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四年,法海寺修建完成
这座代表着明代壁画最高水准的庙宇
在明朝灭亡后却就此陷入沉寂
直到1933年开始
有人跋山涉水而来
有人为它拍下无数珍贵照片
有人为保护它东奔西走
法海寺也终于重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
这些用心保护过寺庙的人
也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01
法海影像
1933年,24岁的德国女孩赫达·莫里逊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为法海寺留下影像的人。
她是个摄影师,拍摄了法海寺,留下了法海寺八十多年前的真实模样。如今人们到法海寺,已经见不到壁画前石台上神态各异的罗汉像了,那些罗汉像已毁于“文革”,而赫达·莫里逊留下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它曾经的模样。
声名远扬
02
4年后,另一位英国女记者安吉拉· 莱瑟姆来到中国参观法海寺,她说:“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极其优美的佛教寺庙......
有一位剃了光头的年轻人将我们迎入了一个寺庙庭院之中,并沿着石阶往上走,来到了第二个庭院,那儿有和尚在拆除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这就是法海寺。”她的这篇文章《发现法海寺》以及诸多照片刊载在1937年《伦敦新闻》的画报上。于是,沉寂在西山上的法海寺在国外被业界广泛关注。
03
壁画鉴赏
吴效鲁
50年代初期,壁画由于一些原因出现了一些损坏,上级十分关注就派吴效鲁专门管理法海寺。吴效鲁年轻时曾经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当过学徒,见识过不少书画艺术名品,耳濡目染,自然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他隐隐感到法海寺的壁画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后来郭沫若的出现,肯定了这个事实。
郭沫若
195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到模式口的工地视察、慰问后,看到法海寺便欣然前往,尽管殿内的光线暗淡,墙内布满尘土,但是郭沫若这位文物专家一眼就看出了壁画的价值。他认为,法海寺壁画与敦煌石窟、芮城永乐宫壁画一样,是宝贵的艺术珍品。
临走的时候,郭沫若叮嘱吴效鲁,说:“这里的壁画很好,希望你能好好看管。”自此吴效鲁认定,用命也要保护好壁画。
接力守护
04
吴效鲁自从接过保护法海寺壁画的重担之后,就一直尽职尽责地保护着壁画,为了避免壁画被毁,他还曾只身挡在画前,最终使得这一方壁画完好无损,一直到70年代初,吴效鲁老人以74岁高龄去世。按照他的遗嘱,家人将其安葬在法海寺的附近。
吴效鲁去世后法海寺大殿的钥匙就交到了邱松岩的手上。受邱松岩的保护,法海寺壁画在文革中始终未受毁坏,直到这份美丽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
05
数字化保护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
为保护珍贵的壁画真迹,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壁画艺术的魅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应运而生。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打造以法海寺壁画为主题的沉浸式数字艺术馆,推进文化交流,全面系统地将法海寺壁画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国宝级明代壁画不再“ 锦衣夜行 ”。
艺术馆采用高清影像技术娓娓讲述法海寺壁画的前世今生、创作细节与艺术价值,把法海寺的灿烂与瑰丽带回到大众视野,让文物壁画重新焕发光彩,形成了宝贵的数字资产,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热爱法海寺壁画艺术。
一座百年古寺里道不尽的历史与感动
一座清幽庙宇里叹不尽的奇观与辉煌
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本身
是时代的艺术,更是时代本身
思想交汇构成永生,艺术盛宴永不落幕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也将继续前人事业
珍视与保护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让壁画的绚丽辉煌久留于世,福泽后代
每一次每一个后人凝望的每一瞬
这百年的壮美诗篇,被传递,被歌颂
从而永不遗忘
部分文字来源于《模式口记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探秘古迹
法海寺|承恩寺|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过街楼|虎皮墙
老街新貌
龙王庙广场|北京第一通电村|古道晨曦&京西秋韵|爱心广场&驼铃悠悠|古街上的猫|骆驼景观
精品院落
京西书局|徽镇小厨|有石花园|模式口晓院|乘之堂|瑶家小院|境·199号院|道乐烧肉酒馆|樊登书店&六如小筑|遐迩艺术生活+
精品旅游路线
沉浸式文化体验之旅|文化研学之旅|博物馆群/小微展览群|亲子趣味游之旅|文创空间体验之旅|漫步悠闲之旅|驼铃悠悠之旅|夜游模式口之旅|探寻红色足迹之旅
四季美景/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