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来最热的中秋节
受高空反气旋影响,本澳今日(9月17日)下午的天气普遍晴朗少云。截至下午4时,大潭山气象站录得最高气温摄氏34.6度,是本澳自1952年以来中秋节的最高纪录,对上一次中秋节的最高气温出现在2008年9月14日,当天的最高气温为摄氏33.7度。
究竟这些温度是怎样测出来的?其实是透过全自动化的新型气象站测得。气象站会将每一分钟的温度监测即时转换为数据并保存于资料库中;但在还没有全自动化的仪器之前,气象人员又是怎样监测的?一起来了解吧!
相信大家都见过温度计,但又曾见过“不走回头路”的温度计?答案就在早前介绍的百叶箱内。百叶箱内安装了两支特别设计的温度计,其中一支游标只会升(向右),而另一支游标只会降(向左),分别记录着最高和最低气温。
最高温度计是一支水银温度计,其感应部分上方设有一段特别狭窄的通道,当水银受热膨胀着时,水银会挤过狭窄通道上升,但当温度下降时,由于水银的表面张力很大,无法通过狭窄通道退回感应处而断开两节,呈现只升不降的现象,因而记录着最高气温。
最低温度计一般是酒精温度计,感应部分呈分叉状,并设有一哑铃状游标,当温度下降时,酒精顶端的表面张力会拉动游标退回感应处,当温度上升,酒精受热膨胀后会穿过游标往高温爬升,形成只降不升的现象,因而记录着最低气温。
那么…….应如何重新测量?这便需要气象人员的手动“归位”了!
以往,气象人员每天早上8时左右会记录最高及最低温度,然后手握最高温度计的顶部并迅速甩动,使水银因离心力而退回球部感应处,同时亦倒置最低温度计,使其游标因重力移到酒精的顶端。然而,由于新型气象站已全自动化,故现时已无须设立专门的最低或最高温度计了;但是,如果大家有兴趣想看看传统百叶箱内的相关仪器,仍可以在大潭山气象站内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