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炉的《2024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显示,石家庄入列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榜单。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
一年前,石家庄重磅推出15条人才新政,志在打造人才聚集之地、辈出之地、向往之地。
一年来,一批批人才汇聚而来,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为何选择石家庄创新创业?近日,记者深入实地走访,感受这座城的人才活力,看人与城如何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11月9日,2024年石家庄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在石家庄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记者 董昌 摄31岁的郝媛媛,是毕业于河北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去年入职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药评价中心。“刚参加工作,难免为生活成本而焦虑。”郝媛媛说,若不是石家庄的温情、诚意与包容,她不会如此坚定地选择这座城市。去年,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出台,对人才绿卡制度持续“加码”:现在除每月能领取到3000元的房租补助外,还能享受博士5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和3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还能为父母办理副卡,免费参观国有A级景区。满满的诚意,让郝媛媛毫不犹豫落户在此。很快,她申请到人才绿卡B卡,不久后又分到了人才公寓。更让郝媛媛满意的是,她每月只需付房租的70%,剩下的由市里进行补助,这极大减轻了她工作初期的经济负担。前不久,享受人才绿卡的新福利,郝媛媛带父母免费游览了植物园。“就连父母都被贴心照顾,感觉自己真正成为石家庄人了。”郝媛媛满脸幸福。人才绿卡已成为引才聚才的“金名片”。石家庄拿出真金白银提升服务质效,深度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目前,全市人才绿卡持卡人数超11万人,其中A卡1千余人、B卡2万余人 、县(市、区)卡9万余人 。建成投用人才住房16000余套,累计为B卡人才发放购租房补贴10.88亿元,发放一次性安家补贴2.25亿元。“听说石家庄人才政策好,很多学弟学妹都来打听,打算毕业后留在这里。”郝媛媛说,他们选择石家庄,有个共同的理由——这里像家,包容,有温情。去年入驻石家庄高新区的石家庄诺澳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瞄准的是HPV宫颈癌抗肿瘤领域技术最前沿。公司刚落户时缺实验室,高新区立即提供了300多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高端仪器可以按次使用,一年下来租金只要四五十万元。“如果自己租实验室,要装修、买仪器、做环评,没有一两千万元下不来。”该公司董事长盖大海说,石家庄在专业技术服务、投资融资、创业孵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在这里,他们只需要做好创新一件事,其他琐事完全不用操心。这些服务,是石家庄对人才的温情与诚意。当然,诚意还远不止于此。2022年成立的瑞石心禾(河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再三选择,把“家”安在了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这是一家由清华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创立的企业,主要从事核医学领域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生产。可在实现梦想之前,企业首先得活下去。就像绝大多数科创企业一样,开展新技术研发很“烧钱”。去年,正为研发资金发愁的企业,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这是石家庄为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的启动资金。“这笔资金助力了我们第一个项目的启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们持续投入研发的信心。”瑞石心禾副总经理邝凯毅说。今年10月,企业自主研发的国产首款全环SPECT/CT样机下线,开始在一家三甲医院进行临床测试,这意味着核医学影像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又向前迈出一步。一年来,像瑞石心禾这样受益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启动资金的项目有10个,资金达到1000万元。为吸引更多人才涌向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打破体制壁垒,推出以编引才、市场化引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拿出3000个事业编制专项用于人才引进,为满编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首次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分期设立100亿元的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石家庄人才贷”贷款额度由最高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从重量级“大咖”,到科技“新锐”,再到应届毕业生,无论什么类型的人才,都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实实在在的便利,让人才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我们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最强助力,让大家来石家庄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在这里安心创业、生活无忧。”石家庄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日拍摄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外景。石家庄市委组织部供图
10月25日,沈成彬和团队申报的一项微型显示领域的研发项目,通过省工信厅审核立项。沈成彬是光通信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去年,他来到石家庄,加入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沈成彬看来,他和石家庄是“双向奔赴”。一方面,在他所从事的光通信芯片领域,当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石家庄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去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另一方面,沈成彬认为,自己是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的受益者。今年初,作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他获得了石家庄市一百多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在政策支持下,沈成彬带领团队研发的光芯片AOI(自动光学检测)、激光隐切设备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石家庄的好机遇、好政策、好环境,给了科研人员施展抱负的舞台。”他说。截至目前,石家庄已认定各类科技领军人才70名,支持科研经费1.4亿元。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在石家庄找到了发挥专业优势的舞台。一座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走近汇聚石家庄的这些人才,会发现他们正与当地产业发展相互适应匹配,“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日益紧密。事业是留住人才的长久之道。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从制定伊始,便注重搭建平台、提供场景,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本领的舞台,使聚人才和兴产业紧密结合。在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苏孺,找到了发挥专业所长的新舞台。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速工具钢生产企业,在有关部门组织下,苏孺成为这家企业的科技特派团团长。今年初,苏孺带领团队,帮企业拿下一项久攻不克的技术难题。此前,企业生产出的特种模具冲头经常开裂变形。在苏孺帮助下,他们不断优化配方,改进工艺,终于使冲头成功率提高了20%,使用寿命从3000次增加到3万次。“15条人才新政,给我们提供了在企业施展专业技能的空间,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苏孺说。最近,科技特派团正在和河冶科技联合申报河北省特殊钢产业研究生工作站,苏孺希望能借此建立全省特殊钢材料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共有省选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55个,市选派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特派团50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07项,签订技术合同250份,总金额2.1亿元。在石家庄,感受到“热辣滚烫”干事创业激情的,还有众多青年人才。叶盼是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2018年到石家庄工作。2023年6月,他被选派到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负责园区招商引资。能有机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这得益于石家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为破解专业人才流动难题,石家庄市委组织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先后从全市选派两批115名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到开发区建设一线工作。“到国际生物医药园后,我干事创业的状态一下被激活了。”在新岗位的每一天,叶盼都忙得很有成就感。项目交流中,他凭专业能力赢得信赖;赴外地招商期间,他借助校友资源谋划项目对接……一年下来,他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对接项目79个,通过专家论证会7个,签约投产1个。“现在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我要发挥好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广阔舞台大显身手!”这位年轻小伙子信心满满。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正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力。目前,石家庄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52家,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01项,占全省39.9%。11月11日,石家庄诺澳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盖大海(中)和同事们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共享实验室内提取样本。记者 史晟全 摄
石家庄市长安育才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混凝土外加剂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是个细分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专业人才比较稀缺,想引进他们来石家庄安家也很困难。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在柔性引才方面推出“人才飞地”政策,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企业在成都设立的研发中心,在去年被认定为首批“人才飞地”,一次性给予40万元资金支持,2年管理期满考核合格后,还会再拨付40万元。“我们成都研发中心的同事们,都能感受到石家庄对人才的重视,有的还萌生了来这里工作的想法。”该公司副总经理康静说,石家庄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让很多外地人才都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目前,像这样设在省外的“人才飞地”,石家庄已经认定14家。“揭榜挂帅”制度,也是石家庄通过灵活的政策,将全国各地人才和本地企业需求紧密“链”在一起的新尝试。去年,位于石家庄的河北迈尔斯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发布了“车载液晶膜用二色性染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项目需求,最终被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揭榜”。这个项目为期3年。立项之初,石家庄市科技局就给了12万元科研经费支持,等项目结项还会再给28万元。“借助北京大学的强大科研能力,目前已开发出近10种二色性染料,如果仅凭我们自己很难取得这么大突破。”该公司董事长仲锡军说。“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实施以来,石家庄已对23个项目予以立项和支持,总合同额1.09亿元,发放事前资助1288.8万元。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石家庄还搭建起很多高水平市校合作平台。在通信领域,超大口径天线电性能调控与抗风扰标校是一项前瞻性技术。得知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准备围绕这项技术开展攻关时,河北工业大学与石家庄市政府共同成立的创新研究院主动对接,共同组建研发团队,联合开展相关研究。“这个项目已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1200万元经费支持。”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创新研究院院长安海龙说,去年,他们以校企合作研发形式立项资助了26项科技创新项目,惠及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32家。目前,石家庄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16所驻冀高校开展全面合作,设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创新专项”,推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与驻石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近日,2024年度“石家庄清华创新专项”订单式服务项目开始申报,将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目前我们收集上来50个申报项目,获批后石家庄将给予资金支持。”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甄树宁说,15条人才新政涵盖面广、针对性强,放在全国和同级别城市对比,也很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拘一格,海纳百川。用开放的姿态招才引智,打造人才“近悦远来”强磁场,正在为石家庄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近日,工作人员在石家庄四药集团直立式输液数智化车间内作业。记者 史晟全 摄
人才政策 “到位”是关键
在谈到石家庄如何做好人才服务时,各行各业受访者说得最多的是两个“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石家庄市长安育才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静最近两年很大的一个感受是:市里各部门都会积极对接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人才飞地”政策出台后,石家庄市科技部门通过“科技政策面对面”“企业讲堂”等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在石企业积极申报。长安育才在省外设有研发团队,申请“人才飞地”后,不仅获得了补贴资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工作实践中,人才政策不免存在信息差。因此,政策宣传到位、解读清楚非常重要。
持有人才绿卡B卡的石家庄康语康复医疗中心有限公司经理胡记东,住在石家庄东胜紫御府的人才公寓。他所在楼栋单元的503室,常设一个专门服务该小区人才公寓住户的办事处,办事处还建立了服务人才的微信群,胡记东对人才政策有什么疑问,件件有回应,人才绿卡又拓展了什么服务项目,办事处工作人员会随时发群里。
一个办事处,一个微信群,都是打破人才政策信息差的好帮手。
好的人才政策,除了宣传到位,落实更要到位。
为了落实好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有关部门仅工作方案就制定了8个,还配套印发了20项实施细则,组织16个市直有关部门成立政策落实专班,定期调度、统筹推进,为的就是让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甄树宁,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清华大学的教授们,他发现许多教授很关心石家庄15条人才新政,也会问正在与相关部门、科技企业合作的同事们,项目开展得怎么样,个人感受如何。
可见,一座城市对人才是否友好,已经拿到“体验卡”的人才怎么评价很关键,诸如承诺的资金有没有及时到位,审批的程序是简单还是繁琐,服务人员是专业负责还是应付敷衍……
甄树宁认为,只有不打折扣落地落实人才政策,让“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口碑持续发酵,才能建立人才招引的良性循环,让那些正在观望的人才真正动心。
人才政策的示范效应,周期越长越明显。期待石家庄人才政策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获得持续积极的正向反馈,让更多人才“用脚投票”,来到石家庄,来到河北。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