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名
是文化遗产,是乡愁记忆
承载着世世代代延绵而来的
民生、民情、民意
三门县传媒中心联合县民政局
推出特别系列《村有名堂》
以乡村之“名”,助乡村振兴
讲述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据《亭林鲍氏宗谱》记载:唐时,鲍氏先祖鲍公初登唐宣宗戊辰(848)进士,官至鸿胪卿正卿。后与同僚承直郎林一星为国上谏,被谪贬为浙江台州司户参军。唐乾宁间(894~898),徙居天台山头鲍。一天,鲍公初带其儿子鲍可忠,到亭林西溪访故友林一星。见林一星女儿还未许配人家,便让鲍可忠入赘到林家。鲍可忠便是上鲍村始祖。
唐末时期,鲍氏族人居住在鹤山前,取村名为前鲍。后因山洪暴发,村庄被洪水冲毁,鲍氏族人就在地形稍高的地方重建家园,并改村名为上鲍。
上鲍村历史韵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村东边的庵山上,曾有一座古窑,建于宋代,窑床宽1.5米,窑壁厚0.6米,窑址堆积分布面积有450平方米。
如今窑址虽废,但山坡上散布着诸多酱釉和青釉瓷片,种类丰富且存量较多,还曾出土许多瓷碗、瓷瓶等文物,其中主要器物为韩瓶。
上鲍村耕读成风,人才辈出,先祖鲍可忠、鲍廷启、鲍锡蕃、鲍德嶷、鲍士光等皆考中进士,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为《亭林鲍氏宗谱》作序时也赞道:“以其代有伟人,出乎其间,人皆习闻功名之盛,灼然著人耳目。”
鲍氏宗祠大殿中央高悬的“分金世泽”“贵戚敛手”“春秋匪懈”“俊逸家风”“亚魁”“登科”等匾额彰显着家族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上鲍村西侧曾有一座大龙寺,建于宋天禧初(1017年),后毁于洪水,明隆庆二年重建,改名兴教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亭旁县丞丁维庚会同宁海县令王耀斌在兴教寺建义塾,并以寺田350余亩充修脯费,聘请名师,村中有志向于钻研诗书学问的人都能进义塾读书,这使得上鲍村学风再度兴起。
寺院前有一条大龙岭古道,上通台州府,下通横渡,是珠岙、亭旁两地的交通要道。古道上的两座石拱桥——大龙岭脚桥和大龙岭洞桥,目前依然保存完好。
上鲍村的狮子拳也是闻名遐迩。相传是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南少林传过来的一种民间拳术,共有4路拳法和3路棒法,动作紧凑、气沉步稳、劲力刚猛、手法精巧、以声催力。
清代晚期,上鲍村出了一位声名远扬的武术行家鲍怀远。鲍怀远少时家贫,入戏班演丑角,学习武术,练就一身好本领。后又遍访名师,武艺大进,掌力沉猛,招法精妙,远近闻名。鲍怀远之肘、海游人章考之腿,邑称“二绝”,县志上也有记载。
上鲍布袋木偶戏从南宋时期开始,一直传承至今。上鲍木偶形象特殊,只有上半身,下半身是一只操纵的手,状似独腿,民间俗称“独角戏”。
在亭旁老街的“上鲍布袋木偶戏展演体验点”,每当钹鼓声起,游客们便聚集到这个小小的戏台前,看非遗传承人鲍思当表演上鲍布袋木偶戏。
亭旁镇上鲍村
如果您是地名文化爱好者,想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欢迎添加小客服微信号,届时将邀请您进入《村有名堂》栏目组通联微信群参与讨论。
来源:《村有名堂》栏目组
特别鸣谢:陈建华
编辑:梅虹霞
校对:刘亭序
责编:陈玲玲
监制:陈赛亚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看到“掌上三门”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掌上三门”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下“赞”和“在看”,给小编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