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成功当选,但拜登在正式卸任前仍然保持着元首身份,并将于11月中旬出席秘鲁的APEC和巴西的G20峰会。对于即将离任的拜登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之旅,甚至可能成为他作为总统与中方元首的“最后对话”机会。消息传出,中美元首或将在会场期间进行非正式对话,让本次会议再添一层国际关注。
过去几年,拜登与中国的外交互动并不平静。从“气球事件”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制裁行动,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使两国的战略互信跌至冰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高压之下,拜登依然选择通过外交手段与中方保持沟通,而非将两国推向更激烈的对抗。一次次会晤中的握手与言辞背后,蕴藏的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对于如何管控分歧、避免误判的积极尝试。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拜登能够在此次峰会期间与中方元首完成“最后对话”,这一刻的意义远比一纸成果更重要。毕竟,虽然特朗普即将接任,他会对中美关系走向作出全新规划,但现任总统与中方元首的会晤本身已是对未来中美沟通的一种传递,即使没有形成长久影响,也是一种对局势发展的稳定信号。这样一来,至少可以避免因中美对话中断而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让世界看到双方始终抱有和平沟通的诚意。
拜登的外交态度:遏制与沟通并存的双重战略
回顾拜登的外交行为,美国在他领导下的一大特点是对华采取了“遏制”与“沟通”并存的双重战略。一方面,拜登坚持通过拉拢盟友来围堵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例如他推动成立的“印太战略框架”就是一大示例,试图通过拉拢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亚太地区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进而确保美国的地区主导地位。除此之外,拜登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是一种表现,对台军售、会晤台湾官员等行动,都是美国试图通过“台湾牌”制衡中国的真实写照。
但另一方面,拜登并没有完全堵死与中方的沟通之路。为了避免中美冲突的失控,他在任内多次安排中美高层对话,不论是外交部级别的沟通还是战区层级的军事对话,都在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机制。拜登政府清楚,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一旦发生对抗,将对世界局势造成深远影响。因而,他在推进中美对话时,试图在“竞争”之外为双方设立“护栏”,以确保两国的对立不会变成毁灭性的直接冲突。
在多位外交专家看来,拜登任期内的中美对话是一次次对“沟通护栏”建立的尝试,而其在临别之际寻求与中方的非正式会面,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外交政策的一种延续和总结。就像一位接近拜登的人士曾透露的那样:“即使身处竞争之中,他也希望至少在离开白宫前,让两国关系有一个平稳的过渡。”
中方的态度:“人走茶凉”并非中国风格
在中国的外交辞典中,“人走茶凉”从不是中国对待外国政要的态度。多年来,不论对方执政或在野,只要是中美沟通的桥梁,中国始终保持着耐心与尊重。就像当年尼克松在1972年首次访华,中国不仅迎接这位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美国总统,还在之后多次接待其重访。对尼克松的礼遇,不仅是对他个人历史贡献的尊重,更体现了中国一贯的对美态度——政权更迭不能成为中美交往的阻碍。
如今,即使拜登即将卸任,中方依然表现出诚挚的交流意愿,这一立场始终如一。中美作为大国,不仅有权力,还有责任在全球问题上作出表率。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当下,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否对全球经济、地区和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希望与美国保持长期的对话与合作,而不是一味对抗,因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牵动的不仅是双方人民的福祉,更关乎全球治理的格局。
大国担当:中美应避免误判,共同承担国际责任
中美关系从冷战时期的对立,到21世纪初的短暂友好,再到今天的竞争关系,一路走来双方都在不断寻找最佳的沟通模式。尽管有分歧,尽管竞争激烈,但中美关系中的理性成分始终未曾消失。中方在多次会谈中表明,中美两国不应选择对抗,而是应当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共同承担大国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稳定性。过去几年,不论是全球疫情还是气候变化问题,中美都曾进行过不小的合作,这些共同努力不仅对世界有积极影响,也说明两国在一些方面的合作空间依然存在。
拜登即将离任,但中美关系的航程依旧在继续。正如一位外交观察家所言,“中美的未来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两国共同的抉择。”拜登任内的沟通努力,为中美关系“加装了护栏”,为两国在各领域上的误解减少了一些可能的火药味。即使未来的特朗普政府将对这一护栏重新审视甚至调整,但拜登和中方的这场“最后对话”已然成为一种信号,展示了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和对和平的追求。
中方一位学者在谈及此次会面时说:“无论谁上台,中美关系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对话管理分歧,避免误判。”他还指出,正如中方对尼克松的礼遇,中国也会对每一位美国总统保持外交尊重,这不仅是礼节,更是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