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梨园行有句话:“人老就棒槌”,当然,这句话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是为什么老艺人会留下这样的话?值得深思。
我们先不说过去时代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这句话在当今时代就有很多现实例子,有的已经不是棒槌了,他们弄出的动静,简直可以用“走火入魔”来形容。
我们看某位功成名就的所谓老“艺术家”的近期唱段,常看到底下有这样的留言:他(或者她)年轻时候多好啊,多规矩啊,怎么现在成了这样了?
其实,年轻时候,或者脑子还灵活,有错就能及时纠正,或者他的老师还活着,看到问题会给他及时指出,或者心思还单纯,目的都扑在学习艺术上。
那么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前辈都故去了,他们也慢慢“熬”成了表演艺术家,我记得好像是郭德纲说过这样的话:“ 啥艺术家,死得晚都是艺术家!”
那么随着岁数的增加,资历也有了,他也老了,他会放纵自己的那些习惯,本来那个习惯不好,他迟钝了,觉得好,还有身边的人也不好意思给他指出,同行不想得罪人,学生怕挨骂也不敢,他自然而然觉得自己的那个特点就是优点,不但不改还越来越厉害了!
这里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叶少兰,小生当今“叶派”掌门人。
大家如果喜欢叶派小生,会发现,小叶先生的叶派随着他岁数的增加也越来越有个人特点了,当然这个原也无可厚非,因为京剧流派的形成最大的一个特性就是各流派极具个人特点,没有特点你也不过是某个流派的优秀传人,用一些极端粉丝的话,那就是“复读机”。
叶少兰先生在演唱
当然是不是“复读机”这个话题还很让人值得商榷,那么这个话题以后再说,我们就先说这个特点。
一切事情都有好有坏,具有两面性,那么一个流派的形成,他的特点之所以被台下的观众接受,就是因为他这个特点是优点,是好的,是提炼的,是美化的,是优质的,那么这个特点就值得称为流派的特点而保留下来。
而一些所谓 “ 大师 ” 的流派特点,是难听的,劣质的,怪异的,胡闹的,别扭的,肆意的,这个特点即使人们说他已经形成了什么流派,那么他也不是艺术,最典型的就是49年以后强硬竖起来的所谓 “赵派”。
回头再说这个“新叶派”,我也不知道叶盛兰先生那些平和的顺耳的腔,到了小叶先生这里为什么非要那么粗音大嗓的去强调,当然,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小叶先生的表情和他那极具特点的“血盆大口”。
其实我们回去翻一些资料,小叶先生的中早期的一些录像,嘴型还是很自然正常的,那时候恁年轻,也没那么多违和感,再加上唱腔上多是继承,所以,还是很受喜欢盛兰先生的新老观众喜爱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艺术家纷纷离世,过去的那些梨园二代传人,都成了“艺术家、掌门”了,最典型的就是梅葆玖,叶少兰。
梅葆玖今天不说,就说叶少兰,我们发现,他的演唱,他的嘴型是随着岁数开始增大的,岁数越大嘴张得越大,最后几乎大到“大无可大”的地步!大家知道,国戏的嘴型是不能张得太大的,这个和国戏的发声原理有关。
那么小叶先生这么大的嘴型,是受了西方艺术音乐发声的影响了吗?还是他自己真觉得这样的嘴型美观,并且能够促进发声的更加圆润饱满呢?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地确定,那就是他演唱时候嘴型不美。
一切艺术形式,美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不美那么就肯定是不成功的,这一点我想也不是我个人有偏见吧。
上面我所阐述的是不是事实,大家可以找录像观看,还有一点,我说的是艺术可没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如果有谁觉得我冒犯了您那么我先道歉,但我的艺术观点不会改变。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