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史话 || 引领教育发展的白话报——《通俗教育报》
文摘
历史
2024-08-09 14:52
黑龙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落到实处,黑龙江省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开展黑龙江革命与进步报刊开发与研究,取得一系列编研成果,真实见证了清末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黑龙江报刊事业的发展历程,生动反映了当时黑龙江社会发展现状及地域特质,充分展现了黑龙江人民敢为人先、奋力开拓、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和黑龙江报业先辈们感天动地的革命情怀。“龙江档案”从即日起推出《黑龙江革命与进步报刊》专题,为您讲述那些百年老报刊的故事。
《通俗教育报》于1914年12月8日,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创刊,报社附设在黑龙江省立通俗教育社内,是一份由黑龙江省立通俗教育社资助兴办的报纸,具体的编辑、出版、发行等事务主要由该社负责,《通俗教育报》印刷最初由龙江图书馆代印,后期改为黑龙江省财政厅印刷所代印。创刊发行人系时任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教育科科员兼通俗教育社社长陶景明,龙江县人,北洋师范学堂毕业生。报社总编辑员系省立通俗教育社编辑郭毓奇,铁岭县人,奉天师范学堂毕业生,曾担任奉天农业学校国文教员。《通俗教育报》筹办时间较长,过程颇为曲折。创办报纸在通俗教育社成立之初就已提上日程,时任通俗教育社社长林传甲积极推动办报相关事宜,可谓是《通俗教育报》的创刊奠基人。林传甲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福建闽侯人,自幼因才思敏捷被称为“神童”,后就读于西湖书院。毕业后他就投身于教育事业,还极为关注时事,好结交维新志士,主张社会变革,多有评论,抨击时弊,为此还险遭清廷逮捕。后因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新政叠举”,需要“精明清练之员共图匡救”,于是调任其为黑龙江将军衙门学务处提调之职,林传甲开始深耕黑龙江教育事业,成为近代黑龙江教育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在黑龙江履职期间,他认识到报纸对于教化民众、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在1913年8月1日通俗教育社甫一成立,即于18日拟定了相关报纸简章十四条,28日就向黑龙江省行政公署造送《通俗教育报》编辑细则并附送《通俗教育报》样刊。《通俗教育报》初设编辑5人,其中“编辑长”(即总编辑)1人,报纸共设8个版面,除“编辑长”外每名编辑分管2个版面,“编辑长”负责稿件修订,社长总体负责核定,如果报纸畅销热卖,各编辑可适当分红。报纸样刊较为全面、详细地展示了办刊风格和基本方向,每张报纸售卖价钱为2枚铜元。样刊的第1版为本社讲演,登载林传甲以其字奎腾撰写的白话文《讲通俗教育》,详细解释了通俗教育4个字,并就通俗教育社的性质及其办社方向作了阐述。文章指出:“通是开通”“俗就是风俗”,而在社会上的教育就是通俗教育。通俗教育社就是要改良新戏、小说、年画等内容,其职能类似于清朝时期的学务处。样刊第2版为本社设施,登载了一篇名为《通俗教育社成立》的文章,详细列举了通俗教育社从1913年8月1日到18日开办以来每日工作事宜,同时分列了通俗教育报简章14条。其中明确了《通俗教育报》办报目的“须于教育有益”,规定“不徇党见,不事讥评,不出教育范围”,文字“采用白话,以便浅明易阅,日出一纸”,并且介绍了报纸刊载内容,主要包括设施事实、本城教育事、本省各县事、本国各省事、世界各国事、歌谣或改良戏曲、专件或短篇小说等。样刊第3版为本城纪事,发表《省城学校的大略》一篇,详细列举了省城内开办的各类学校名称、地址、校长姓名、教职员数、学生人数以及每月经费情况。样刊第4版为本省纪事,内容包括黑龙江省“各县学校的大略”,基本列举了全省各县的学校数、学生数、每年支出,并对全省相关数据进行汇总。样刊第5版为本国纪事,介绍各省教育情形,分列北京、湖北、河南、浙江等省有关教育办学新闻。样刊第6版为外国纪事,介绍外国教育情形,一方面介绍了美国当时流行的“野外学校”,这种“野外学校”在夏季户外开展,能让学生呼吸新鲜空气、强身健体,其具体课表也附在文内;另一方面讲述了美国残障人士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法律保障实施,作者认为这种有教无类的作法我国应当效仿。样刊第7版为歌谣,刊登了《黑龙江第三次运动会开会歌》的歌谱。样刊第8版发表短篇小说一篇,题名为《百年以后的黑龙江》,其中大胆展望百年以后,即2013年时黑龙江将是物产丰富、主权回收、政通人和等一派和谐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外争取国家主权、对内发展黑龙江的美好愿景。1914年11月25日,黑龙江省通俗教育社社长陶景明呈请《通俗教育报》立案发行,于27日获黑龙江省巡按使朱庆澜准予立案出版,12月8日《通俗教育报》正式出版并在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处备案。《通俗教育报》从筹办到正式发行经历了一年多之久,一方面是“手续甚多”,另一方面就是“屡为款绌所困”。为保证办报经费,通俗教育社多方筹集资金,自行“腾挪提银五十两”,通俗教育社职员不另付薪俸,办报才“似有把握”。报纸每日预计印刷1000份,其中一半赠阅,一半收费,“除收入报费外,每月以五十两抵亏”。据正式出版《通俗教育报》确定“以指导国民普及通俗教育为宗旨”,文字要求“纯用白话,有不得不用文言处,亦必力求浅近”,报纸共包含8个门类:社说、命令摘要、要闻、新闻、学术、小说词曲、鞠评、报余。每日出版一刊,每周有一日停刊,对于投稿采用者均给付酬金。报纸售价拟定为“全年小洋一元,每月小洋一角”,“每张铜字一枚”。《通俗教育报》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明确表明反对帝国主义主张。1915年5月9日,随着袁世凯政府屈服日本,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各地爱国人士纷纷发起集会,拒绝承认“二十一条”,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通俗教育报》亦有所响应,连载“怕做乌龟”等内容讥讽日本,激起了龙江民众的抗日情怀。为此,驻黑龙江日本领事还照会黑龙江巡按使公署,认为此举“非惟增进两国民之恶感情,抑恐滋生重大之事变”,要求“再为严重取缔”。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指令龙江道尹,“严切查禁并取缔,各报纸不得再有此种言论,以免激动人心,致生事端”。同时要求《通俗教育报》应遵照袁世凯政府颁行《报纸条例》第3条,“每日所出报纸必限以通俗教育为范围,不得涉及他项新闻”。1915年11月,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以“编辑职务至关重要,亟应遴派委员帮同办理,以期完善”为由,委任夏正为《通俗教育报》编辑。夏正时年28岁,湖南安化县人,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并赴日本音乐专科游学。清朝末年在东三省清理财政总核处任核算,在沈阳曾先后创办《宪政进行报》和《民声日报》,均担任总编辑。民国元年(1912年)其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秘书,之后历任北京《亚东新报》编辑和天津《新春秋报》总编辑。民国二年(1913年)末游历日本调查报纸行业,并于翌年回国将其见闻编撰成小说。夏正“办报多年,长于编辑”,对《通俗教育报》日后内容选材和报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9月24日,《通俗教育报》更名为《通俗教育周报》,办报目的朝“化民成俗、改良社会”方向倾斜,改宗旨为“灌输平民常识,改良社会习尚,使平民思想现代化”。更名之后报纸由原来每日发行改为每周发行一期,每周三印刷出版,每期发行2000份。《通俗教育报》发行期间仅由黑龙江省立通俗教育社自行编辑出版,材料收集有所限制,呈现出的内容也较为简略。为增加信息来源的广度,丰富报纸内容,达到报纸办刊目的,《通俗教育周报》扩充编辑人员,总职员增至18人。《通俗教育周报》内容设置更加丰富,更具新闻性,包含国内大事记、国外大事记、社论、公民常识、科学小常识、艺苑、本省一周志事等。从《通俗教育报》正式创刊到《通俗教育周报》停更,整体时间跨度有近17年半之久,刊物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当时的黑龙江省政务厅称“其(《通俗教育报》)有功于社会教育,良非浅鲜”,黑龙江省教育厅认为“非有通俗教育报章藉以灌输常识,实不足以资启牖而增民智”。整体而言,《通俗教育报》刊载内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教育专业报纸,更趋向于综合性通俗小报。虽然从早期的现存报纸来看,其字号、版式都较为呆板和雷同,新闻内容的时效性较差,但对于“兴学较晚”的黑龙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指导国民、“开通社会”的办刊初衷,对化民成俗、开启民智多有裨益。其中部分内容传递的民主和自由,以及反对专制、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提高了广大民众参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撰稿:王大奇
设计:赵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