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发表小说、散文、诗歌600余万字。组诗《闻一多颂》获《诗选刊》年度诗人奖,小说《向阳湖》《东天一朵云》获湖北文学奖,散文集《民间收藏纪事》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长诗《向警予之歌》获中国第六届长诗奖。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以下是节选
▼
生长工作在千湖之省且有长江汉水流过的湖北,从来就没有过缺水的概念。早年看过张艺谋演的电影《老井》,才知道缺水地区人们的困窘。曾写过一篇千字文《节水模范贾平凹》,说老贾上完厕所后,只要旁边还有其他人,他都要别人也去上一次,他好一起冲水,免得浪费。我当时写这短文的心境,可能有一种揶揄,现在看来,自己不厚道。老贾的这种节约用水精神是如今浪费水资源几近成水盲的人们的榜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曾看过一个报道,全国600多个城市有半数以上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干旱的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五分之一都不到。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质灾难随时可能产生的严峻局面。这些都是我参加中国作家南水北调工程采风活动了解到的情况。
我读到上面这些资料时,我决定要努力当一个节水的模范。
那年参加南水北调采风,过河北邢台,令我再次认识到水资源缺乏的可怕未来。邢台号称百泉之城,“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但随着人口激增,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地下水过度使用,用水需求远远超过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邢台地下水位每年以5至6米的速度下降。百泉断流了,地下水位已降至100米以下,到了危险的边缘。在一个叫狗头泉的公园里,我看到的只有开挖的黄土,没有看到泉水。在河北邯郸,我用电烧壶装了宾馆的自来水烧开水泡茶,一杯绿茶泡得不见了绿色,倒见了杯中不少浮沉物,茶喝到嘴里,味道极差。据介绍,北方有700万人在长期饮用高氟水与苦咸水。在整个采风的途中,我仿佛听到,中国北方在喊渴,北京在喊渴,天津在喊渴……中国北方的大地,在静夜里发出了声声呼唤:水!水!清泉水!我记得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的未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亟须重新思考水,因为水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
我国历来都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经过数十年的论证,几代人的努力,在10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一幅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终于绘成。在长江的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三个调水区,形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实施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举全党之力全民之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工程,吸引的眼光和牵动的神经可是整个中华民族啊!这也是惊动世界的一个辉煌举动。
丹江口大坝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的汉江干流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约800米处,大坝加至176.6米高后,坝顶长3442米,丹江口水库面积达1052平方公里,相应库容290.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39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号称亚洲天池,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秦岭山脉和神农架大山的溪水通过汉江支流汇入库区。长江水文局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报告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且有硬度低、溶解氧充足等优点。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评估,是全国水质最好的大型水库之一,完全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我站在丹江口水库的巍巍大坝上,面朝北方,眺望我们刚刚走过来的迢迢千里总干渠,那是数万建设者们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全混凝土浇筑的长河。这条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全新长河,也许是可以与古长城媲美的工程。
我站在丹江口水库的巍巍大坝上,看到我脚底下那一库苍苍茫茫的清水,浩荡奔涌,深蓝如海,碧绿如镜,有一种肃然的感觉从心头升起。这里是源头,这里是起点,这一库生命之水从陶岔渠首大闸起步,沿着一条混凝土浇筑的1277公里长河,向北流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了,那一渠清泉欢快地、袅娜地、坦荡地、活泼地、自信地、坚定地、深情地、爱意氤氲地、充满激情地向北流去。她与中原大地相拥,她与燕赵大地相拥,她与京津相拥,她用自己的身体,滋润中原滋润华北滋润京华。欢呼吧,跳跃吧,流泪吧,唱歌吧,写诗吧,怎么样歌颂怎么样庆祝都不为过。
流淌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水啊,是条舞动在五千年历史中的碧色龙,是条飘动在中华大地上的绿绸带,从此以后,她的流动不会停止。可是,得到了碧水清泉滋润的北方,干渴之后得到甘露的人们,你们是否还记得给你们千里送水的人们?流淌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清泉,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无尽爱意的水,她是被一种无私、牺牲、奉献精神牵引着流向北方的。
引水北上他是谁?写这篇短文时,我梳理着我的采风笔记,我阅读着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移民及大渠建设者们的材料,回忆在采风过程中听到讲述者讲到动情处时也陪着流泪的情形,我想我一定要努力让读者知道谁是牵引着这股清泉北上的人。
南水北调工程,始于一个伟大的构想。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黄河南岸的郑州邙山,望着山脚下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以诗人的想象、政治家的胆略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是可以的吧!从1952年10月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50年里,几代人论证、研讨、规划、准备,打基础,有多少人付出了心智、劳动与血汗?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关注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多番论证,水利部门进行了多次规划设计,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丹江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建设丹江口大坝,均县、郧阳两座古城和河南淅川的几十个乡镇,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湖北、河南的人民,他们放弃数十万亩良田好地,告别家园,离乡背井,远迁他乡。为了让出家园蓄水北调,两省一次次移民,涉及近百万人。特别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后,库区水位升高,湖北、河南两省要再次移民34.5万人。这次移民人数多,要求从2010年3月开始,到2013年9月全部完成搬迁,时间紧,任务重。移民工作是天大的事,从中央到地方,群策群力。关于湖北、河南两省移民,国内有数位作家写出了好几本感人的书。移民们如何对故乡难舍难离,如何舍小家顾大局,如何千里迁徙乡愁不断,那是读来令人落泪的故事。而负责移民工作的大量干部,那是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扑在任务上,做好每一家每一个人的工作。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的工作方式是“5+2”“白+黑”“雨+晴”。据统计,湖北、河南两省负责移民的干部共有18人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名字刻在了长渠流经的大地上。
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就是在搬迁移民的过程中猝然倒下的。2010年开始,均县镇作为整体移民的乡镇,任务之重冠丹江口市之首。刘峙清和他的战友们一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2011年4月1日,刘峙清早上5时就起床,在去镇政府的路上,就碰到来反映问题的移民,他将乡亲们带到办公室,接受咨询、上访,和大家签合同,错过了吃早饭时间,也忘了吃降血压的药。在办公室解决了所有问题后,刘峙清又赶往20多里外的袁家店、马槽沟等几个村子听取建房建议,察看安置现场,到下午2时才回镇政府匆匆吃了午饭,然后又赶往丹江口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沟通十几个安置点的规划事情。晚上9时20分,刚刚吃完晚饭,旁边的人说,早点回去看看老婆孩子吧!刘峙清半个月没回家了,今天可以顺便回去看看。他站起身,头痛欲裂,黄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他下意识地想从口袋里掏降压药,却什么都没摸到,他倒在了岗位上,丢下了90岁的老母、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和正上高中一年级的女儿,年仅42岁。刘峙清的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汉水丹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感人至深。
我们的移民干部,累倒在迁安一线,他们没有时间生病,挂着输液瓶也要继续工作。面对群众的误会和不冷静,受到围攻谩骂甚至殴打,他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的被围困在瓢泼大雨中,仍然耐心地给群众做工作。河南淅川县老城镇陈岭服务区干部安建成,负责区域内的425位移民离开故土。为了让搬迁的车队能顺利进村,他指挥推土机平路,这时冲过来一个手拿石块的老乡,说推土机铲到了他家的祖坟。原来这位村民的祖坟被荒草掩住,推土机误蹭了他家的祖坟。“你们不让死人安生,今天一定要让安建成给俺祖宗磕头祭拜!不然,推土机进不了村!”这话让在场的乡镇干部和村民们呆住了。安建成浑身燥热,男儿膝下有黄金,堂堂七尺汉子怎能屈膝?现场却有上百双眼睛盯着他看。不能因为这事耽误搬迁,影响南水北调。安建成没再犹豫,扑通跪在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大声说:“老人家,乡亲们要搬迁了,今天惊动了您,我给您老磕头谢罪!”上百人的现场一片寂静,安建民的这一跪,跪出了移民干部的高风亮节和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推土机顺利进村了。
丹江水库源头近百万人民离家别土,数千移民干部为了移民的安置而流血流汗,他们是千里送水到北方的人。
长江日报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