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红色故事汇”|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

文摘   2024-11-05 19:00   四川  

开栏语:

红色巴塘,薪火相传。


巴塘,是一座写满红色故事的小城,是一片承载着无数光荣、激情、豪迈、悲怆、感人革命故事的热土。


红军长征经过巴塘,历时38天,跋涉约360公里,涉藏地区第一个共产主义外围组织在这里诞生,作为和平解放西藏的桥头堡,积极支援十八军进藏,213名巴塘青年踊跃参军,注入了红色基因……回首波澜壮阔的近代革命史,一批批革命先辈肩负民族振兴的重任,用生命捍卫信仰,以热血践行使命。红色遗址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述说着他们的传奇。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巴塘县融媒体中心深度挖掘巴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倾情推出“石榴花开·红色故事汇”专栏,每期讲述一个发生在巴塘的红色故事,让我们从声音和文字中,穿越历史长河,一起回顾历史的足迹。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




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


“我们家乡在柳树林中,看到柳树发绿就想起我的家乡。我的朋友贺龙像太阳,看见太阳就想起了贺龙”歌谣是历史的记载和见证,在巴塘,除了家喻户晓的洗衣歌,老百姓中至今还传唱着纪念红军故事的歌谣。这些歌谣植根于长征火热的战斗生活和丰富实践,它们不仅记录了那段烽火连天、生死相依的峥嵘岁月,更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之中,以其独特的民族韵味,讲述着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本期节目,让我们在这些悠扬旋律与深情歌词的引领下,穿越回那段光辉岁月,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触摸那些被岁月铭记的瞬间。

▲红军长征经过巴塘,历时38天,跋涉360公里


1935年11月9日,红二、六军团由湖南大庸、桑植之间突围,经湘中、湘西,横贯贵州、云南,于1936年4月25日控制金沙江石鼓渡口,28日全军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430日,红二、六军团进驻第一个藏族聚居的县城——中甸。为尽量减少穿越康南时部队可能发生的粮食困难,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决定从55日开始,分两路向康区进军,即:红六军团经定乡(今乡城)、稻城、理化(今理塘)、瞻化(今新龙)至甘孜,红二军团经得荣、巴安(今巴塘)、白玉至甘孜。


在此期间,甘孜人民对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一大批通司、向导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危难时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更多的通司、向导则在积极协助红军的过程中,懂得了革命道理,毅然加入红军的行列,他们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由于红二军团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纪律严明,赢得了僧俗民众的支持和信赖。许多躲进山里的群众都陆续返回村寨,给红军出售粮食和牲口,帮红军翻译带路。


▲红二军团从中咱向巴安北进路线

妥善安置、掩护并耐心照料红军伤病员,也是藏族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红二军团长征过巴塘时,沿途掉队的伤病员不少,藏族群众积极主动地抢救和收留这些伤病员。红军战士杨海清,湖南人,年仅18岁,掉队后,被中咱甲布拥收留。部分村民怕收留红军带来灾祸,主张杀掉。甲布拥就用全家生命担保,把杨海清保护下来,待他如家人,最后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后抓走了。红军战士肖忠华,云南人,15岁。掉队后,土登尼马又拜托云南下关鸡足山朝佛的三位老人,把肖忠华送到了下关。临走时,还送给他一套藏装、十二枚龙元。红军战士李富强,云南广通县人,筹粮时迷失了方向,昏倒在桑龙西附近山上,被桑龙西泽翁发现收养,一直到解放。红军大部队离开党村后,群众发现村里还留下一些掉队的伤病员,就立即给他们包扎伤口,喂酸奶子和荞面糊糊。据1990年修订的《巴塘民政志》记载,在巴塘历年进行的民政优抚对象普查登记中,1954年巴塘县共有流落红军8人,1961——1985年期间有流落红军3人,1988年就只剩下1人,于1988年去世。


红二军团离开巴塘后,敌人对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当红军后卫部队离开党村四五天后,巴塘县城的国民党驻军追到党村,一些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被俘。他们被送到茶树山强制劳动,遭到百般摧残。有一个红军指导员还被割去舌头。国民党中央十六军的部队还威胁群众,强迫他们脱下红军送的鞋子和衣服,并把群众的马、牛、羊、鸡抢劫一空。村里的几户地主回来后,也对支援帮助过红军的群众进行报复,说:“你们为啥要把大麦给红军吃?要把吃了的大麦全部赔出来!”逼得这些群众只好到处借债、乞讨,吃了不少苦头。泽仁郎加家里住过红军指导员,关了十四天,他的妻子也被打得皮开肉绽。给红军带过路的群众,被诬蔑为中了邪,遭到毒打,有的被逼疯以致死去。


▲红军在党巴休整活动遗址--党巴村拉翁庙


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方反动势力对被俘红军和藏族群众的残酷迫害,并没有把人民吓倒,相反广大藏族人民更加热爱红军,怀念红军。许多支援过红军的群众,经常暗暗地打听红军的消息,为红军祈祷,祝愿红军顺利翻过雪山草地,胜利北上。他们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心里默默地计算着日期,他们把红军留下的银元制成头饰和衣扣,佩戴在身上,以示亲人和自己在一起,还把红军留下的证明条子一直保存到解放。时至今日,很多后人还记得家中老人们流传下来的故事。巴塘县措拉一带的农牧民至今仍然保留了头戴别有红五星的红军军帽的习俗。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僧众也用歌声诉说他们对红军的思念之情。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路征程一路歌。穿越浩瀚的历史烟云,那些承载着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的红色歌谣,依旧在广袤的大地上回响,激荡着人们的心灵。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这些红色歌谣,它们不仅仅是旋律的流转,更是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呼唤。军民之间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继续在新的篇章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巴塘儿女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


来源:巴塘县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1、《巴塘县县志》;2、《红军长征在甘孜藏区》

综合:中共巴塘县委党校巴塘县“长征精神数据库建设”调研项目 

审核:李霞

责编:韩强

编辑:李颖

看巴塘
介绍高原江南 弦子故里巴塘的风光人文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