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C妈
来源|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前段时间是CC的期中考试周。
但她不是手足口了吗?在家观察了几天,没去上学。
加上我和C爸最近都忙,学习这事儿,就彻底让她放飞自我了。
双重“反作用力”下,我俩都觉得考试失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干脆放平了心态,自我劝导:“这次估计太好不了。”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
昨天成绩下来,还不错。
连C爸最担心的数学也没拉胯。(不是在凡学,且听我慢慢道来)
他老先生十分惊喜,对着CC一顿彩虹屁,晚上又嬉皮笑脸跟我分享:
我还以为blabla……都没报什么期待blabla……没想到blabla……
他这样一说,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儿。
当时DD幼儿园暑假开学。
连着歇了快俩月,送园第一天,我原本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
结果开学第一天,他竟然破天荒没哭,乐颠颠的就进学校了。
搁以前,就算歇个周末,周一开学他都要哼哼唧唧哭上两声的。
所以,你们也能想见吧~
那天的风平浪静,对我来说有多惊喜!
我甚至还嘚瑟的分享给办公室每一个小伙伴,“看我儿子,不愧是上了中班的娃,终于不哭了!”
姐妹们,俩事儿放一起,有没有发现啥华点?
我自己是有些感悟的:
我们养孩子,其实很难做到“不带任何期许”的看待他们。
譬如CC考试。
如果像往常一样,没什么特殊情况,我们大概率是会期待着,她应该会考个A+回来吧?
那么,哪怕成绩最后是A,我们可能也会略显不满。就算不表现出来,心里也会想:你其实可以更好。
但这次,我们都觉得她拿了个“难打的剧本”,能考到B就不错的时候,她考了A回来。
那就不一样了,一整个意外之喜。
DD也是如此。
开学那天,我的预判是,他一定会闹。结果他一点事儿没有,我就觉得,超乎寻常,值得夸奖!
但仔细想想,变的是孩子吗?
从来都不是。
CC只是像往常一样,该学习学习、该放松放松。
DD也只是跟随自己的感受,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
真正变的,是我们的心理预期。
我觉得这事儿有困难、有阻碍,那我预期就会低一些,对孩子的包容度就更高,就更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但如果我觉得这事儿简单,或者我认为他该进步了,就可能忽略孩子眼前的困难,在他表现没那么好的时候,心生不满。
我觉得……我觉得,一切都在是我觉得……
这个思路一打开,了不得了!
我发现,咱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孩子之间会有吵不完的架,很多时候就源自于这个“心理预期”。
前阵子看付航的采访,他说自己从小也是个“差生”,但爸爸告诉他:“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一个秘诀是,孩子的父母深刻的意识到孩子不是这块料。”
我想,这与他如今能在另一个领域闪闪发光,不无关系。
人到中年,越来越能体会到——
那些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迸发能量的人,往往都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能接纳他们的普通、接纳他们的失败,接纳他们不是这块料、也不是那块料。
因为被接纳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内心都充满着底气。
哪怕在这一领域做不到优秀,他也敢、也能另辟蹊径找到别的出路。
而不是一直在做不到的地方遭受打压,最终习得性无助,失去探索其他路径的能力和勇气。
说到底,养孩子,养的是我们的心理预期。
谁不是一开始装了一车的期待,然后一路走,一路丢?
怕就怕,你对某些事儿生了执念,譬如学习,譬如性格。
可能每个人内心都期盼,孩子是个胆大的,外向的,不论做什么都大大方方的。
觉得这样的孩子,敢说敢做,不易吃亏。
就像我家,有了CC这样的“个性范本”在先,我也很期待DD能如此。
但他偏偏天性内敛、谨慎又敏感,怎么办?
遇到新事物,推他向前,勇敢点,你是男子汉?
遇到陌生人,吹耳边风,没关系,打个招呼而已?
做不到,就贴标签“怎么这么没出息”?
类似的事情做过一次,你就会发现,孩子不仅不会变“大胆”,反而更加退缩,只想往你身后躲。
还有习惯。
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我家洁癖的C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卫生、收纳上的坏毛病。
但你知道的,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把玩完的玩具随地一扔,书包衣柜总是乱七八……
怎么办?
指望说个3遍5遍,他们就能养成好习惯吗?
几乎不可能。
孩子可不是机器人,指令一输入,他就能立马听话照做。大多时候,他们还是会同一个错误,犯了又犯。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难道就什么期待都不该有吗?
当然不是。
我常用来自勉的一句话,对孩子,我们要抱最好的期待,做最多的努力,但同时接受最差的结果。
我会希望DD能在社交上更游刃一些。(这是我的期待)
我也会带他多参加同伴的玩耍,多和我一起跟朋友聚会。(这是我的努力)
但我也知道,他需要时间才能跟别人熟悉起来,那便让他按自己的节奏走,不需要我去按快进键。
就算最终没熟络起来,那也无所谓。(我接受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你会发现,当你对结局的态度佛系了,你的期待自然就会趋近于合理,你跟孩子也都会变得松弛。
所以,我现在看到DD能跟任意陌生孩子打成一片,都是超出期待的欣赏。
当然,对结果佛系并不等同于破罐子破摔式的摆烂。
但孩子越大,我越发现,父母所能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那些口头上的高标准和大道理。
什么“你要胆大、勇敢”、“你一定要养成好习惯”,“你要好好学习,考名校才能有出息”……
这些话,说再多遍,孩子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真正能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的,反而是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些行动。
前几日,有天早晨,突然降温。
CC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衣服,有些单薄,不适合穿了。
早上嘛,时间赶得很,我赶紧从衣柜里又翻出了条厚裤子,嘱咐她:赶紧换!换上赶紧去坐校车,一会儿来不及了!
至于前一天备出来的薄裤子,我当时想,先扔着吧,晚上回来再收。
结果我扭头一看CC,她竟然把那件薄裤子顺手叠起来,整整齐齐放回了衣柜里。
当时就觉得,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是有道理的。C爸这么些年洁癖的影响力,终究还是发挥作用了。
要知道,CC最初的“本性”,可不是这样的。
她骨子里其实更像我,神经大条,不拘小节,丢三落四。
C爸为了修正他们乱扔玩具、衣服的习惯,说过多少次“不玩的玩具,就收好”“不穿的衣服顺手一叠放回去”,好像都收效甚微。
但C爸作为一个洁癖星人的习惯,是改不掉的,乱了的东西他坚持随手归置,地面掉了垃圾顺手就扫了。
所以,那天阳光洒进房间,我形色匆匆的催CC“别管了快点”,但她坚持把裤子叠好放回去的那个瞬间,我被大大地震惊到了。
父母能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说教、道理,而是生活细节。
可能你的要求千次、百次,他们当下确实没做到,但你是那样自我要求的,耳濡目染下,它们确实能慢慢内化成孩子的行事习惯。
送走CC,我甚至激动的给C爸打了个电话:
你猜我看见什么了?我看你女儿像你一样,居然在十分匆忙的状态下,把衣服放回原处了。
C爸也开心的不得了,这依然是降低期待的意义。
只要期待够低,你永远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棒,哪怕TA仅仅是完成了大多数孩子随手可以做到的事。
同时也提醒我们,所谓“做最多的努力”,其实不是在孩子身上使劲,而是在自己身上努力。
《什么是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想,合格的父母就是要成为能够影响孩子的那棵树、那朵云和那个灵魂。
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导师”的史蒂芬·柯维说过这么一句话:“除了身体上的生存,人类最大的需求是心理上的生存,即被理解、被肯定、被认可、被欣赏。”
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上尤为适用。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也都乐于给予对方理解、肯定、认可、欣赏。
但当我们真正尝试着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生活中的鸡飞狗跳、鸡毛蒜皮太多,根本无暇顾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你几个问题:
你想去同理孩子,那么你同理自己了吗?
你觉察过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了吗?
你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过吗?
有没有苛责自己?
有没有想过引发你焦虑、紧张的诱因是什么?
人啊,要先理解、肯定、认可、欣赏自己,才能给予别人。
下单后联系客服兑换课程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