 张瑞丽‖税率优惠对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研究
李兆东, 罗玉茹║审计监督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与路径
张卓然, 戴德明 等║会计规则与法律制度的理念分歧及解决之道
黄冰冰, 戴德明, 马元驹‖利润概念的界定
黄冰冰,马元驹,戴德明|利润确定的变迁与启示
周华 , 戴德明 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困境与财务报表的改进
戴德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回顾与展望
倪小雅, 戴德明|综合收益会计规则的逻辑及理论辨析
杜兴强, 赖少娟 等║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与市场监管效率
杜兴强‖儒家文化与会计审计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杜兴强等:宗教影响与公司行为综述
吕颖菲, 刘浩║影响力货币化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哈佛影响力加权账户
吕颖菲, 刘浩║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现状及会计问题研究
张倩, 刘浩‖可持续发展报告GRI准则的改进及启示
吕颖菲, 刘浩‖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双重重要性的概念、转化和评估——兼与财务报告重要性的比较
王文红 , 刘浩| 叙述性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最新发展——基于对管理层评论的分析
龚凯颂║论管理会计的定义、边界和逻辑
龚凯颂|论估值模型的逻辑与演化
龚凯颂|论资产负债表模型的应用
王凯, 丁宁, 赵静静║城投公司ESG表现如何影响债券信用利差
王凯, 李婷婷‖ESG基金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王凯 , 张志伟|国内外ESG评级现状、比较及展望
廖珂║市场机制下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创新——基于投服中心的案例研究
袁广达 等║长三角地区净碳排放量测算与碳治理成本核算——基于“碳中和”视角
袁广达 蒋岩 壮含露║碳中和目标下煤炭企业三维财务战略研究
袁广达 等‖生态补偿信息共享平台设计——基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视角
袁广达 等‖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量化与分摊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袁广达, 顾鹏程, 吴佳敏‖新冠疫情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 风险与应对
袁广达 等|市场化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会计手段与实施
袁广达 , 王琪|“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动因与路径
袁广达|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基于环境会计方法、条件与信息的支持
陈俊, 李永康, 龚启辉║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研究——基于财会〔2023〕11号文件
名校会计系主任论坛|陈俊 等: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
周兆斌, 杨志国║企业诉讼风险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基于管理层自利行为视角
许瑜, 王敏 等║政府审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效果检验
夏烨, 马文超║基金绿化影响企业环境治理的效应及机制:文献回顾与展望
程平 等║互联网+MPAcc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探析——基于“三链”融合视角
程平 陈锐║基于ChatGPT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程平 等║基于ChatGPT的智能财务报告研究
程平, 常吉║财务共享下资金滚动预算审计预警研究——基于决策树算法
程平, 晏露║基于CART决策树算法的企业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智能审计研究·名家论文11篇:2021年《财会月刊》程平论文集
程平, 俞津|基于RPA的应交税费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毛俊力|基于RPA的审计抽样软件机器人研究
程平, 聂琦|基于RPA的主营业务成本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钱涂|基于RPA的函证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罗梦晴|基于RPA的货币资金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程平, 徐涵璐|基于RPA的长期资产循环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张绘, 谢恺 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历史变迁与优化方向
张绘║公共预算管理衔接性不足与政策建议
张绘║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践、挑战与优化路径
张绘‖创新多元化投入方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张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
《财会月刊》浙江大学论文集.15篇
《财会月刊》武汉大学论文集.19篇
《财会月刊》西安交通大学论文集.25篇
《财会月刊》上海财经大学论文集.29篇
请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