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进博 | 徐英春教授:依托精准诊断与大数据驱动,以“真菌指数”为抓手,全面提升CHIF-NET省级中心及监测点诊疗能力建设

健康   2024-11-08 17:26   北京  





导语






11月5-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盛大举行,这一全球性盛会再次成为展示全球创新产品和前沿科技的璀璨舞台,汇聚了国际领先企业和创新成果,共同探讨和解决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其高漏诊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全球医疗界的高度关注和有效应对。


2009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用药专家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牵头,辉瑞医学部协办成立国内首个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研究型监测网络——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CHIF-NET),标志着我国在真菌病监测和诊治能力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有效的监测和数据积累,我国各医疗机构在真菌病的诊疗能力及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本届进博会上,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CHIF-NET的建立牵头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围绕真菌病监测网的发展、IFD的检测技术、院内沟通协作等关键话题进行深入访谈,以期为IFD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徐英春教授访谈视频





继往开来:CHIF-NET成立15年来成绩显著,下一个5年继续前行






作为国内首个中国医院IFD研究型监测网络,CHIF-NET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有覆盖32个省级行政区,在国家监测中心下设省级监测网络,入网单位超过900家,积累了数万例珍贵的临床菌种资源,并定期发布监测数据报告。


徐英春教授介绍,通过数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真菌病监测能力方面与国际水平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真菌检测和管理能力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综合的评估体系,即“真菌指数”,涵盖人员能力提升、机器设备和诊断装备能力建设、方法学和标准化技术能力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内容。“真菌指数”的实施将有效提升监测哨点医疗机构的多角度能力,并通过赋予分值来进行持续改进和提升。徐教授认为,通过省级中心、哨点单位和国家中心之间互动合作这一系统工程,将进一步整体提升国家真菌病监测网的检测能力,并间接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此外,徐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真菌病相关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经过四年多的数据库建设,我们在真菌病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能力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推动检测和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应对真菌病挑战,是CHIF-NET未来工作的重点。具体规划包括:


  • 第一,继续强化省级中心的真菌病检测和管理能力,同时提升哨点医院在真菌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能力。目前积累的数据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第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预警平台。通过标准化和格式化的数据库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持续提升我国在真菌病流行病学预警方面的能力。


  • 第三,深入挖掘大数据库,按专科、病种和菌种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布了19种真菌病原体清单,了解这些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至关重要,需要从大数据库中挖掘相关信息。





更快、更准、更广:IFD诊断的革新与挑战应对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相较于细菌性疾病确实更具挑战性,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其病情进展迅速,对快速准确的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培养和组化检测虽然被视为金标准,但其报告周期较长,往往无法满足临床对快速诊断的需求。因此,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的出现成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


徐英春教授介绍,目前,快速核酸检测方法在医院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根据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的数据,不足10%的医疗机构院内开展真菌病的分子送检,比例仍然偏低,但是目前临床也越来越重视真菌病的检测,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的普及逐步得到提升


为了推广和普及这些检测方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医师对真菌病诊断的意识,提升他们对新型诊断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分子送检率及传统方法组合送检率,并规范送检流程。其次,通过多学科合作,整合体外诊断、影像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多领域的诊断工具和方法,构建一个综合诊断平台。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快速核酸检测技术研发的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更适应临床需求。


此外,徐英春教授强调,真菌病的诊断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过程,涉及体外诊断、影像学、微生物学中的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包括病理培养和微生物培养)以及免疫学中的血清感染指标检测等多种技术和方法。这一过程要求临床医生提升诊断能力,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既往治疗流程和诊断工具,推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真菌病,从而提升诊断的准确性。真菌病的诊断不仅依赖于临床医生的个人能力,更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和能力提升。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是感染病学科建设的关键。因此,多学科能力建设是提升真菌病诊断准确性和降低漏诊误诊率的重要途径。





强强联合:推动IFD诊疗高质量发展






CHIF-NET的建立,旨在全面揭示我国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趋势与特性,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权威指导。监测网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深入分析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为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还将为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推动我国真菌病防治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多方的协同合作是必要的。


徐英春教授指出,院内合作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临床和检验科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彼此依赖,如同灯与影的关系,相互伴随。检验科室在病原学诊断和检测能力的提升,对临床科室而言是重要的支撑。检验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储备、语言运用能力和敬业精神,以便与临床医师建立有效的沟通,共同提升诊疗质量。此外,检验科室应参与到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再到报告解读的全流程中,确保发出的报告既精准又可靠。


精准的诊断工具是临床诊断的基础,也是推动临床进步的关键因素。徐英春教授强调,企业在推动真菌病诊断技术的创新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期望企业能够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诊断工具,以及更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此外,徐教授也希望企业在真菌感染的预防、疫苗研发和健康管理等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引领科技创新。


在公益支持方面,企业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例如,辉瑞对CHIF-NET的公益支持不仅提升了真菌病的诊疗水平,更是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投资。这样的支持不仅有助于提高疾病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也展现了企业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社会责任和领导力。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真菌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最终实现对患者更精准、更有效的诊疗,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结语

在全球范围内,IFD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诊断挑战日益严峻,这对全球医疗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积极和创新的应对策略。CHIF-NET的建立和运作,不仅加强了院内合作,优化了诊疗流程,而且得到了以辉瑞为代表的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创新检测手段的研发、药品的可及性和患者教育方面。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展望未来,全球医疗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将为IFD的防治工作开启新的篇章。我们必须携手并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患者福祉为核心目标,共同迎接挑战,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医学论坛报
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订阅号。中国医学论坛报订阅号致力于传播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医学资讯,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