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培育900多万高素质农民
形成620多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农人”追逐“兴农梦”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
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批有着新理念、新技术的
新型职业农民涌现出来
他们被称为“新农人”
从尝鲜数字化、智能化新兴技术
到涉足电商直播等新业态
从科技育种到智慧养殖……
“新农人”们积极践行现代经营理念
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今年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着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已形成40多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620多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培育900多万名高素质农民。截至“十三五”时期末,“新农人”的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达1010万人。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要超过1500万人。
“生姜哥”为山里货
打开了“云销路”
“大家好,我是山里野农生姜哥。藏在深山里的仙草,五指岩生姜又上市了……”11月13日,在浙江省永康市唐先镇金坑下位村的一处农田里,生姜种植户胡波涛正在镜头前进行直播,推介刚采收的五指岩生姜。一个三脚架上,两台手机分别开了直播间,通过胡波涛耐心地介绍,不到2小时,500公斤生姜便全部预售完毕。胡波涛介绍,通过线上“云销售”,五指岩生姜每年销量能达到1.5万公斤,带动了村里及周边50多户农户增收。
“海归农民”
和他的“农业芯片”国产化梦
在福建省厦门市百利种苗农场育苗温室内,康英德查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情况。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纪委监委供图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北辰山下的竹坝农场里,坐落着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步入棚中,一株株种苗叶片上缀满晶莹水珠。空中的“一”字形喷水管平行于地面,沿着温室顶部的滑轮轨道在苗床上方移动,间距均匀的喷头持续输出细密的水雾。除了能够实现90%以上的均匀喷洒率,该系统相较地面灌溉还可节水40%以上,节省劳力50%。
这座大棚是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康英德打造的智能温室大棚,类似的大棚在百利种苗农场内共有90多个,年育苗量可达1.4亿株左右。
康英德是个“80后”,作为农业经济学硕士,康英德学成归国后选择回到家乡,在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创办百利公司,专注于种苗研发、推广新技术新方法。
创业伊始,亲友认为“海归”回村种地,是“大材小用”,但成长于乡村的康英德,对农民这个身份有着特殊的感情。过去,家乡所种蔬菜的种子大多购自国外,且价格十分昂贵,这使他深深意识到掌握种源的重要性。于是,他将返乡创业的“赛道”瞄准了种苗产业。
“种苗产业的核心就是种子本身的研发,它相当于农业的‘芯片’。以前很多种子我们都从国外进口,现在我希望把这些‘芯片’国产化。”锚定“培育出中国好种苗”的目标,康英德开始在承包土地上打造自己的现代化种苗园,先后引进计算机智能控制与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在温室内合理布设各类传感设备,实时监测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pH值、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这些指标数据都会汇总到中央控制室电脑终端,依托数字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种苗生产的智慧管控。”康英德说。
和埋头种地的传统农人不同,康英德一有空就往实验室跑,开展嫁接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生产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推动工厂化育苗、嫁接生产等技术的迭代焕新,以新技术拉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双提升”。
“我一直相信‘良种’是基础,‘良法’是保障,只要品种、设施设备、种植习惯这几个重要因素都做好,就能培育出好的产品。”康英德说,多年来,他带着团队逐一突破种苗培植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通过引进自动化超精良穴盘播种机,节省了80%以上人工成本;采用“空气断根”方式培育根群,加快定植后根茎展开速度,产量提升10%-25%……他们培育出的种苗与过去相比具备更高的出果率和更强的抗病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以同安区郭山村为例,近年来当地种植百利公司研发的辣椒37-79、麻吉804等6个新品种,结合种植模式的改良,产量由之前的每亩4-5吨,提升到了现在的每亩6-8吨,每亩收入也由原先的2万-3万元提升至现在的3万-4万元。
作为“新农人”,康英德认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不同,就是理念、设备、营销等方面的精准化。近年来,康英德借助百利公司的优质资源平台,实施高科技种苗、高效益生产模式、高效率营销平台“三个带动”,针对厦门及周边地区耕地资源稀缺的实际,通过邀请农户进园参观、提供优质蔬菜嫁接苗、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等方式,帮助农民科学增产增收,带动更多人致富。
从城市白领到村里的
“智慧养虾”能手
“青虾种苗养殖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在每个塘口都安装了环境监测摄像头,你们看,通过这些摄像头把数据传输到我的智慧监测平台,我可以实时监测溶解氧、水体温度、pH值、氨氮等数值……”在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青虾种苗扩繁基地,技术带头人韩涛一边查看环境监测系统,一边讲述他的青虾种苗养殖故事。
“85后”的韩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广东省深圳市的一名城市白领,这个身份原本和青虾养殖并无交集。但韩涛生在农村,作为一名“农二代”,他从小就看到父亲和乡亲们养猪的不容易:“没有科学手段,全靠人力付出,劳动强度大,效益还不高。”因此,韩涛在城市里干了几年后还是辞掉了工作,回乡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
和父亲成天“埋头苦干”不同,韩涛深知农业要发展,就要有新技术、新理念。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2021年,韩涛成立了宜兴市金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流转200亩鱼塘进行池塘标准化改造,创新性地运用传统水产养殖所不具备的“新招数”——三池两坝,即“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的养殖模式。他对养殖水域进行了科学化、标准化改造,使每个养殖池塘进排水分开,利用水泵和地势落差等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零排放,从而达到“绿色养殖”的环保效果,建成了无锡市首家青虾种苗扩繁基地。
基地建成后,韩涛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引进了当时的新品种“太湖1号”青虾。“太湖1号”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养殖收益高。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他在养殖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水质偏酸,水溶氧量不足,直接导致试养失败,韩涛多次前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向专家请教,并邀请专家前来调整水质状况,问题才得以解决。
除了水质,韩涛在测温投料上也栽过跟头。最初基地采用了传统的人工测温、人工投料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造成了较大误差,导致初期养殖产量不高、成效不佳。经过多方调研学习,韩涛引进“青虾种苗养殖智慧监测平台”来破解难题。通过连接环境监测摄像头、水质感应器、无人投喂机等物联网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实时汇总到智慧监测平台。智慧监测平台会实时进行数据分析,一旦超过标准值,平台将会自动预警,省去了大量人力监测,也提升了数据准确度。除了实时环境监测,无人投喂机也让韩涛的青虾养殖更便捷高效。过去2名工人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投料工作,现如今仅需1名工人操作半小时即可完成。且投料均匀,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他还定期邀请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专家前来提供技术指导,传授科学的养殖知识和专业的养殖技术。有了智慧养殖和科学养殖的双重加持,韩涛的青虾养得越来越好,逐步又引进了“太湖2号”“太湖3号”青虾新品种,大大提升了青虾种苗养殖效率,青虾种苗养殖产量从2022年的3.5万斤增长到2023年的5万斤。
基地在发展的同时,韩涛还加强与周边农户的联系,不仅将青虾种苗供给周边400多户养殖户,定期组织养殖技术培训,还拓宽青虾销售渠道,销往其他省市,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一亩20斤种苗,可获得3000多元利润,农户收入大大提高,这让我非常自豪。”韩涛开心地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同安区融媒体中心 出品
编审:叶薇薇、叶冬梅、刘志民、吴佳佳
终审:王英瑞、叶志展、刘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