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近年来,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猝死事件的频发,让公众对两者的严重程度已有所了解,但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知晓率,仍显不足。
由“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发起,拜耳公司参与支持启动了“全国血栓防治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栓不住,动起来——静脉血栓与共病、复合病”,旨在唤起公众对静脉血栓及其共病、复合病的认识和关注,积极科学预防,拒绝静脉血栓风险,共享健康未来。
静脉血栓风险高,严重并发症随时要命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类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前者是在腿部的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者是血栓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DVT和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即发病30天内,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严重情况可表现为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若未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或皮肤及筋膜坏死。深静脉血栓在发病30天后进入慢性期,最常见的危害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主要表现为患肢的沉重、胀痛、湿疹等,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经久不愈的溃疡等症状。
而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可能移动到肺的动脉血管,并阻断肺动脉的血流,就会发生肺血栓,引起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严重可危害生命。肺栓塞不仅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急性右心衰竭、心肌缺血甚至合并心肌梗死,而且还对呼吸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性,部分患者易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进而造成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34%的患者表现为突发猝死性肺栓塞。慢性肺栓塞可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晕厥、咳嗽等,最终可发展为慢性右心衰竭,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静脉血栓栓塞症可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8天,平均住院费用超过1.6万,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费用是普通住院患者的2.8倍。
由于静脉血栓发病隐匿,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漏诊、误诊,又被喻为临床上的“潜伏炸弹”、“隐形杀手”等诸多名称。“大手术或骨折创伤后,长期卧床,年龄大于60岁,癌症、化疗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易栓症家族史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先华副院长对此做出提醒:“这些高危人群如果腿部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发红,或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快和头晕等症状时,需警惕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先华副院长
规范抗凝,科学管理血栓相关共病
共病是多种疾病共存于同一人体的受损生命状态,血栓相关的共病与复合病是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例如,癌症患者因为特殊的身体内环境及相关治疗的刺激,发生血栓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数倍;孕产妇由于生理变化,成为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群体,面临的血栓风险是未怀孕女性的4-5倍;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及时管理与治疗,共病会增加疾病诊疗的复杂程度和死亡风险,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先华介绍说:为避免血栓相关共病和复合病及其严重后果,医疗机构必须规范医院内 VTE 的临床管理,构建医院内 VTE防治管理体系,临床医生主要围绕 VTE 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VTE的诊断、VTE 的治疗等重要节点进行。VTE高危人群的预防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其中药物预防主要是抗凝治疗,抗凝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对抗静脉血栓的核心,贯穿治疗全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
“目前指南优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治疗治静脉血栓。与传统统口服抗凝药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有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疗效确切等优势,对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显著增加了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李先华表示。
他进一步强调,规范正确的抗凝治疗,可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结局,因此患者必须遵从医嘱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段时期以及定期复诊,切不可因为症状减轻而随意停药或私自调整剂量与用法,否则将面临复发风险,严重者突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加强VTE防治能力建设,提升规范预防率
有数据显示,60%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在住院期间或者出院后30天发生。因此,开展院内VTE防治管理,乃至构建各级医院VTE院内防治管理体系尤为重要。“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被列入了2021年至2024年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十大目标中。
VTE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导致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国内外研究显示,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患者,40%-60%的患者处于 VTE 高风险。过去十年,我国VTE防治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但在临床实践中VTE防治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诊断意识薄弱,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治疗不规范等情形。为此,2018年,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正式批准,北京中日医院牵头实施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通过项目实施,全国已建成一批优秀单位和达标单位。
“作为四川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肺栓塞及肺血管病专业学组委员,我们一直致力于本地区医院内 VTE防治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在科普宣传方面的一个亮点是,通过市卫健委统筹,结合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医院制作了VTE宣传视频,通过内江电视台综合频道、公交车、小区电梯、内江日报户外多媒体等多渠道,在全市广泛开展VTE防治知识宣传,效果显著,许多患者能自身判断可能发生静脉血栓,主动来医院检查,提高了疾病的普及率和疾病的检出率。”李先华副院长说。
他还介绍说,作为区域医疗机构的领头羊,不能只关注自己所在医疗机构的项目建设,应该带领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整体提升,从而惠及辖区内整个人群。比如:牵头全国二、三级医疗机构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内江市7家二、三级医疗机构全部通过评审验收,其中1家二级医疗机构获全国优秀单位。牵头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在2021年国家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公布的四批评定结果中,内江市获优秀单位24家(全国116家,全省30家),达标单位53家(全国315家,全省58家),通过基础呼吸规建,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了肺功能检测仪和常用的吸入治疗药物,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作为四川省院内VTE防控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内江市院内VTE防控质控分中心主任、内江市院内VTE防控联盟主席,积极加强上下联动,努力构建完整的国家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形成省-地市-县三级防控网络,带动区域内整体肺栓塞和医院内VTE防治水平的提升,从而降低VTE导致的疾病负担,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住院患者医疗安全。
“通过构建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采取积极的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法及策略,规范PE与DVT形成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特别是开展导管取栓、溶栓,以及慢性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有效降低了院内VTE的漏诊率、误诊率和死亡率,迄今,我们VTE 风险评估率达100%,医院相关性 VTE 全因死亡率为零。”李先华表示。“我们的心得是,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分管院长亲自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建设院内VTE防治中心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质控管理、全方位科普宣传为抓手,以院内VTE防治质控中心为依托,着力提升院内VTE防治水平,切实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总结中国人群发病规律和个性化的诊疗特征,探索科学的VTE防治方法,为VTE防治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