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共绘科技蓝图|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科技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

科技   2024-11-04 18:42   中国香港  



10月30日,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科技论坛于港科大隆重举行。作为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的启幕活动,这场汇聚科技智慧与创新思维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商业精英、投资人及政界要员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香港科技创新的未来描绘宏伟蓝图。

本次论坛嘉宾阵容强大,包括未来论坛理事、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郭毅可,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大数据生物智能实验室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汪扬,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首届总监、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和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SIAM Fellow)马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思谋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贾佳亚,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源,未来论坛机构理事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和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等多位重量级嘉宾。

智慧与共识 搭建思想策源交流平台

论坛在未来论坛理事、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和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的开场致辞中正式拉开序幕,他们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沈向洋忆及多年前他和一批科学家、投资家和企业家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创建未来论坛和创立未来科学大奖,并在2022年担任未来论坛的轮值主席,与同事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进步。同时表示:“今年是大奖周科技论坛第二次来到科大,非常高兴在现场能够看到来自各界的朋友共同交流,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我充满期待。”


郭毅可希望科技论坛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悠久历史的一部分,“作为香港唯一一所在名称中蕴含‘科技’二字的大学,能够在港科大举办一场促进科技发展的活动,我们深感荣幸。期望此类活动能够持续举办下去,成为科大悠久历史中的一部分。当科大迎来百年华诞之时,我们仍能在此回顾今日之盛况,并见证其为科学进步所带来的长远利益。”



技术与产业 人工智能的本质溯源和应用

在主旨演讲环节,贾佳亚教授、马毅教授、刘庆峰先生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深入剖析了前沿科研与科技的最新动态,分享个人的独到见解,激发科技领域乃至更广泛社会层面对于AI发展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思考。


贾佳亚首先以《Mini-Gemini - A New Large Multi-Modal Model》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提到,“因为AGI(通用人工智能)不是很成熟,或者说它的路径并不完全正确,我们并不能保证AGI在短期之内会降临这个世界,但是我想说ASI(超级人工智能)正在降临这个世界,因为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它能作为一个辅助。尽管它回答的问题不一定全部正确,但如果我们没有它回答的问题,就会花10倍或20倍的精力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ASI意味着它可以成为你的辅助,成为你的帮手,成为你工作中和学习空间必不可少的这样一种能力。”


马毅的演讲主题为《Pursuing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他从人工智能的本质出发,分析了机器智能的起源和进化,要把人工智能真正从黑盒子变成一个白盒子,并给出了人工智能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幽默的表示道:“真正的智能甚至还没有达到动物的智能,因为它没有形成闭环,只是死记硬背,所以它可以用技能解奥林匹克数学题,那是因为它记性好,但它不知道3.11和3.8大小,因为它根本不懂。它记住了东西但没有去用,它没有自纠正的机制。所以下一步一定是要形成闭环,每个系统能够自动的学习。”


刘庆峰则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及应用探讨》为题,以企业视角洞察产业革新。他在演讲中分享了科大讯飞刚刚发布的大模型——讯飞星火4.0 Turbo,根据真实数据背靠背的测试,它的七大核心能力全面超过GPT-4Turbo,数学和代码能力超越GPT-4o,国内外中英文14项主流测试集实现9项第一。今年9月,OpenAI发布了推理性能强大的o1系列,其超长思维链、树搜索及自我反思评价等能力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在论坛上,刘庆峰表示,科大讯飞已完成超长思维链、树搜索和自我反思评价等算法验证,预计今年底可实现类OpenAI 01的高难度数学能力显著提升。而关于大模型商业化如何落地,在刘庆峰看来,“今天大模型应用落地最核心的,就是“顶天立地”,必须底座通用大模型能对上全球水平。”


科学家大咖“整活” AI拥抱美好未来

全球视角下,AI创新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及不同路径,大学教育如何与AI结合?如何应对AI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AI技术如何突破瓶颈进行商业化落地?由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讲座教授汪扬主持,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马毅,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嘉宾们高能观点频出。


首先汪扬指出,有很多专家认为大学在AI研究中既面临数据缺乏的困境,也存在算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因而研究范围受限。对此,郭毅可表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非仅仅追求大模型的落地。大学对于人工智能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片面的看大学没有什么贡献是有偏颇的,但大学确实需要思考如何组织挑战驱动的研究,可以把0到1的研究做深做好。”

在讨论到AI在产业实践中时,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分享了他们的观察:“AI可以在药物早期发现阶段,拓展探索空间,提高发现苗头化合物分子的效率;但在跨越尺度鸿沟、将微观世界探索与宏观世界疾病现象建立直接联系方面,仍有很大挑战。”而谈到数据要素时,马健还分享到:“数据质量是垂直领域AI模型成功的关键。我们需要认真地打好寻找、生产数据的基础设施,然后才能更好地发展垂类模型。”此外,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马毅还和其他嘉宾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AI)的闭环系统、开放系统以及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讨论结束时,汪扬分享了他和GPT-4o进行的一系列的对话,AI预言我们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劳工共产主义社会,并在会上幽默地宣读了这份宣言,引起现场观众和嘉宾热烈反响。


科创步入快车道  AI时代香港的战略与机遇

当前,AI 产业发展迅猛,战略趋势的把握对产业布局至关重要。洞悉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导向以及技术演进方向等战略趋势,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创新实践不断推动着 AI 产业前行,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投资发展成为产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投资方向、策略与价值评估等也影响着产业未来。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科创环境,香港在产业生态建设、创新实践和投资发展方面将如何应对。


由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源主持,他与在场嘉宾就人工智能(AI)产业的战略方向、科技应用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

刘庆峰先生强调了算力和数据在AI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国家层面应集中建立算力平台,支持创新能力的人进行科研深化,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他提到,AI的发展将带来人机协同的新工作模式,应预判哪些岗位将被替代,并提前准备社会保障体系。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从投资角度分析了AI产业的机遇,认为科技创新离不开大环境规模与生态圈作为支撑,对于香港而言,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内地拥抱大湾区,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圈。邱达根先生则从政府角度分享了香港在AI发展中的角色,强调香港在数据隐私保护、法律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前瞻性的规划与政策。他认为香港应充分利用其医疗、金融数据,推动科技创新,同时保持对国际规则的遵循。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坚实支撑与100亿港元科创母基金的雄厚资助下,香港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其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进程,创科生态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会嘉宾纷纷强调,未来期望与香港科技界持续增进共识,深化具体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助力香港构建国际顶尖人才汇聚的高地,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香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携手应对全球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与挑战。

科技的飞速跃进,正以空前的能量驱动社会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此次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深度交融与碰撞的盛会,更是专家学者们理想与激情璀璨绽放的舞台。它有力地构筑了跨学科的协作桥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与强大推动力。



以科学精神影响世界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现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自成立以来,未来科学大奖始终坚持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九年间,无数学者上下求索,众多名流鼎力共襄,共同成就“弘扬科学精神、礼赞科学成就”这一光荣愿景。今后,未来科学大奖将继续秉承初心,在聚焦学术前沿的同时不忘兼收并蓄,与全球学者共同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界。



点击观看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精彩集锦







扫描二维码,手动get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



相关阅读






未来科学发展中心
科学改变未来。未来论坛是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群体于2015年共同发起创立的科学公益组织。全面推动科学传播事业发展和产学研资对接融合,迄今已凝聚了数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青年创新精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