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取得了哪些瞩目成就?
见证了哪些属于中国的太空“奇迹”?
身兼数职的“多面手”
“天宫”成绩单满满当当
“天宫”可谓是身兼数职的
“多面手”
“太空家园”“国家太空实验室”
“天宫”的成绩单上满满当当
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
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
实现多个首次!
“国家太空实验室”成果丰硕
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
太空水稻
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
实现国际上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纪录;
首次将人工血管芯片送入太空,完成了对抗血管损伤的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实现了双光子首次在轨应用研究。
国际上首次获得宽域重力条件下池沸腾稳态传热数据并发现传热性能的反常重力标度行为;
国际上首次揭示低流量部分预混火焰的升举及吹熄特性;
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为发展我国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首次揭示了液态金属管内对流的层流-湍流转捩特性,填补了过渡区对流换热数据的空白;
实现了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首次在轨验证应用;
建立国际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腐蚀试验装置,获得了我国首批在轨环境下航天器材料微生物腐蚀试验数据;
首次利用靶向加热技术实现了空间液态微藻由“生”变“熟”。
出发!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领域,巡天空间望远镜 (CSST) 有望在暗能量本质和暗物质性质等宇宙学基本问题、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近邻星系等方向取得国际重大成果。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将重点面向近地、地月空间、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与在轨服务等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开展前瞻性空间应用项目、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和新型航天系统演示验证项目,推进空间应用、新型航天系统及应用的能力提升。
在科学普及方面,中国空间站将丰富科普教育活动,拓展“天地连线”主题活动,深化“天宫课堂”授课方式,举办多层次载人航天科普展览等。
巡天探宇,永不止步
期待“天宫”
见证更多“宇宙级精彩”
来源:新闻联播(ID:cctvxwlianbo),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刘诗瑶)
点赞中国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