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坚持30年只为让你看到这一真相……

文摘   2024-09-19 11:58   北京  

看倡导知行合一的樊阳老师

如何以“人文行走”打破学科与时空藩篱

带我们领略人文教育的丰饶天地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

全4册:先秦与轴心时代、汉魏晋与古典时代
唐宋与西方中世纪、元明清与西方文明兴起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它打通文学、历史、地理、哲学,中西方对举,以文学史为主线串联人类文明史,构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人文课”序列;


它关注“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文本”理解“人”与人类文明及人类的精神追求;


它强调课堂形态动静结合,平常行走体验与现场诵读表演体验相融合,既有可读性、趣味性,又注重激发读者深入思考的深度。

这套书适合谁读?

1.本书能给更多的青少年一个重新看待文学、历史、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可能性;


2. 语文及其他科目的老师跳出课本,在更宏大的视野上开展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样本;


3. 关注“人文”和“人文教育”的家长和其他成年人,也能从中获取看待文学、历史人物 和文明的生动视角。


5000年经典

为少年人展开一场激情旅程

我们正身处的是一个世界经济、文化、政治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凯西·戴维森在她的著作Now You See It 中预测,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被发明出来的工作。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们需要做好怎样的“储备”,以应对未知的将来?

奔跑在“考试”独木桥上的多数我们还无暇暂停一下脚步,放空大脑,理性思考一下,该如何为自己、为孩子打造更加坚强而实用的“铠甲”。我们还没有明白: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要如何为明天的社会做好准备?

千百年来,不管如何变化,优秀的人总是那些懂得应变、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而这需要广博的知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需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进社会,与世界对话。

人文教育者樊阳,带领青年学子在这条充满激情的探索之路上一走就是30年。30年来,樊阳老师把小小的课堂扩展到室外,通过“行”+“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建立与世界交流的新渠道,在行读中寻找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法。
▲  樊阳老师带领学生行走
如今,30年的讲座成果经过7轮讲座、反复修订,一场激情澎湃的人文之旅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4册涵盖了中西人类文明精华的人文启蒙书籍——《行读中西的人文课》

▲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共4册
整套书从人类文明的肇始出发,既有传统文学史关注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古希腊悲剧、文艺复兴、现代主义,也关注文学作品、文艺思潮背后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思想演变。把作家与作品放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学习品读,进行中西方空间上的观照,打破学科界线,将文、史、哲、地理等人文学科放在文明史中进行整体性学习与阅读。做到了用文学视角看历史,在历史中读懂文学。
为什么要在文明史的进程中读文学?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时代的思想与良知。我们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读懂我们自己。通过文学这个载体,理解”人”与人类文明及人类的精神追求。而这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教育家杨东平说:“好的教育理想,就是一种唤醒,一种开悟,一种得道,一种点燃。”在万物互联,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轻易,人们变得浮躁、焦虑的当下,樊阳老师的人文课通过阅读唤醒、恢复、促进人的完整性,让大家重新获得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独立思考,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
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特立独行——“凡是别人说的,我都反对”。在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独立思考只能是句口号,只有占有了一定的思想、知识资源,人才可能有真正的思考。

人文课5000年的文化文学与思想资源为每个人文学习者提供了深厚而系统性的文化资源。在这套书里,不仅有经典作品的解读,更有经典作品何以产生的思想资源,比如说,你已经知道了屈原投汨罗江,但让他投江的真的是简单的“爱国”吗?他爱的是什么?在投江与归隐之间,为什么投江才是他唯一的选择?
▲ 屈原问天(戴敦邦绘)
我们知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唐诗冠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但唐诗为何应该是我们的骄傲?可不仅仅因为它们辞藻华丽、大气磅礴这些表面上的理由。它还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代表、见证了“中国”观念的形成。

打破框架,阅读需要新视角
好的教育,应该是具有人文底色的教育。而好的语文学习,不应该是阅读理解,选择、填空与写空洞的作文,它应该培养孩子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孩子自我提升的能力。

许倬云先生曾说:“未来的人才不会是学校里教出来的,而是自学而成。”在资讯发达,知识搜索与获取越来越容易的当下,自学能力无疑会成为未来自我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但对于孩子来说,做到这些不易,首先要解决的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樊阳老师的人文课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在讲唐诗的时候,不一样的讲法可以为孩子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引发他们的新奇感与探索欲。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了边塞的辽阔与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这里雪山指祁连山。那么青海、雪山、孤城和玉门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作者是站在哪个角度看的?

当时的青海是唐朝和吐蕃征战的地方;玉门关在西域的东沿,周边盘踞着非常猖獗的突厥势力。可见,青海和玉门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所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直接把当时唐朝西域的军事情形写下来了——南拒吐蕃,西防突厥……

唐诗是诗,也是历史。一首诗,换个角度分析,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视角,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动力,更是独立思考的前提。这也是人文阅读的魅力。

中西对举,重塑系统性思辨能力
我们学了很多年语文,读了上千篇课文,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片段式阅读对系统性看待问题非常不利。割裂造就割裂。

读魏晋文学,我们会发现这个时期文学非常繁荣,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三曹……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与文化——建安风骨。

我们可能知道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但魏晋时期的人是怎样的精神状态?服食五石散,任性妄为,躺平,醉生梦死……这些表象的背后除了中原逐鹿、政权更迭,背后隐藏不彰的是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这一波迁徙,导致“上帝之鞭”席卷罗马帝国,西方也陷入长达千年的动乱之中。 

所以东方与西方的同时“衰落”并不是偶然的,这其中的联系,是我们看懂中国文化形成儒释道互补文化传统的关键;也是看懂西方宗教社会传统形成的起点。
▲ 学生的行读画作
所以文学作品不是孤立的存在,文明也不是孤立的。樊阳老师的中西对举阅读给这套书一个强大的“灵魂”,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由点到面,由面结网,在阅读、对比、联系、思考中建立自己的阅读系统。这种方法不止让阅读变得有趣,更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这是培养一个人独立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自我学习所需的重要能力。
海量知识,强大的作文素材库
“以考定学,以考定教”的教育,是与生活和世界相互割裂的,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远在数学之上,再怎么强调语文的重要、增加语文考试分数的占比,如果学生不感兴趣,补多少课都学不好,背多少篇课文还是学不好。学生苦,老师累,家长干着急。

樊阳老师的人文课所做的就是打破语文课头上的紧箍咒,给学生松绑。

▲ 人文课4个文明分期,跨越中西5000年
一套《行读中西的人文课》,从神话时代到20世纪,近百场讲座串联起中西方5000年文明史。文学、文化精华尽在其中。这一套书所容纳的精彩内容与文化视野犹如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顺着这套书的思路,可以发掘大量作文素材,开拓新思路。
通俗易懂,原汁原味
这套《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是樊阳老师30年人文讲座的精华,行与读是这套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樊老师带领学子们行走万里山川,在行走中思考文明的演变,去体验人类探索的艰辛、困惑与愉悦;去体察人的情感温度、人性的共通与复杂,从而接近人文学习的本质。在课堂上重读文明经典,用多种形式体味历史人物、文学中人物的心理、思想与渴望。
整套书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师生课堂交流的对话,以及行走后的体验分享。可以直观看到学生的思考、视野与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奇思妙想。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知识互联,不管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还是考试能力,都不是可以割裂存在的,他们都需要一个共通的基础,那就是系统地知识体系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30年的教学实践,樊阳老师一直践行着人文教育的理念,他用上千堂人文课证实了“热爱阅读、会思考的孩子,考试也不会差”。
优雅质感,阅读舒适
这套《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封面采用黑白两色设计,书名烫黑,图案选取每个文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形成中西方对话的格局,呼应整套书中西对举的讲座方式,达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
裸脊锁线装帧,可以摊平阅读,翻阅便利。进口轻型内文纸,让厚厚一册书也能轻松捧读。偏黄纸质,保护眼睛。无论在手感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舒适优雅的阅读体验,感受全新的阅读魅力。

从神话时代到20世纪

一场穿越古今中西的人文之旅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全四册)
樊阳/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微言传媒
2021年7月版



读书公会
读书公会是一个为所有怀抱理想的读书人、写作者、出版人服务的公号平台,致力于高品质人文阅读推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