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感
彭联华(湖北省)
浓霜摧败草,冰雪洒江天。
残叶翻枯蝶,荒山绕野烟。
风寒杨柳泣,水冷鳖龟眠。
万物皆凋敝,唯闻菊正鲜。
陈亚华诗评:
这首《立冬有感》写得布满灵气,连同生物、物候、山水的魂灵都跳动起来了。不仅情感真挚,而且富有哲理,真是妙笔生花。
首联“浓霜摧败草,冰雪洒江天”,通过浓霜、冰雪等意象,一下子就把立冬时节的寒冷、肃杀氛围渲染出来了,很有画面感。
颔联“残叶翻枯蝶,荒山绕野烟”,对仗较为工整,将残叶比作枯蝶,形象生动,荒山与野烟的搭配也进一步烘托出冬日的荒凉。
颈联“风寒杨柳泣,水冷鳖龟眠”同样对仗整齐,赋予杨柳“泣”的情感,把风寒水冷的状态和生物的反应都刻画得很细腻。
尾联“万物皆凋敝,唯闻菊正鲜”,在前面描绘诸多凋零之景后,突出菊花独鲜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也传达出一种虽万物凋敝但仍有生机所在的感觉,升华了整首诗对立冬景象的感慨之情。整体而言,诗句用词准确,意象丰富,且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诗更具韵律美和节奏感。
一、意象运用角度
自然景象类:诗中运用了诸多典型的立冬时节自然意象,如“浓霜”“冰雪”“残叶”“荒山”“野烟”“风寒”“水冷”等。这些意象密集呈现,生动勾勒出立冬后天地间一片寒冷、萧瑟、荒凉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冬日的严酷气息。动植物类:提到了“败草”“杨柳”“鳖龟”“菊”等动植物。“败草”“杨柳”在寒冬中呈现出衰败之态,如“浓霜摧败草”“风寒杨柳泣”,展现出植物受冬日影响的萎靡;“鳖龟眠”描绘了动物因水冷而进入冬眠的状态,符合立冬时的物候特点;而“菊正鲜”则与其他凋零的万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菊花在寒冬中独有的生机与坚韧。
二、情感表达角度
整体基调:整首诗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感慨之情。通过对诸多凋敝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作者面对立冬时节万物萧条的一种惋惜、伤感,如“万物皆凋敝”一句直白地表达出这种对时光流转、万物兴衰的喟叹。
局部情感:像“风寒杨柳泣”一句,赋予杨柳“泣”的情感,实则是作者将自身的伤感移情到杨柳身上,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且富有感染力。
三、表现手法角度
对仗工整:诗中的颔联“残叶翻枯蝶,荒山绕野烟”和颈联“风寒杨柳泣,水冷鳖龟眠”都运用了对仗手法。对仗不仅让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通过两两相对的词语和意象,如“残叶”对“荒山”、“风寒”对“水冷”等,强化了所描绘景象之间的关联与对比,更深刻地展现出立冬时节的特点。
拟人修辞:“风寒杨柳泣”这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把杨柳在寒风中的摇曳姿态拟人化为“泣”,赋予了杨柳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更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让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
四、结构层次角度
起承转合:首联“浓霜摧败草,冰雪洒江天”直接点明立冬时节的寒冷环境,是起笔描绘大背景;颔联和颈联则分别从不同方面进一步具体刻画立冬时的自然景象与动植物状态,是承接首联展开细致描写;尾联“万物皆凋敝,唯闻菊正鲜”在前文诸多凋敝景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突出菊花的鲜活,实现了情感与内容上的转折与升华,有合的效果,使整首诗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这首《立冬有感》通过巧妙的意象运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清晰的结构层次,较好地呈现出立冬时节的特色与作者对立冬的感慨之情。
陈亚华,1963年生,湖北黄梅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理事,现任龙感湖楹联学会会长,《雷池楹联》主编。诗联作品散文见于《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教师报》和《诗词月刊》等十几种杂志报刊上,且多次获奖。2014年获全国优秀楹联教师称号。
作者简介:
彭联华,湖北武穴人,毕业于扬州大学,现任黄冈市龙感湖区委办副主任、档案局局长,曾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劳动局局长等职。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诗词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