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的兰文化传承

文摘   文化   2024-04-19 10:10   浙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认为:“适度的外来挑战(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至于造成毁灭)和人们奋起的应战,促使人群精力的高度集中,从而导致思想与社会组织的进步,形成了最初的文明。”

汤因比

公元前494年,越国在夫椒之战中败于吴国,越王勾践成为吴王的俘虏,他牵马尝粪,为奴三年。在吴国强大的压力下,回国后的勾践面临“战”与“降”、“存”与“亡”、“奋发图强”与“苟且偷生”考验,而勾践毅然选择了前者。勾践下决心“卧薪尝胆”、并采用文种“伐吴九术”的智慧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发展理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地爆发了一场智慧大爆炸。这场智慧大爆炸的结果,不仅“终灭彊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而且创造了越国文明,奠定了越文化的基因。经过三百余年的发展,到东汉时会稽已经是人杰地灵之地。勾践佩带的宝剑和手植的兰花,成为绍兴文化基因的物化象征。剽悍单纯的古越民风中融入了“坚韧”和“理智”,从此,“剑胆兰风”成为越文化的灵魂。

汉代会稽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改称越州,南宋时又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2500年里,经过“北迁南移”、“西学东渐”“改革开放”三次社会思想大变革,越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在“勾践种兰渚山”的影响下,后人将古鉴湖边上的渚山称为兰渚山、汉代设立的驿亭称为兰亭,兰渚山周边出现了花坞村、花街等地名。

东晋时,爱兰又爱鹅的王羲之将兰花的各种姿态临摹到书体中:笔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书法最高境界王羲之爱兰的故事被画在元代稀世青花名瓷“四爱图”梅瓶上。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约友在兰亭修禊,在流水曲殇宴中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碣石调幽兰》系南朝梁末会稽人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明治四年(1871年)至二十一世纪初此谱收藏于京都神光院,后来转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列品号码为TB1393。

《碣石调幽兰》谱

明代会稽陶望龄曾写过《养兰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澡而畏日,喜风而避寒 ,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
宋陆游、明徐渭、清秋瑾、民国鲁迅、蔡元培等绍兴名士都写下了许多咏兰诗篇,与兰花结下了不懈之缘。1962年,周总理在杭州西子湖边,将家乡绍兴出产的春兰名品“寰球荷鼎赠送给日中友好朋友松村谦三先生

明清以降,兰渚山周边的山民逐渐聚集。由于耕地稀少,山民耕种业和养兰业并重: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上山挖兰、养兰、卖兰。漓渚及周边的六峰、九板桥、棠棣、古筑、花坞等地出现了大量以兰为业的兰农。夏、秋耕作,冬、春二季上山采兰,通过旱路和水路将兰花运进绍兴城内沿街叫卖。养兰慢慢地成为绍兴城内的一种文化习俗。文》曰:,种也。”因此,古人将种兰、养兰称之为“兰”。后来“”字又引申为才能、技能、工艺、技艺、文艺、艺术等。随着“”字的延伸,“兰”的内涵也在扩大,它不仅指“种兰”“养兰”,也包括“赏兰”“咏兰”“写兰”“画兰”“评兰”“议兰”等。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流传了下来。
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杭州、嘉兴、宁波、苏州、无锡、上海等地。为满足越来越多人们的需要,漓渚兰亭一带的兰农就不仅在平水、王化、稽东等本地挖兰,他们跨出绍兴,到四明山麓、天目山区挖兰。浙北产兰山区都留下了兰农的脚印。他们将采到的兰花用竹篓打包,通过大运河发往华东各地。清中期以来,挖兰、养兰、贩兰成为兰亭、漓渚周边兰农的一种世代相传的特种行业。
特别一提的是春兰梅瓣的样本——宋梅,它是清朝乾隆年间绍兴城内一位叫宋锦旋的养兰人,在自己老家王坛宋家店山上发现的,最初叫宋锦旋梅,后人简称为宋梅。300多年来,宋梅一直是兰中之铭品,被称为春兰第一梅。为了记念、研究它,日本京都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京都宋梅会”。

宋 梅

据杭州吴恩元先生1922年出版的《兰蕙小史》记载:清道光到抗战前的70余年中,有近200只兰、蕙优秀名种被发现,其中80%都出自绍兴兰农之手。民国八年,漓渚小步村的张若霞先生重编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荆溪屠用宁先生的《兰蕙境》,并在漓渚天元堂药局发行。

清末和民国时期,每年二、三月绍兴都要举办兰花展览。兰展的地点设在山阴、会稽界河东边的花巷布业会馆里。花会由爱兰者自发组织,每年举行一到二次。兰蕙爱好者约三、五十人,每人出银洋壹圆,供花会会期开销,各地兰友如期参展。凡与会者,将名花剪下配以假叶,旁置蜜水一瓶将花插入瓶中,使花不易枯萎。花会期间由主持人组织评比,得“首座”,(亦称“头位”)则荣耀无比。故花会期间,各家均选出名兰,争妍斗丽,互相竞争“首座”,气氛热烈,观者如堵。花会期间,互相交换、亦可买卖。

花会盛况

余姚王叔平在《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中记载:那时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余姚等处每届春季有兰花会之雅集,兰界同人相约莅止。萃各地名兰于一处,互相交换,互相评比,洵有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气象。如此兰风之盛,以清光绪甲辰(1904年)为最。仅余姚一地艺兰者有七十余家之多。

绍兴的岁时节日、庆典仪式、礼仪交往、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都有“艺兰”的影子。兰花作为身边的吉祥物,广泛流传于民间交往中,如祝寿、乔迁、嫁女、催生等。
民俗认为兰性通灵。若某年某家所养之兰花长势特别旺盛,花多叶润,生意勃然,便认为是这是方兴气象,认为是一种吉兆,全家必将吉祥如意、老少平安。区金策在《岭海兰言》里的解释是:夫疠病流行,皆秽浊不正之气,由口鼻吸受者也。名医如俞嘉言、叶天士辈,凡时邪逆传膻中,皆以芳香通灵之品,立法主治。兰花色白气香,秉秋金之清肃正气,正气胜则不正之气自退矣!至谓兰叶象剑,能驱疫鬼,比之桃符棘矢,则俗士之谈也。

养兰人家
民俗认为,假若兰花并蒂开花或非时开花,更认为是吉上加吉的征兆。因此,绍兴民间大户人家,在父子继承、兄弟分家、女儿陪嫁,兰花也会被列入传承物之列。
流传在嵊州本地的“苍岩素”就是当年的陪嫁品。清光绪年间,嵊州长乐钱氏在本地山上掘得一棵素心春兰,栽培复花后,花开得端端正正、清清白白,是一款难得的素心兰花。于是,钱氏在爱女出嫁时将此花作为嫁妆陪嫁到甘霖俞家。几十年后,甘霖俞家嫁女时又将此花陪嫁到苍岩俞齐成家,从此,此兰在苍岩安家落户。俞齐成将此花命名为“苍岩素”,并用当地苍岩的风花石栽培,生长良好。于是“苍岩素”在齐成家就世代相传。

苍岩素

旧时因医疗条件差,妇女生产事故多。于是绍兴民间就有了一个助产的办法:在产房中安放一盆兰花,因为他们相信,兰花是吉祥物,能保证产妇平安生产。清光绪袁世俊在《兰言述略》也有记载:“如遇难产至数日不下,觅春时素心兰一二朵,鲜干皆可,沸水泡汤,连花吞下,当即脱然堕地,屡试屡验,红心者忌用。盖素心秉天地之灵气,芳馥无比,服之则满腹芬香,浊气下降,生机自然流动。愿同志者,觏集此种,多购多藏,逢春赏玩,兼可济人,亦一举两得之计。”据说,这个习惯至今还在韩国流行,到医院看望病人,只能送兰花而不能送其它花卉。

至于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文章诗词,都充满了兰花的影子。连最早的昆剧,后来的绍剧、越剧都在运用兰花指。
兰花指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标志性的身段手势。旦角通过兰花指这一手指表演艺术,结合身段、眼神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据《梅兰芳艺术一斑》介绍,兰花指有:“含香”“吐蕊”“护蕊”“伸萼”“握蒂”“花态”“滴露”“含笑”“避风”“陨霜”“映日”“迎风”“醉红”“露滋”“蝶损”“雨滋”“泛波”“笑日”“指风”“舒瓣”“浮香”“承露”“垂露”“蝶恣”“映水”“弄姿”“茁芽”“掏云”“双翘”“翻莲”“拂云”“媚箑”“耐寒”“倒影”“垂丝”“垂颖”“並蒂”“怒法”“猛见”“惊喜”“怒嗔”“沉思”“挑逗”等数十种。

兰花指
绍兴黄酒的下酒菜种叫“兰花豆”的,后,在豆的中部横剪一,再一下,样子像一朵兰花
绍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全国闻名的艺兰大家:宋锦旋、高念吾、周萃安、王念益、朱祥保、继盛,胡志田、诸涨富,王叔平、胡孝岩等等,他们的艺兰成果在艺兰界影响举足轻重。其中绍兴的王叔平诸涨水和无锡的沈渊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被称为“江南三大兰将”。

1962年诸涨富在中山公园

鲁迅家几代人都养兰花。1933年11月14日,鲁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中写道:“岑年公早已去世,走前除了好种兰花外,没有做过什么其他的事......"1935年,周建人为《中学生》杂志写了《兰花》的科普文章。同时期,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艺兰家》,描写一个落魄文人艺兰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艺兰进入了全新的发展快车道:1983年3月,绍兴市成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兰花协会。1984年1月22号绍兴市人大常委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把兰花定为绍兴市花的决议。1991年举办了全国春兰展。1992年绍兴市政协文史办出版了《绍兴兰文化》,后来兰协、兰友又出版了《春兰谱》《越兰新谱》《中国兰文化》《兰花栽培》《艺兰集》等著作。
2006年”兰花栽培技术”列入绍兴市首批非物质保护名录。2012年“绍兴艺兰”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近年来,越城区和柯桥区又批准了一批艺兰人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83年3月绍兴市兰协在府山公园成立

绍兴是国内种兰历史最为悠久、对中国兰文化贡献最大的城市,绍兴被业界称为中国兰化的故乡。

点这里,可购买《艺兰集》作者签名版


总第252


更多请进入《艺兰网》
www.orchid-cn.com

兿蘭斋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兰》的宣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