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于2023年7月12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86组件国内外当代陶艺精品,其中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的31组件国际知名陶艺家作品为基础,联合浙江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27位国际优秀陶艺家的36组件作品和15位国内特邀当代陶艺家的19组件作品共同呈现。展览将不同形态、观念和制作技术的作品并置展出,使观众在观赏和思考中获得差异性或均质性的认识,以展现陶艺如何在当代文化格局中谱写独特的艺术乐章。
以下分享此次展览的导览文章:
继2018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的由国家艺术基金赞助的“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展”之后,“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于2023年7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品以本馆藏国际知名陶艺家作品为基础,并联合浙江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和数位国内当代陶艺家的作品组成,陶艺家将那些凝固着人的内心情感、成长记忆和文化族群相关的集体意识定格到作品之中,谱成一曲永恒的旋律,观众可一睹近年国际当代陶艺的风采。展览无论从艺术观念、审美认知,还是创作心态,我们都很难区分哪些作品来自中国、哪些作品来自其他语境或者文化背景,因为今天陶艺的国际趋势是处在相同水准下进行各自探索,这就是当下陶艺队伍中个人作品的魅力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集体呈现。展览由国际知名陶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担任策展人,并在展览同时举办学术沙龙,来自陶艺界、美术理论及艺术批评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不仅探讨当代的艺术价值与高度,也探讨中西陶艺彼此之间的关系。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是绍兴市上虞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下属事业单位,拥有丰富的当代陶瓷艺术收藏,代表了国际当代陶艺的最高水平。本次展览从中心借展、收藏作品数十件,是展览和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展出的作品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当代陶艺部分。一般认为,现代陶艺形式的表现起始于1954年,以彼得·沃克思发起的“奥蒂斯革命”为标志,掀开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篇章。欧洲地区的陶艺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内容超越了型制等实用功能,作品的形态也因艺术家的创造具备了全新的审美理念。在亚洲,日本以八木一夫为首的现代陶艺家也进行着全新的陶艺实践,创作出造型纯粹的前卫风格作品。本单元囊括了31件当代陶艺作品,出自11个国家的25位艺术家,作品按照不同形态、时间和文化背景进行展示,也体现出类型的丰富性。首先,是脱离了实用功能的作品,但它们仍然具备传统陶艺的器型,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陶艺家基于传统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例如苏珊·史蒂文森、阿尔内·艾塞、格雷戈·达利、寄神宗美、杰米·克拉克等艺术家的作品均属此类。杰米·克拉克(美国)
第二种主要是从写实到具象转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陶艺家如何将手里的这团泥视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如同使用油彩、水墨一样,经过火的再次锻造后,形成风格迥异、细节迷人的作品,例如李正文、岸映子、邱耿钰、艾伦·范·德·伍德等。第三种以抽象类作品为主。抽象是对具象的放弃,是对形象的颠覆,进而获得一种形式主义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这些展品风格鲜明多样,涉及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工艺、原料与烧制方法,和而不同、精彩纷呈,更能体现出中外陶艺家对于“陶瓷”这个传统媒介的当代表现方式,如弗朗瓦索·富尤、中岛晴美、达尼埃拉·施拉根霍夫·埃斯考福耶、黄胜、陈国辉、白磊、吴昊宇、朱国东等。第四种以装置为主要作品形式。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当代陶艺经历了现代艺术的历练之后,又逐渐向当代演变。装置作品,是陶艺家对单件陶艺或非场域性作品的革新,在情感、观念和视觉艺术氛围等整体表达上,都与前三种类型不同,除了作品本身的材料、色泽和形态外,还将与作品共生的环境因素纳入其中,诸如灯光、布局等。这类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如何使用脆弱的、易碎的陶瓷营造强大的、场域化视觉效果,如白明、韦力米尔·乌克赛维克、左正尧、黄焕义、郅敏、玛塔·帕姆特丽、许润辉、李泽守、杨英莲等。其中,左正尧1999年创作的“流水账”系列作品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当代陶艺与其他当代艺术门类对于现成品处理方式的不同。他以单位报销票据为灵感,从生活习俗切入,以最普遍、最熟悉的形象和超大的尺寸,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下的广州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流水账——因繁荣带来的忙碌、紧张、兴奋、无聊和无奈。白明的装置作品《坯粉之书》,将制陶使用的工具和烧造所需的附属物件呈现在展厅。从古到今,所有的陶瓷都来源于这堆材料,这样的创作办法引出大家对于陶艺的思考。他个人精英文人式的审美情思,将雅致、沉静和诗意带到了当代艺术的创作中。黄焕义(中国)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白明主持中心工作。正如他在20世纪90年代编著的《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丛书的标准一样:选择国际优秀陶艺家,详细介绍他/她们的作品以及创作过程。因为材料的特殊性,陶艺的烧制需要很高的技术,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套书首次将世界各国重要艺术家的独特创作经验和工艺过程通过示范的方式展现出来。上虞青选择驻地创作的艺术家的标准与那套丛书一样严格。自2015年建立以来,至今共迎来22个国家和地区的83位陶瓷艺术家的入驻创作,收藏艺术作品1800余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最年轻团体会员。本单元呈现了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27位优秀陶艺家的36件作品,他们中大部分是蜚声国际的知名陶瓷艺术家。他们在进行创作时摒弃了传统的包袱,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别于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的语言,他们打破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杯、盘、碟等传统陶瓷器型,进行重新创作、设计甚至调侃,使之完全进入当代领域。如吉米·卡拉克、弗利茨·罗斯曼、奥·苏迪帕拉帕、华金·詹切、吉多·冯·马腾斯等人的作品。此外也有从纯粹艺术表达出发的抽象雕塑或装置作品,艺术家注重表现形式和构成,通过色彩、材质、质感等元素,构建出独特的视觉感受。西方现当代陶艺的发展直接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高更、贾科梅蒂、塔皮埃斯、方塔纳等,都曾用陶艺创作。他们敏感于泥土与烧制这种特殊的手法,以及陶器成型后的美学价值,为现代艺术探索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走向纯艺术的当代陶艺,不仅需要在外观上改变传统陶艺的审美观念,也需要改变陶艺的实用功能。泥与火,成为艺术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个体精神创作的媒介。在这些展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西方现代陶艺大师皮特·卡拉斯的作品,也有日本当代著名陶艺大师寄神宗美的作品。美国陶艺家马克·路福德的作品以放射性的褶皱圆轮为母体,透过精确的刻画,制造出一个个圆轮的“场”。他的作品有原始的生命力,又包含着未来主义式的冷酷与空想,这种生命力的玄想核心是对圆的精神的溯源,在溯源中也有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议,“时空观”成为他褶皱圆轮创作的隐性主题。他极好地展示了白瓷的柔软与特性,他使用刻刀一次次地在泥盘上刻出线条,熟练程度正如中国书法大师对毛笔的使用一样,刀痕有深有浅,线条从某点向外射出,极富表现性,泥条也因为刻刀的原因,在划的过程中,形成某些程度的撕裂,但整体可控,泥盘的前后两面都可以看到一些具象的轮廓,线条不断向外放射,犹如干涸的河床,似有雕塑《被束缚的奴隶》的崇高与悲剧感。马克·路福德(美国)
有的艺术家用青花材料创作,如美国陶艺家朱迪特·瓦尔加的作品《我记忆中的船》、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华金·詹切的《上虞系列》和日本陶艺家中岛晴美的作品《不合逻辑开示的形态》。华金·詹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律动感,他把所有情感都投注在各种不同的线条中。近年来,国际当代陶艺的女性力量不容小觑,本单元包含了达尼埃拉、拉莱·蒂尔巴斯、格里特·格里姆、陈煦媚、西姆哈·埃文·陈、伊洛纳·洛莱姆等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她们有的利用中国传统越剧中的人物形象创作,如格里特·格里姆的《收》,有的则利用英国戏剧中的人物创作,如伊洛纳·洛莱姆的《成人专属乐高》等,展现出了有别于男性艺术家的审美角度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除了“上虞青”收藏的作品之外,本单元还呈现了15位特邀参展的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特邀陶艺家为上虞青入驻陶艺家与已邀请入驻陶艺家)。今天,陶艺的国际趋势是在相同水准下进行各自探索,这就是当下陶艺队伍中个人作品魅力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集体呈现。法国学者西米苏总结了当代陶艺的四个特点:第一,摆脱传统工具与材料,创造新的陶艺创作理念,不再使用拉坯机或者对拉坯机传统功能进行改造;第二,使用新材料,例如在陶土中添加一些不同的成分——如熟料——形成混合陶土,或者通过一些新的、具有装饰性的技术手段来扩展陶艺创作的空间;第三,创造新形象,主要通过陶艺装置来实现,以表达精神层面和雕塑层面的价值;第四,表达新思想,陶艺家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诉求,在他们看来,陶艺不应当达到完美的状态,而应该更多地引起观看者的反应和互动。总体来说,本单元的当代陶艺家包括这几种类型:一是学院派艺术家,他们多以雕塑家的身份出现,作品以雕塑形态为主,如王京成、袁乐辉等;二是以较个性化的装饰语言入主陶艺创作的陶艺家,如白磊、吴昊宇等;三是身在陶瓷产区的文化艺人或是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回到产区工作的艺术家,如彭赞宾;四是综合性、以陶瓷为媒介创作的艺术家,如白明、沈厉、戴耘、李立宏、魏韫浓、余梦彤等。优秀的作品是好展览的前提,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绍兴市人民政府和数位艺术家借出、捐赠的精彩作品,离不开大家对清华大学的信任与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在国际范围内以纯粹学术研究的高度,征集作品并收藏当代陶艺的艺术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一流国际当代陶艺藏品六十余组件,这些都得益于白明教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号召力和他的奉献精神。在他的远见与帮助下,从数量、品质来说,当代陶艺收藏已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陶艺历史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中国陶艺的独特性,又能跟上国际当代陶艺发展的步伐、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当代陶艺在不断地寻求自文化认同和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地与世界各国陶艺家进行交流和合作。陶艺作为艺术的本体语言之一,如何运用它,将作品与当代生活体验相结合,传递深厚的中国气质和文脉,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融互通?陶艺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作为高校博物馆,致力于推动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此次展览不仅为清华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一次近距离欣赏古今中外,精品荟萃的陶艺盛宴,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活力与魅力,也助力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共性与差异等不断拓展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
展览时间与地点
2023年7月12日–2023年10月15日
总 策 划
杜鹏飞
策展人
白 明
项目统筹
徐 虹 王晨雅 郑杰峰
策展助理
葛秀支
展品协调
倪 葭 刘 吉 葛秀支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王美懿
展陈设计
陈兴鲁
图纸深化
王 跃 王鹏飞
展览执行
陈兴鲁 袁 旭 桂立新 袁 琛
魏韫浓 王 军 韩向东 门富乐
李旭东 张一凡 程思蕊 谢 斌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周香铭
公共教育
张 明 周 莹 王玟惠 张瑞琪
英文翻译
许小凡
英文校对
木 容 蒋真好 杨佳琳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
绍兴市上虞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
网址:www.shangyuceladon.com
电话:0086-575-82973910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江西路617号
艺术|陶瓷|文化|>>>|研究|创作|交流
白明老师在上虞青陶艺中心和外国陶艺家交流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