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开放,是中国应对贸易战的唯一的方法
文摘
2024-11-28 22:02
陕西
2024年10月10日,李强在第2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一是构建立体联通网络,为未来亚洲打通发展脉络。高效的互联互通、顺畅的经济循环是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愿同东盟积极推进铁路、港口等基建合作,加快签署和实施3.0版自贸协定,加强对接跨境支付系统,扩大本币结算规模。中方愿探讨面向东盟国家实施单边开放等举措,逐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024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第七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如果说(2018年)首届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单向邀约,之后的每一届便是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
中国愿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包括实施单边开放措施,落实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等,持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真正把中国大市场变成世界大机遇。
2024年11月15日最高领导人在APEC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台更多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在11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至今为止,已经单方面对29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在二十大的决议中,也明确提出:“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单边开放VS贸易战,正是中美两国面对国际贸易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但这种单边开放,在国内的舆论解读中,却出现了另类的解读。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在单边开放是对的,因为中国现在很多产业的能力就是全球最强的,因此,不怕竞争。
这种观点,表面支持开放,但其本质依然是贸易保护主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于1791年最早提出的,这是一种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说: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这一理论最终由德国人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系统对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学说进行了理论构建。现在的单边开放,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越早实施是越有利的。
中国有无数的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谁会不欢迎外国游客的到来呢?来旅游、来从事商贸活动,都要来中国消费,这种行动,居然需要去跑到某个国家的大使馆请求被批准,这个世界上的政府机构大部分脑子都锈掉了。当然旅游签证有一定的限制是正确的,比如穷的国家的人,去富的国家当难民,去吃福利,或是犯罪分子,恐怖主义分子,存在这种风险的地方,由于难以审查,这都是要有约束的。但是,作为生活水平落后于欧美以及东亚其他发达地区的中国,实在是没有理由阻止更发达的国家的民众过来消费。
哪个国家不希望外来投资,不希望外商来采购呢?当然应该对商务人士搞免签,这样本国民众才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合作机会。
看看泰国,自2024年7月15日起,泰国将对全球93个国家及地区实行60天免签证入境政策。小小的泰国,今年仅10个月,就吸引了3600万外国游客,长居泰国的外国游客高达几十万,旅游成为了泰国的支柱产业。
国土面积,旅游资源远远超过泰国的中国,上半年只迎来了570万外国游客。
这种对外国旅游、商务人士的限制,不是早就应该放开吗?
即使是那些所谓不友好的国家,比如美国,为什么不能一样搞免签呢?难道我们不欢迎美国人来旅游?来消费?
这与美国政府做了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站在中国民众的经济发展的角度,向全世界大部分较为富裕的国家实施旅游、商务免签,是非常有必要的,早就应该实施。
贸易也是如此,单边开放,从来不会对什么本国企业进行打击。
我们要搞清楚,企业家与企业的概念,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而企业则是由一系列资本品构成的为生产者服务的生产元素的集合。
单边开放,会让国内长期受保护的企业家们受到冲击,甚至个人破产,但是,劳动力还在,土地资源还在,生产设备还在,这些生产元素并没有消失。他只不过在竞争下,转移到另一种更有竞争力的生产模式去了,由另一个企业家接手了,这个企业家可能国籍来自全球,但他们都是中国的企业,都在为中国的劳动力提供就业,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没有国界外的竞争,中国超过70%的中小企业都会在三年内关门倒闭,这是市场竞争的常态。
企业家的个人国籍也一点也不重要,中资收购外资,外资收购中资,这些概念中都包含了集体主义的流毒,他不过是一个人买了另一个人的企业,这个人只是一个自然人,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府的附庸。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的企业是能为消费创造价值的企业,哪个国籍的人来负责生产,一点关系都没有。作为劳动者,我们需要的是能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这个企业是所谓的中资外资要的什么紧?外国籍的老板与中国籍的老板,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创造利润,他们的行动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单边开放外来投资,当然是任何时候都对本国消费者、劳动者有利的。所谓的外国商品,其实就是市场中生产的商品,只不过他的生产在国外,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竞争的范围越大越好,最好全世界最便宜的牛肉,最便宜的工业制成品,都可以无障碍进入中国,这样,我们才能用最小的代价,买到最好的商品,提升我们的真实收入。最难破除的观念是,一些人认为,外国企业在国外生产产品,雇佣了国外的劳动力,这是对本国劳动力的恶意竞争,因为外国劳动力更便宜。
如果真的损坏了本地区劳动力的利益,那我们应该在各省,甚至各县之间筑起高墙,设立关税,以保护不同地区劳动力的利益。
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这种做法,但一旦有一个国家概念植入其中,人们就认为省与国不是一回事,但只要思维能逻辑一致,你就会发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省与国是一回事,不过是不同的生产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生产,省与国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越大范围的合作,意味着分工更细化,每一个劳动者的效率都会上升,同时他们的实际财富都会增加。
表面看,劳动者的名义工资的确会在竞争下拉平,同质劳动力的收入会在跨国间接近一致,因为劳动者之间也是存在竞争的。
但是,人们追求的不是名义工资率,而是追求的是真实财富的生产。假设未来孟加拉国生产服装就是比中国便宜50%,那服装产业全部转移到当地生产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孟加拉国的工人们因此参与了世界分工,得到了收入,中国的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服装,之后,孟加拉国的工人们因为有了收入,就可以买中国生产的手机,中国的服装产业的工人就去电子工厂的生产线为孟拉加国的工人们生产手机。这个过程,就是人类财富创造的过程,也是文明的来源。设立商品的国界,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阻止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易,损坏了市场中所有人的利益。
单边开放难以被人们接受的,还基于所谓的国际关系,他们说,美国加征了中国的关税,那中国也应该加征美国的关税,要以牙还牙。这种说法,也是一种将国家拟人化的集体主义话术,他忽略了关税、贸易战的本质,那就是如果美国加征关税,其实是美国政府向中国企业和劳工直接征税,如果中国反制,那也是中国政府向美国企业和劳工征税。
在这种以牙还牙的关税战中,两国民众都是受伤者,并且都受到了双重伤害,被两国政府各进行一次打击。
如果川普的关税战不可避免,那要做的就是单边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在关税战下受损严重,再向美国企业加关税,只会导致中国企业的成本进一步上升,受损更加严重。
因此,针对关税战的唯一解,是单边开放,这样才能让中国企业在受到关税打击时,降低成本,增加他们活下去的机率。当然,我们还期望,对了对外开放外,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还要推进,企业面临的除了恶劣的国际环境外,还有内部的很多管制。正确应对贸易战的方法就是扩大开放,全面单边开放,对内则加速市场化的改革。这样,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就可以降到比较低的程度 。
不如此,如若川普真的实施高达60%的对华关税,短时间内,可能冲击力很强,或会出现失业潮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