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
共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
常被人们称作“甜蜜的杀手”。
其特征是持续的高血糖状态。
该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是
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
或者伴随有胰岛素
作用障碍(即胰岛素抵抗)。
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面临身体多个系统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卒中、失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提升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与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急性高血糖可能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另一方面,长期慢性的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涵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微血管病变则涵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血管病变可能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构成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
为了预防糖尿病,一般人群应当采取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制盐分摄入、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
对于处于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应根据个人情况控制体重和热量摄入,并增加体力活动,同时进行早期筛查。
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而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7.8mmol/L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1
健康生活: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白米、面食、甜点)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坚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并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定期诊疗:定期访问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遇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治疗方案,应立即与医生沟通。
3
自我管理:与医疗团队共同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并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包括足部、视网膜及肾脏的健康检查。
4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面对病情变化时,应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5
寻求支持:在血糖控制遇到挑战时,不妨与家人、朋友或病友交流,获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编辑:李玲
资料:中国疾控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