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命运的交响:化学重编程与再生医学的未来”——2024未来科学大奖与北京大学联合报告会举行【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学术报告会】

科技   2024-11-18 17:50   北京  



日前,“细胞命运的交响:化学重编程与再生医学的未来”——未来科学大奖北京大学联合报告会暨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校内外30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谢晓亮,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Fred Rosen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毅出席会议并致辞。美国杰克森实验室教授Martin Pera、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晓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顾名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斌以及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进行主题演讲并开展对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朱冰出席会议并参加对话。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主持。

谢晓亮指出,生命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在干细胞、生物医学成像、基因组学、脑科学等若干前沿交叉领域建设了一批基础研究特区,布局了“临床医学+X”前沿交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面向未来,北大生命科学必将为应对全球健康问题提供更多可行性解决方案。


谢晓亮致辞


张毅指出,未来科学大奖获得广泛认可,已成为具有学术、社会及国际公信力的重要科学奖项。邓宏魁教授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胰岛细胞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实现了功能性治愈,成为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典范,彰显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他寄语在场同学们始终保持勇气与热情,攀登科学的高峰。


张毅致辞


Martin Pera带来了题为“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The Human Embryo”的精彩学术演讲。他分享了从人类胚泡中成功分离出胚胎干细胞的突破性进展,并深入阐述了这些干细胞如何分化为体细胞,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前体的复杂机制。


Martin Pera作报告


王晓群以“The Diversity of Neurogenesis and Evolution in Human Cerebral Cortex”为题,分享了大脑发育与演化的前沿科学研究。他介绍了交叉运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技术,利用体外构建的类器官模型,探究神经干细胞的多样性、增殖及分化调控机制,以及人多脑区发育和进化的细胞和分子特征的重要研究成果。


王晓群作报告


顾名夏以“构建血管化类器官及其应用”为题,分享了其利用患者特异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血管细胞和类器官,探索血管缺乏在心、肺和脑疾病病因学中关键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顾名夏作报告


周斌作题为“细胞示踪与组织修复再生研究”的报告。他致力于细胞示踪技术的研究,为细胞衰老领域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


周斌作报告


邓宏魁带来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The Path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的学术报告。他分享了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这一创新手段为细胞命运的调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引领着再生医学迈向新的未来。


邓宏魁作报告


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主任、新基石研究员朱冰携手Martin Pera、王晓群、顾名夏、周斌、邓宏魁共同对话,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对话嘉宾一一解答。





嘉宾对话


活动最后,陈雪梅为在场青年科研工作者送上寄语。她指出,生命科学的进步不仅关乎本领域的发展,更深刻地影响着众多相关学科的未来走向,希望青年学者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深耕基础研究,勇于开展非模式生物的探索研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雪梅致辞


延伸阅读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8月16日上午,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揭晓。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
  邓宏魁在细胞重编程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06年,山中伸弥及其同事发现,通过四种转录因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发现标志着再生医学的新时代。然而,转录因子过表达的方法很难精确操控重编程效果,并且可能导致随机的基因整合和潜在的致癌基因表达,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邓宏魁率先发展了使用化学小分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即CiPSC)的方法。他证明了CiPSC可以用于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2013),并揭示了产生CiPSC的分子途径(2015,2018)。邓宏魁还建立了人类CiPSC诱导技术(2022a,2023),并证明了由人类CiPSC衍生的胰岛可以改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糖尿病(2022b),显示出CiPSC的巨大临床潜力。邓宏魁的原创性工作为细胞重编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对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转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点击观看
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邓宏魁获奖工作介绍视频
Produced by Nature Research


邓宏魁纪录片

邓宏魁获奖感言


相关阅读






未来科学发展中心
科学改变未来。未来论坛是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群体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的科学公益组织。全面推动科学传播事业发展和产学研资对接融合,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青年创新精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