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望族“林半城”(江苏丹阳)

文摘   2024-11-11 00:02   浙江  

点击选购《九牧林家》



云阳城西林氏宗祠原貌

林家大院 图:项强 提供

《重修丹阳县志》

《重修丹阳县志》卷四“城郭”

文/项强

丹阳林氏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曾是古邑名门望族,史传有“林半城”之称。

“林半城”来龙去脉

明万历时期,林氏族人林前渠在《家谱叙言》中自豪地称:本族“数派人丁颇盛,田产颇饶,芳声美誉颇袭人耳目……”到清代,云阳城区“致远堂”林氏家族的住房店铺遍布老城内外,并在城郊多地拥有大量田产和数处家族坟地,更富甲一方。

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斗铺支二十世林云岩家族分家契书记载:该家族有“祖遗”和“续置”云阳城厢金斗铺、广济铺、寺前铺、西门外金斗铺等处门面房和住屋房产百多间,还有城郊西、南、北乡间土地千余亩。这份20余页纸的契书之一,详细记载有位于古城西门老街的“祖遗金斗铺三甲榨基门面房屋壹所”计五进数十间屋,以及相关店铺、作坊、场地、用具等经商房地产业。此后历经内乱外患、天灾人祸,林家产业大量损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该家族后裔抄录祖遗资产契书后附言感叹道:“念祖宗肇业置产维艰,更羡祖宗德隆望重,祖业之隆盛……而今分书内产业不及十分之一。”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城区林氏族人更因累遭太平军战乱杀戮和侵华日军暴行侵害而人丁大折,锐减五分之三的人口,出现了房舍十室九空的惨景,“林半城”辉煌不再,徒留空名!据传,林家丰厚祖产或与一份意外财有关。清代早年,林氏先祖“黑七爷爷”在西门大街经营茶馆,常有一外地客来店喝茶,日久生谊,与店主建立了友情。某日,他交给黑七爷爷一包物品托管保存,声明一年内若不取回,则归店主处理,但叮嘱须以此做些好事。不久此人却被官府捉拿,原来其是专偷富家的盗贼,那是他偷窃来的金银之财。黑七爷爷闻讯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幸那盗贼并未供出此财物,随即被官府处死。后林氏将此财一部分用于助困济难等慈善公益,一部分留作经商资本,进而发家致富。

富足的“林半城”乐做善事,广行公益。

光绪《丹阳县志》记载当年云阳林氏部分慈善义举之人和事,其中有:“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林培及其两子林嗣禹、林嗣益、道光邑监生林懋、林肇盛、林肇祺和咸丰岁贡生林绎、光绪附贡生林廷杰、增贡生林澄等众多林氏族贤乡绅,先后慷慨捐资邑中修建萃秀桥、宝成桥、开泰桥、马桥和文昌阁,疏浚护城河,修筑练湖闸等公益设施,并捐献房地产物设置育婴堂、崇节堂(恤嫠会)、惜字会、敦乐二善堂和义渡等济困救难机构设施。县志还特记:“光绪十年,附贡生林廷杰助送育婴堂门面三间,第二进平房两间,第三进基地,坐落城西寺前铺。”林氏后人还于1949年前放弃收纳贫困者房地产租金。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放弃按相关政策收回自家房产而捐赠国家。

林氏族人的种种善举得到官府和民众称誉赞扬,声名隆起,不仅载入方志谱牒,更铭于百姓口碑,和“林半城”之称一起传颂至今,而在云阳城西一带,“林半城”宗族人文史迹亦多有遗存。

林氏城祠“致远堂”

林氏云阳城支族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老城西大井巷建有五进数十间屋的“致远堂”宗祠,后毁于清咸丰庚申(1860)战乱,又于同治年间复建。1937年12月再遭侵华日军空袭,仅存残垣断壁。历经沧桑,祠堂遗址建筑终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彻底毁灭,尚幸留有部分精美砖雕石刻等遗物。

林氏宗祠第二进大厅正中樑上,悬挂有同属“九牧林”宗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手书的“致远堂”匾额。清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在丹阳治理疏浚练湖和运河期间,本邑族人积极支持并捐款资助,他遂应林家族长林云岩之邀,为同宗丹阳林氏城祠亲笔题写“致远堂”堂名。这块珍贵的牌匾成为历经战乱摧残的林家老祠堂标志性遗物,被金斗铺林氏族人长期保存珍藏并曾悬挂于土桥林氏老宅堂屋,后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林家老宅显沧桑

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西门林家大院,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共有三进二厢二院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进结构相同,门窗雕刻精美,堂门框上方有水磨砖拼图,屋檐四周为木雕结构,院中铺设长条石,属典型的民国建筑。

林家大院原主人是金斗铺林氏二十二至二十四世中一个官商富贵家族,有祖辈和父辈兄弟两房及孙辈三代人居住过。祖辈林庭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族谱记其“从九品,盐业”。林庭祺及两儿经营有方,家业富足,在祖遗产业基础上扩建了这座当时堪称豪华的大院。住户林家孙辈出生于此,早年在故乡生活读书,后陆续离家到外地求学创业,颇多出息,其中就有当选“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的北京邮电大学前校长林金桐。

这座经历了近百载风雨的深宅大院,如今院内三进两层的房屋建筑基本结构仍存。奇巧多变的梁架、花式木刻的门窗、紧凑通融的天井,还有一些精致的砖雕石刻装饰、坚实的砖石地面和墙基,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四巷弄内那斑驳高矗的青砖骑马山墙仍是西门老街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林家大院东南侧还并排坐落两座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土桥1号和3号林氏老宅院,为清代至民囯时期建筑,庭院悠深,大门内外砖雕石刻,显示百年老宅的古朴风貌。土桥1号宅院共三进,系金斗铺林氏民国时期的族长、二十二世庭钰(1876-1943)所建。土桥3号老宅原为林氏二十世起麒(字云岩,时任族长)建于清代中后期。据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氏房地产档案文书记载,时有六进共24间屋和“墙门一座、天井三方、靠屋场地一块”。其中第六进面对西门大街;第四、五进楼房,各有上下六间及第五进厢披上下四间。后因遭火灾,房屋最多最好的第五进被毁,断垣残壁,荒废多年,被称为“火烧园”。该宅院现存较完整有四进。第一进房屋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建,门壁嵌有砖雕石刻。后三进仍是十九世纪始建的老屋,迄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后人不断维修改造,现基本保留原貌格局,并存有些石墩石鼓等老物件。

这两座老宅是在林氏先祖“黑七爷爷”及其五子所遗祖产基础上,经后世三代人百来年的多次改造修建而成,其间屡遭“洪杨之役、祝融之灾”和日军炮火摧残等祸害而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林氏先祖建土桥

位于老西门四巷弄与丁巷冬青巷之间的土桥,跨越内城河,长12米,宽2米。由林氏先祖始建于十七世纪清代初期,为单孔石拱形,两端砖石墩基,桥面原是三块各长5米余的大条石,桥上两侧青砖砌筑墙栏。1949年后经多次修筑加固,桥墩和桥面铺盖混凝土和地砖,当年条石土桥的本来面目已被掩盖难察,但它的建造故事却流传于民间百姓中,更为林氏族人世代乐道。

古代云阳内城河西门段北岸住着林姓大族人家,子孙繁衍,部分后代迁到小河以南居住。每逢阴历初一、月半,林氏小辈必须循惯例过河向老人请安问候。而过河如不行三思桥,就要走西端的斗门桥(清代圮毁),两桥相隔,都要绕道,来往不便,林氏宗亲们遂捐资在冬青巷口造了这座直对老宅大门的砖石结构的小桥。当时因桥南岸有座高大的土堆,人们就称之为土桥。

数百年沧桑巨变,这座古桥历经多次修整,原基础至今仍牢固不移,它不仅承载了林氏家族的一段人文历史,也造福了小河两岸的百姓民众,并与相近相邻的三思桥、宝成桥和林家大院、土桥老宅及西门老街和重建的仿古城楼等共同构成一处人文景观。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