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作用及诀窍

健康   2024-11-07 00:01   广东  


1、养气


站桩首要练的是养气,气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体能等物质性的东西。人要呼吸、要吃东西、要排放、要动还要静,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不吃东西,不吃东西就饿死了;吃了东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i人不可能不动,总不动成天躺着,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静,总动不静人就累死了。

气是解决前二个问题,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经过五脏协调配合工作在骨里产生气进入血液,储存在肌肉里,它支持着人的生命、力量、体能,如果气不能正常的产生、运转,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在唐代就研究出来了。

怎么养气?首先配备好间架,头直、目正、神庄、心静、手心要扣、双手五指分开尽量长伸,后成抓物状,脚心要扣、足趾如抓地状、顶心要扣、项背要竖、前脚要回收、胸、背要圆,再加上一些轻松愉快的意念活动。正常人持桩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能把气养好,休弱多病者要延长。持桩者自己觉得有劲了(不见得真有劲,自己觉得有劲就行),工作生活中觉得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就是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工作正常了,达到此种程度就可伸筋了。



2、筋伸缩骨。


也可叫伸筋,因为筋伸骨自缩,只需要练伸筋不用练缩骨,筋只要拉长了骨自然能缩。所谓“内牵挂”是指持桩身内感觉有皮条牵挂,有往回扯的感觉,似乎要把人身拽缩成一团,人自然与其力对抗往外撑,这种状态叫“内牵挂”,这样出撑力。

“外牵挂”是指身外,远处有皮条往外拽,似乎有“五牛分尸”的感觉,持桩者自然要往回拽与之对抗产生抱力。撑力就是伸筋,抱力就是缩骨,撑三抱七是也。“内外牵挂”这个意念的产生来自于功到自然成,只要练习方法得当,当功夫一到,此意念自然产生,不要凭空暇想,否则想出来也是幻想,假的,得不到真正的撑抱力。


 

伸筋练习的关键:


(1)双腕要扣。


在双手形成抓物状后手腕向上扣或向下扣或向侧面扣,总之要扣手腕。根据桩的姿势选择扣手腕的方向,扣手腕可拉动两臂和身体的横筋。拉筋时要循序渐进,扣手腕时可稍微用一点力,只要感觉紧了就可以了,也不要过紧,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站松了以后手腕继续微微用力,身体某部位感觉紧了就可以,如此循环往复可自然产生争力,产生争力后运用争力去拉筋。用此种方法筋逐渐被拉长,功夫一到自然形成伸筋缩骨,撑抱互为。


(2)头顶项竖,坐胯提膝。


持桩久站头顶项竖可产生“顶力”,坐胯提膝可产生“坐力”,两力相争可拉动身体竖筋,以及脖力、面部、两肋,前腿处筋,总之以拉竖筋为主,方法参照腕扣。


(3)脖子后靠。


可拉动腰部大筋,腰一挺,丹田自然充实,其方法参照扣腕拉筋法。


(4)坐胯。


什么叫“坐胯”,坐胯就是腿部的弯度,腿部往低了蹲,要循序渐进,蹲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坐力”。“坐力”持久后两腿自然产生“夹力”,即前腿有往后的意思,后腿有往前前的意思,两腿形成“夹力”。

“夹力”拉前腿后面的筋,后腿前面的筋,夹力持久后自然产生双足十趾趴地力,双足趾趴地,方可拉动两腿全部的筋,十趾趴地持久后可自然产生双足踩进地下力,如同树栽根,此时趟泥力才自然出现,两腿有坐胯、提膝、裹、趴、夹,踩力自然出现。


拉筋拉到全身上下无论怎么使劲,使多大劲都紧不了,就说明筋长了,够用了,此时伸筋缩骨锻炼基本完成。


“伸筋缩骨”的练习是整个拳学中最难完成的学业,这段时间的练习时间最长,最痛苦,有很多人由于这段时间熬不过去而辍练。

据芗斋老先生讲,郭云深先生授徒决不迁就学生,只要在他门下学徒必须经过“伸筋缩骨”的练习,这种练习非常残酷常常被人称之为“上刑”,别人给“上刑”还好说,关键是自己给自己上刑,疼痛难忍。有很多练拳者因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而选择放弃。


在芗斋老先生随郭先生习拳时出出进进有几十人,最终熬过来的只有芗斋先生一人,芗斋先生说我终于挺过来了,郭先生这拳就是给我预备的,一般人练不了扛不过来。郭先生就是通过这种练法使学者从“大紧”而到“大松”,从而奠定拳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功夫”。


芗斋先生说:“只要过了这一关,就相当于拳学中的博士,以后拳学道路一片光明”。芗斋先生还说:“过了这一关也不定就准能成为拳术大家,但拳术大家必得过这一关,不过这一关肯定不会成为拳术大家”。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都闯过了这一关,最终都成为拳术大家,只要有了这种功夫即使成不了大家也算是有功夫的。


有了“伸筋缩骨”的功夫,力可就不一样了,其它运动练的都是肌肉的力,下大功夫的人也只能得局部筋骨力。“伸筋缩骨”法得的是整体“筋肉若一”的力。筋骨力可产生静力——即不动之力,王芗斋先生讲的“持环得中”就是这种力。

“持环得中”在技击中有妙用,以后再讲。筋可把人连接成整体,即“气生于骨而连于筋”,整体力在技击亦有妙用。人的运动靠肌肉,动时可产生力,人在较技时,运动靠肌肉产生力,但两力相交瞬间是不动的,需要静力,筋骨力则产生静力,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力是筋骨力与肌肉力共同完成的,完成得好即为“筋肉若一”。这种运动之法非“伸筋缩骨”功夫不可得。

“伸筋缩骨”这功夫可使人力透三节,“气贯四梢”,而“三节四梢齐,五行必合一”。“三节”是指人体各关节、各部位都有力。“三节、“四梢”、“五行合一”是技击训练中“身法”、“步法”、“手法”、“上法”的基础,没有基础,技击各法均无法得到。


“伸筋缩骨”可使人产生自乘力(自挣力),其它运动的力都来自动作幅度的惯性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抡力”、“砍砖头的力”、“闭眼大撒手的力”、“一出手一大片的力”。

伸筋缩骨可使人在没有惯性,没有动用幅度的情况下产生力,武术大家的力一般人理解不了,实际上就是这种力,这种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自乘力或自挣力”。总之,“伸筋缩骨”产生的力与其它运动产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中国功夫的专利。其它运动是产生不了这种力的,中国功夫与其它运动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这个阶段细分的话,又包括6个层次。


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 


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


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发力时以丹田(骶骨)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肩胛骨)上下相错(其功力来源于“周身整体拉抻量〈即周身关节的伸缩量〉”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拳经云"牵动往来气贴背",此时在格斗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挥洒。



第四步:身法力(躯干力)


只有真正具备了身法力,内家拳才能称得上登堂入室。那么身法力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六艺”上身后,所具备的功力!那么什么是“六艺”呢?六艺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豹(抱)头”“鹰爪(捉)”“雷声”。

形意拳将“鹰捉”定为“母拳”(“三体式”定为“母式”),删去“雷声”将“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称为“四相”。那么“四相”的内涵是什么?又如何练成呢?它须要丹田内气充足,并能气贯周身。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并胀开各大关节,有的人把它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

传统练法有:“开肩”“开胯”“开胸”“开背”“开肋”--------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记得笔者刚学艺时,曾问恩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恩师说,是中盘,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


后来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是要做到“腰马合一”,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劲力贯通。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有的门派叫“撕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这叫做“七星拱梁递力”。

(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门派中都有,但都在秘传-----非入室弟子而不传!唯我除外!“鸡腿”练成之后,是练“龙身”,我们练的“龙身”可不是“龙折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上下贯通!




左右贯通!交叉贯通!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进后退,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自身身形在常有看来,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内在要领依然正确!周身仍然劲力贯通,得机得势!“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我们只所以不用 “虎抱头”一词,是有我们的道理的,我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武术资料中,与弟子们表现了这种功夫(恕我孤陋寡闻)!

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动不摇,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试观虎豹颈部之情形,始知笔者所言不虚!“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尚须有”顶心暗缩”之意)!前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

第五步:整体劲力


整体力需要通过桩功训练,达到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周身充满弹性,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胯到手指柔韧无比,形意拳是由大枪演化而出,八卦掌是由双刀演化而出,王芗斋对外曾言“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见《大成拳论》);而对内部所传的是“拳不成,兵器找”,就是说“凡是拳法练不到的地方,就须用兵器去强化”,您看姚宗勋,张恩桐,王选杰,以及那些太极拳家,八卦拳家,形意拳家,无不推崇“抖大杆”或“抖大枪”,尤其是心会掌创始人赵道新先生更是把“抖大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

只要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运劲的诀窍很快就就会通了。整体劲力形成后,无须有意发力,动即是力。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动态中发力,且威力不减!


第六步:浑圆力(六面整体浑圆力):


本步主要是练习“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乱之气归于丹田,“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本步功法没有扎实的桩功做基础,可以说根本练不出来。桩站对了,筋肉牵扯、骨骼支撑、五脏充盈,周身膨胀,气血灌注四肢稍节有膨胀紧绷之感,手指如韧性极大的钢钩,真正明白了“口如钢钩刺如刀,硬如铁石粘如胶,相见如婴儿,举手不能逃!

”这时周身既有膨胀的力,以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则膨胀的力也越大,这是否矛盾呢?答:“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有矛盾,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矛盾。比如:小时候我曾见过一位少女出嫁,她的母亲和她哭成一团。


当时我就想:如果喜欢女儿出嫁,就应该高高兴兴的送她出嫁,如果舍不得,就干脆不嫁!干么要哭呢?实在想不通!渐渐地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虽然母亲舍不得女儿出嫁,但又不能不嫁!

这就是一个矛盾!所谓的不矛盾,是因为这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见老马同志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大道理就不说了)也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新买的自行车,骑了一段时间后,车条变得松了,这时需要“紧条”,也叫“盘条”这个道理大家都不得懂,把车轮四周都往中间紧,为什么向四周的支撑力反而更大了呢?反而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不矛盾!

这同站桩是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能够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十个月,绝不可速成!

练到一定程度,头部象有空气的阻力下压,并与浑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盖也好象顶上了力,浑身各部位各关节全要靠上东西,身体外部好象被空气阻力固定住了,间架内部整体连通,梢节越来越沉重,稍节越用力身体越松,平常走路时两腿都能感到空气的阻力,练拳时身体各部位有强烈的依托感,此时周身关节的伸缩量越大,功力越强,真正骨骼相挣所发之力,外形几乎看不出来。

对方只能见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觉后腿骨骼猛得一挣,绝不是仅靠后腿蹬地的肌肉收缩之力,而是周身的鼓荡骨骼内部的挣发,此时才能真正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强大实力!实战中有这种功力做后盾,还何怕之有!


3、试力。


“试力”也称“摸劲”。“伸筋”的目的是“力充三节”,在力到二节的时候,或基本上到“三节”时即可做试力练习,试力可起到加速力透三节之功效。试力练习的基本原则是要慢、要停。芗斋先生传下几个经典试力,不论练哪一个都要遵循“一慢二停”的原则。为什么要停?停才能形成桩,要把试力当成无数个桩来练。

初练试力时至少把一个动作分解成五、六个动作来练,要经常停,停下来体会站桩时的感觉。站桩是在不偏不倚的状态下求均整、松紧、虚实……。试力是在偏倚的情况下求均整、虚实、松紧等,要把试力当成桩来练。

站桩的要求就是试力的要求,反过来在试力中体会出来的东西要还原到站桩去练。站桩、试力互为根,站桩是静,从静中求动,试力是动,但要在动中求静,停下来才能更容易体会静,操之越熟停顿的次数越多,停顿的时间越短,久练才能达到“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状态。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强壮必得解决三个问题(1)鼻要呼吸;(2)口要出入;(3)就是动静。呼吸和出入问题在养气中解决,动静问题要在伸筋与试力练习中解决,试力中的动需要的是肌肉的力,静需要的是筋骨力,动静互为就是“筋肉若一”。


4、搭手。


搭手就是通过接触把对方来力断掉,所以也称“断手”。双方接触最有可能的就是双方手先接触,手是人攻防最好的工具,人不可能用眼睛去接触对方的拳头,所以接触首先是手,这是人的本能决定的。中国的武术大家们技击时都是通过搭手来完成攻防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专利。

其它运动的攻防是通过打虚完成的,其它运动技击时只能打虚,不能搭手,搭手时需要的力是筋骨力,其它运动的训练中没有筋骨训练。中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见虚不击击实处,要知实处正是虚”。打实是通过搭手来完成的,为什么能打实,是由于它的训练所决定的。筋骨训练可练就自挣力,自挣力可使人在不动时产生力,也叫得中的力。“持环得中,以应无穷”。


实战中两力相接即搭手,敌用横力我用竖力,敌来竖力我用横力,即可以把敌方来力断掉。搭手练习主要是“守中、用中、夺中”的练习。守中的练习就是我的手指指向对方的鼻子,这就是中线。用敌横我竖,敌竖我横之原理来保证不失中线,熟练后用同样的原理攻击对方中线,攻击对方中线时除了手上能控制对方外,还要运用步法、身法、手法、上法同时攻击对方中线。

搭手是一种经历,经常搭手可掌握力的习性,在搭手练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要还原到站桩去磨练。搭手练不好,技击就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高水平的技击就是搭手。王芗斋老先生的搭手功夫非常好,一经搭手全身就活了,搭上手拾脚就踢人,上步就放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搭上手对方就是自己的拐杖,站不稳的时候对方可以托他扶稳,自己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借对方的力量来补足。


王老在70多岁的时候,自己练习时费劲的动作一搭上手反到不费劲了。王老先生与人实战时他所考虑的不是怎么去打别人,怎么防别人打自己,而是怎么去和别人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赢定了。


逼迫对手搭手的原则是:肩架的配备。肩架配备首先要符合守中、用中的原则,即自己的一只手要指向对方鼻子中间,另一只手要与主力手相配合,配合的原则还是守中,二手臂尽量往前伸,尽量靠近对方远离自己扩大防守范围。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利于防守,如果对方从侧面实施攻击,我可以搭对方的中节或梢节,这种防守方式就是我方的反应比对方稍慢也可获得搭手成功,如果双方反应相当就更别说了;另一个是利于进攻,因为在距离对方鼻子近的地方搭手,一旦成功,对方的要害部位全暴露在我方攻击力下。

还要根据对方肩架的位置来配各自己的肩架,原则主要是防对方直拳,使对方出直拳时正好打在我方手臂上。间架配备妥当后要慢慢的接近对方,慢进可让对方不易闪躲。这只是强迫对方搭手的原则,在具备“功夫”的基础上练这个非常容易,有天赋者一听就明白。


5、技击桩法


持桩经过养气、伸筋的锻炼可使身外有物,再经过试力、搭手的练习,自然地使这个身外的物变成身外有人,能到此境界,此时再站桩可叫技击桩。


技击桩的锻炼包括“养气”、“伸筋”、“试力”、“搭手”训练中的全部内容,身法、步法、手法、上法都在其中,而且还要研究两力相接(即搭手)瞬间之学问。熟练后再研究怎样搭手,怎样接触。练技击桩不但需要强大的功力而且还需要经验、天赋,是境界相当高的“功法”.中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打实,技击桩的训练不能离开求实,求实后再根据横竖力的原理求虚。王老先生技击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击打对方头部、身体,而是怎样与对方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稳操胜券了。


道本一气自然游,
空空洞洞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
身形应当似水流。
形无形,意无意,
无意之中出真意,
章无章,法无法,
无法之中是真法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武术与搏击
我们每日更新专业的武术、养生知识!在这里您可以免费下载武林秘笈和武术教学视频。我们带您领略不一样的武林世界,赶快关注我们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