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是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长322公里,为乌江主源。北源六冲河长210公里,两源在黔西化屋基汇合后称乌江,至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
乌江源百里画廊 范晖摄
乌江干流以黔西化屋基为起点,在黔西境内的鸭池河和六广河长73公里,流域面积471平方公里。鸭池河是黔西市与清镇市的界河,下游六广河是黔西市与修文县的界河。支流六冲河是黔西市与织金县的界河,黔西境河段长53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黔西市境内最大河流野济河是乌江干流左岸的一级支流,主河道长112公里,流域面积2304平方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千百年来,滚滚东流的乌江,浇灌了黔西这一方神奇古老的土地,也孕育了黔西悠久灿烂的文化,滋养了世世代代的黔西各族人民。
穿越时空的文明史
黔西的文明,发端于24万年前的观音洞文化。观音洞遗址被称为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渡并称为“中国古文化三大代表区”。
乌江在黔西的文明,最浓墨重彩的第一笔,当属奢香夫人开辟的龙场九驿。公元1384年,为了改变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促进边疆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增进各民族的交流,奢香夫人主持修建了龙场九驿,大力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文化技术,接纳汉儒,兴办宣尉司学,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龙场九驿成为连接西南各地、繁荣水西文明的重要通道,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一曲凯歌。
龙场九驿起始于贵州龙场(今修文县),经六广驿进入黔西。六广驿即今修文县六广镇,跨过六广河即进入黔西市境内。明正德四年(1509 年)早春,王阳明经龙场九驿来到六广驿,渡过六广河前往素朴境内的灵博山,观看翻新后的象祠。乍暖还寒的早春气息和乌江的美景,王阳明心情大好,欣然写下了《六广晓发》的诗句。
比起《六广晓发》的欢快明亮,王阳明到达灵博山后写下的《象祠记》,以其辩证的逻辑思维、独特的思想光芒想及较高的文学价值,被收入了《古文观止》,舜的包容和博爱、象的改过与向善是象祠文化的核心内涵。舜象文化、阳明文化、水西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黔西素朴境内这处全国唯一保留的象祠,也因《象祠记》而闻名于世,成为西南民族地区融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座丰碑。
象祠 航拍图
六广河的上游是鸭池河。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决定佯攻贵阳,向黔、大、毕进军。2月3日,在当地群众万正洪父子等群众的支持下,红军强渡鸭池河天堑、挺进大关,了解到盐商垄断食盐、各族群众吃盐难的情况后,红军在大关开仓放盐救济穷人,留下了“宁睡大街不扰民”“一条棉被”等感人故事。红军在大关期间扩红57人,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大关盐号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首站就来到黔西化屋村,在化屋村观景台,习近平总书记俯瞰乌江山水,不禁由衷赞叹:“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乌江不愧为贵州的母亲河。”在苗绣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化屋村广场,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三年多来,黔西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化屋村通过大力发展“三黄”产业和苗绣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化屋村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多元,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9月27日,化屋村党支部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生动典型。
一河两岸的交融史
乌江,就像一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将两岸各族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六广河边的素朴镇屯江村,有个遗留在时光边缘的屯江苗寨。屯江苗寨位于素朴镇东面,三面为刀削式悬崖、一面邻水,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优美、民族文化浓郁的自然村寨,寨内还传承着古朴精美的刺绣工艺。现有人口88户386人。
屯江苗寨的对面,是修文县大石乡大屯布依寨,两个村寨隔着六广河,像一对姐妹守望相助。明正德年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常经大屯布依寨渡河过屯江苗寨进入黔西境内往返慕俄格(今大方)和龙场(今修文)。在大屯布依寨保留有安贵荣墓地遗址,属修文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安贵荣曾为大屯各族群众修水井、建梯田。如今,古井仍流淌着汨汨清泉,如同当地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传统绵延不断。五百余年来,一河两岸的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两岸群众都会相聚在一起对歌,通过芦苼、二胡等独特的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民族的交往交融。
在龙场九驿的众多桥梁中,有一座横跨乌江北源上游凹水河的大渡河桥,位于黔西锦星镇红旗村与大方鸡场乡大兴村交界处。如今,这座古桥早已随着洪家渡水电站的关闸蓄水而长眠于水底,当地文物部门按照1:4的比例,在奢香博物馆内建设了一座大渡河桥的复制品。据史料记载,大渡河桥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建成,为5孔石桥,桥长二十丈、宽二丈、高四丈,在水西十桥中规模最大。桥头原立有汉、彝双碑各1块,现收藏于奢香博物馆内。汉文碑共676字,记载了建桥始末。彝文碑1972字,记述了水西的疆域、历史及建桥经过等,碑文内容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该桥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水西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汉、彝双碑是当地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民族团结巡游 范晖摄
在黔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由来已久。黔西名人李世杰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兵部尚书,在退隐回乡前,向乾隆皇帝请求资助贵州入京会试举子程资。乾隆皇帝即降旨沿途各省府州县,凡贵州举子入京会试,以火牌为信,食宿程资相送。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和民族交融。黔西市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好生活,在黔西”文旅品牌,202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深受各族群众青睐。今年,黔西市举办了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毕节“自然凉、毕燃嗨”火把节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民族团结巡游等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凝聚力。11月9日,黔西市举办首届“水西论象”系列活动,对弘扬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文脉、打响象祠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千人诵读《象祠记》 范晖摄
黔西市通过文旅联动,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2023年,仅化屋村就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69.38万元。
后发赶超的跨越史
乌江上游的鸭池河,谷深水激,地势险峻,是黔中地区通往乌蒙重镇毕节的交通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两岸人员往来都是靠木船摆渡。1934年,清毕路建成通车,但由于无力建桥,车辆通行只能靠铁壳船引渡。1936年2月,由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强渡鸭池河,也是在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下,通过架设临时浮桥、浴血奋战跨过这道天堑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交通建设。1958年,鸭池河铁桥建成通车,结束了鸭池河无桥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铁桥逐渐不能满足通行的需要。1997年,在铁桥旁建成的钢混结构桥改变了鸭池河单车过桥的历史。2016年,横跨黔西与清镇、全长1240米的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建成通车,将黔西至贵阳的车程缩短至1小时。该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
从无桥到铁桥、钢混结构桥,再到高速公路桥,如同黔西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乌江的水电开发,同样见证了黔西的发展变迁。
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
乌江河道天然落差2123.5米,年平均径流量165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极大。国家依托乌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设了11个梯级电站,在黔西境内就有3个。
东风水电站是乌江水电基地流域干流梯级开发第1级,1995年12月建成投产,装机容量为57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4.2亿千瓦时。索风营水电站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2005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最后一台机组于2006年6月初投入商业运行。
洪家渡水电站位于黔西、织金两县交界处的六冲河上,是乌江水电基地的“龙头”电站。该电站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49.27亿元,2004年底三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电站大坝高179.5米,控制流域面积 99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9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49.47亿立方米。
洪家渡电站大坝
洪家渡水电站是“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这里,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黔西市五里乡中心村紧邻洪家渡电站,是一个布依族聚居村寨,每年“六月六”,各族群众都要在这里欢度节日。今年“六月六”期间,中心村开展了以“西部开发序章,共品五里粽香”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讴歌西部大开发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及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西部大开发以来,黔西市的GDP从2000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57.7亿元。2018年,黔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是毕节市第一个脱贫出列的县。2021年,黔西撤县设市,成为毕节市唯一的县级市、贵州省最年轻的县级市。2023年,黔西市首次跻身赛迪西部百强县榜单。2024年前三季度,黔西市GDP增速5.4%,排毕节市第一位。今天的黔西,正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继续书写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灿烂华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
乌江流域涵盖贵州省8个市(州)50个县(市、区),流域各地一水相连、地缘相近、血脉相亲、人文相融、商贸相通,是贵州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多彩文化区,是贵州省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新发展格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是展示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窗口。
化屋村悬崖露营基地 范晖摄
9月19日,贵州省民宗委组织全省8个市(州)50个县(市、区),签订了《贵州省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合作协议》。参与各方建立轮流主办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对接落实机制和协商完善工作机制,按流域自上而下流经地为序,由沿线市(州)轮流作为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轮值东道主”,每年围绕1个主题举办1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会议,开展观摩学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交流活动。9月19日,由毕节市民宗委担任东道主,以“同饮乌江水·命运紧相连”为主题,来自8个市(州)、50个县(市、区)的民宗部门,在威宁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流,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这里召开。黔西市在会上作PPT演示汇报,化屋村作交流发言。
毕节市首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现场 范晖摄
近年来,黔西市立足六广河、鸭池河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依托厚重的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四大文化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乌江沿线的象祠、丘林村、大关盐号、化屋村等作为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承办毕节市首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举办首届“水西论象”、丘林桃李花节和化屋“村晚” 等活动,不断探索象祠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加快红色文化、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探索了丘林村“三聚三促”建设“三个家园”、化屋村“五抓五促”增进“五个认同”及黔西市“四美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等经验,塑造了“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创建品牌。大关盐号获贵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挂牌,化屋村被命名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乌江流域联创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效应在黔西市逐步凸显。
(作者系中共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党组书记 高龙伟)
来源: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杨 阳
“贵州改革”微信2024年第3488期(总第8528期)
▌2024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