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植+养殖”转战“粮贸生意” 呼兰河养育出的粮食企业家---王文信

文摘   2024-09-12 09:14   山东  



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呼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纵横交错的“一江四河”滋润了这里近200万亩的种植耕地。在这片肥沃的热土上,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也成就了众多坚韧不拔、敢闯敢干的优质玉米企业家。“哈尔滨市双于现代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文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这里玉米资源极其丰富,一个村子大约有一万五千多亩,一个镇就有六万多亩”。在呼兰区,玉米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据了该区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家乡的玉米产量高、品质优,受到全国各地粮商的青睐,也为王文信转型“粮贸生意”提供了充足的底气与自信。
关于转型原因,王总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最多曾种植过一万三千多亩玉米、养殖的生猪年出栏量两万多头,但整体盈利情况并不理想。从“玉米种植+生猪养殖”转向“玉米种植+粮食加工”并非是一时冲动的试水行为,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粮食加工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产业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带动粮食“身价大涨”。因此尽可能减少粮食加工的中间环节、打破中间商带来的垄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扩大经营规模、上新烘干设备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谈及当初加入中时通的契机,王总说:“是在一个同行朋友的极力推荐下产生了解兴趣的。去年新上烘干塔后粮食贸易需求骤然增大,通过市场顾问的对接促成了多单生意,缓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对于中时通的作用个人非常认可,不然也不会合作”。
多年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王总的带领下,公司在当地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如今,“哈尔滨市双于现代农机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企业员工十余人,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库房储存能力3万吨,日加工量600吨,年贸易量达5万多吨的综合性粮贸企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种植+加工+购销”粮食贸易产业链,并辐射带动周边众多种植农户持续增收。

与众多白手起家的粮食老板一样,“双于现代农机合作社”在起步阶段一度面临前景不明、资金紧张等问题,但王总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毅力坚持下来,并充分利用当下信息互联互通的科技优势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粮贸生意中站稳了脚跟。
“已经习惯了,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先去检查烘干设备、粮食验收。工作没有固定时间,有粮就要开机”。寥寥数语,道出的是粮食人的工作日常以及行业的艰辛与不易。企业做大做强背后,离不开王文信的苦心经营,从种植+养殖业转入粮食加工行业,从个体户到企业掌舵人,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追求。
“我们今年仍然保留了2000多亩的种植玉米,去年的贸易量是5万多吨,根据今年的市场环境来看,我们预计能做到10万吨!诚挚欢迎各地粮商老板与我们合作!”
从相识到信赖、因受益而认可。对中时通满怀信任的王总在采访最后也提出了个人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中时通与全国大型粮企及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借力中时通“线上买卖”签订合同,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为企业提供货源,达成三方的合作共赢!
行业翻覆、科技爆炸,各行各业正身处变革速度几乎以天为单位的时代,但不论行业竞争如何激烈、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相信依凭企业领头人王文信的坚毅果敢与诚信执着,“哈尔滨市双于现代农机合作社”未来必将蒸蒸日上、行稳致远!


中时通
中时通,服务粮食客户,科学规避了价格波动执行风险、合同拖延履约风险、货物质量争议风险和资金安全结算风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