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让评论更有力量

时事   2024-11-11 09:24   北京  


今年,人民日报推出“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专栏,陆续刊发在头版“要津”位置。这组主题报道创新“一线见闻+现场评论+新媒体报道”的形式,成为党报评论守正创新、改进文风的标杆之作。


他们如何从党报评论的角度,讲好新时代改革故事,让读者可感可及?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要求,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向中国记协“文有新风”栏目来稿,分享思考与经验。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丨在现场,让评论更有力量

新征程改革再出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时代号角。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要求,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如何从党报评论的角度,讲好新时代改革故事,让读者可感可及?


人民日报推出“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专栏,陆续刊发在头版“要津”位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组主题报道以“一线见闻+现场评论+新媒体报道”的方式推出,选取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领域,从党报评论员的视角出发,走一线调研,细观察思考,感受改革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万千气象,成为党报评论守正创新、改进文风的标杆之作。



(一)


找准“上”和“下”的结合点,提升理论传播引领力。


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改革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是现场评论选题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起来,在对接实践中看现场、看变化,在基层一线看落实、看成效,更能帮助读者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截至目前,这组现场评论选取了拱北海关、上海张江科学城、河北雄安新区、海南洋浦港、重庆果园港、江苏苏州等地作为观察对象,由评论部、地方分社主要负责同志带队,组成调研小组协作完成,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和采访优势。


评论员走出办公室“书斋”,走到改革现场,直观感受基层的火热实践,准确触摸改革开放的强劲脉搏。同时,不是简单走马观花看一看,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深入改革第一线、创新最前沿,了解改革是如何在攻坚克难中推进的,展现各地是如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


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团队采访了解白洋淀清淤治污工程情况。


在拱北海关现场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张报关单,上面记录着2台洗衣机、2个电压锅、19个活塞杆等物品,这些产地各异的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下单,经由港珠澳大桥通关,卖到全球各地,由此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了更加直观认识;在张江科学城,采访团队与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开展深度交流,了解到当地12个部门上门会诊、通过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服务来保障企业创新的经历,由此对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等要求理解得更加具体;在海南洋浦港,记者走进炼油化工企业,了解企业利用自贸港等优惠政策形成“油头—化身—新材料尾”产业链,从而对什么是制度型开放、为什么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等问题思考得更加清晰。



理论的力量,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彰显。


评论员在现场,找准党的创新理论和基层实践的结合点,在“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中找准共鸣点,有助于推动党的声音、党的主张更好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


拓展“点”和“面”的连接点,增强评论阐释穿透力。


现场评论,顾名思义要有现场感。从现场出发,但又不局限于现场一个点,是现场评论写作的一大特点。


坚持“点”“面”结合,从现场一个“点”看全国改革发展的“面”,同时把一域放置在全局中去观察思考,做到“站位高”和“落点实”,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与以往相比,这组现场评论在呈现方式上做了很大创新。文章由一线见闻和现场评论两个部分组成,见闻部分着眼于现场所见所闻,围绕“点”进行深入挖掘,侧重一域,以展现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的新气象;评论部分写所思所悟,聚焦“面”进行深度延展,立足全局,目光四射,凸显改革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景深。同时,两个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评论的观点由现场见闻引申而来,抓住最突出、最有感染力、最具典型意义的要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全局看大势,放大对改革认识论、方法论的思考。


比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围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文章的“一线见”部分用详实数据、生动故事,展现雄安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场评论部分则跳出雄安看全国,从宏观层面就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系统、全面思考。


在江苏苏州镇湖街道,采访调研苏绣保护传承情况。


比如,《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筑梦现代化》一文,一线见”部分侧重介绍苏州如何以“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场评论部分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思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指出“传统和现代相贯通,发展底气更充足”“文化与经济相融合,发展动能更充沛”“人与文相促进,发展信心更坚定”,进而得出“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的结论。


“点”是观察对象,“面”是宏观大局、发展大势。


“点”“面”结合,才能打开评论阐释空间、丰富主题报道层次。一方面避免了泛泛而谈、凌空蹈虚,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就事论事,让现场采访更加聚焦、更有针对性。


(三)


把握“大”和“小”的切入点,展现改进文风行动力。


改进文风,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文风好不好,关键要看和实践贴得近不近、和群众贴得近不近。到基层实践的源头中,才能抓到“活鱼”;脚上多沾泥土,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冒热气”。


这组现场评论作为人民日报评论创新的重要抓手,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选题策划、采访调研、编辑成稿,将改文风的要求贯穿始终。


改文风,首先要从报道源头做起。


这组现场评论在采访调研上下了很大气力,评论员走进一线“贴地观察、凌空思考”,力求“眼中是第一现场、心中有大局全局”。为了掌握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评论员先后走进大科学装置、高端制造研发中心、能源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生产车间,等等;为了直观理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调研团队驱车上千公里,深入海拔四千多米的青海三江源地区,得到了许多关于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的一手资料、鲜活故事。


文章写作过程中,突出“短实新深活”的要求。一方面刹住长风,写短文。每篇现场评论2000字左右,报道部分800字左右,突出故事性和生动性;评论部分开门见山、陈言务去,突出逻辑性和思想性。另一方面力戒虚风,文风平实朴实,避免“穿靴戴帽”,用大白话把故事讲生动、把道理讲清楚、把理论讲透彻,以身边事拉近改革和普通群众的距离,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启迪,进而坚定改革信心,汇聚起推动改革行稳致远的共识和力量。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更多阅读
记者揭秘:摇摆州竟如此摇摆?
要采访,先吃药?
总台记者报道辽宁日报记者:瞧你做的好事!
恭喜!这些作品入选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 彭婕妮 任金蕊 林芝瑶
实习:仲宇璐


点赞!👇

中国记协
媒体的媒体,新闻的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