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冷月亦温存

时事   2024-11-05 21:17   黑龙江  



地球上有一片祖母绿

远看是绿

近看又是绿

林海绿得无边

山谷绿得无底




这说的是伊春,一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绿色边城。

伊春原本在我心目中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觉得是一个偏远苦寒之地,总是与冷月霜天、凛风冽雪联系在一起。15年前,伊春的殿龙同志与我在北京一起学习。殿龙为人厚道、质朴、性格豪爽。与我很有感情,共同话题颇多,交流很多。殿龙反复推介他的家乡伊春是多么的美,多么的清新,多么的怡人。多次邀我到伊春看一看,一直未能成行。

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巧合,几年后我又到北京学习,又一次与他同班,还在一个组,更感亲切,交流也更多了。这次重逢,他对伊春介绍更多,印象最深一句是“伊春迎宾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殿龙的多次诚挚相邀,言之诚,情之切,令我对伊春心向神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情愫越来越浓。

今年夏天,我有幸参与了赴伊春的“走边防、看亲人”活动,亲身体验了伊春的热情好客与独特魅力。




伊春人真的很重情意,令人着实感动。同行的旱雨同志不辞辛劳,驱车300多公里从伊春赶往省城迎接我们,这份盛情让我们一行人倍感温暖与感激,仿佛故人重逢。或许,正是像旱雨和殿龙这样热情、淳朴、好客的伊春人,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5年的期待,终于如愿以偿。在伊春的日子里,感觉总是行走在森林的深处,环望四周,满眼皆绿。因为伊春与森林是连成一体的,城在林中,林也在城中,相融相成,整个就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与茂密森林相衬的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天高云淡,神清气爽,真是奇幻旖旎,让人不得不承认仙境真的存在。



夏日的上甘岭溪水森林凉爽舒适,明亮的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蜿蜒的小径上,走进森林,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的氧吧,清新的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四周是苍翠欲滴的树木,脚下是潺潺的溪水,耳边是鸟儿的欢歌,让人心旷神怡。

随行人员告诉我们这片美丽的森林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1952年秋,带着几分寒意,几分决绝,志愿军某部的将士们集结在鸭绿江边,他们的目光穿过江水,仿佛已经看到了上甘岭前线的烽火连天。然而,命运在此刻转折,一纸命令,将他们从战场转向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建设伊春新林区。两个月后,当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喜讯传来,这片新生的林场被赋予了荣耀的名字——上甘岭。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更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将士们收起心中的战意,拿起锄头和铁锹,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披荆斩棘,开山辟路,用辛勤和汗水在荒芜的土地上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昔日的荒岭冻土,早已一碧万顷,成为了绿都伊春的一张生动名片。而那些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默默奉献的将士们,也早已将青春和热血融入了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如同这片森林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承载着不平凡的记忆,阐释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



这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森林,也是染满了红色记忆的土地。随着脚步的深入,我们来到了老钱柜纪念碑前。工作人员深情地讲述着“奇袭老钱柜”的战斗情况,每一个细节都扣人心弦。凝视纪念碑和周围的浮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那些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浮现在眼前。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场上的旌旗漫卷和林区儿女们英勇的身影,也似乎隐约听到战士们铿锵雄宏的歌声:“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漫步在这片森林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坚韧与希望。如今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这里。今天的森林人,庚续着红色的精神,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绿色的美好生活。他们不仅是这片青山绿水的忠诚卫士,更以实际行动滋养了青山的永续、绿水的长流。




沿着331公路蜿蜒前行,车窗外展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森林与碧绿的草地交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沿途车辆稀少,人影稀疏,鲜见村落踪迹,也难觅炊烟升起。车行许久,时近中午,阳光变得炽热,口中干渴,身心渐感疲乏。就在这时,一抹不经意的惊喜跃然映入眼帘——“老兵驿站”。心中充满亲切与期待,它宛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为旅途中的行人提供了避风的港湾。



走进驿站,一位笑容可掬的老人迎了上来,他是这里的站长,老商。他为我们备茶加水,那份热情与周到,让人如沐春风。

驿站内,虽设施简约而不失周全,配备了舒适的休息区域、应急的急救包、便捷的电脑与打印机,以及免费的WiFi服务。空间虽小,却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之中更透出一股如家感觉。墙面上,不仅挂有清晰明了的服务内容、流程与制度,还点缀着几幅悠远的山水画卷,为这方寸之地平添了几分雅致与温馨,仿佛是家的延伸。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此地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休憩的场所,更是一处心灵的港湾。在这里,每一颗漂泊在外、渴望安宁的心灵都能找到暂时的归宿,每一份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怀念,都能得到温柔而细腻的回应。在驿站小憩片刻后,我们准备继续前行。临走时,注意到每一位路过的露营者都自觉整理着驿站的物品,补给物资,以方便后来的人。这份默契与责任,让人深感敬佩。

望着驿站渐渐远去,我不禁忆起了彭荆风笔下的《驿路梨花》。那山中的茅草屋,那哈尼小姑娘梨花,都在这老兵驿站中找到了新的诠释。老商,就像那哈尼小姑娘梨花一样,用他的善良与热情,温暖着每一位旅人的心。

听闻沿331国道将建设35个示范型老兵驿站,旨在为老兵及过往旅人提供温馨服务,这不正是今天“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美好图景吗?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这份爱,如同驿路上的梨花,虽然微小,却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嘉荫朝阳哨所,矗立于北疆边境上,静默而坚定,宛如祖国的守护者,见证着哨兵与戍边战士的坚毅与奉献。

随着车辆缓缓走近,四周的景致逐渐变得凄清而壮美。层峦叠嶂的小兴安岭,奔腾向前的黑龙江,还有那广袤无垠的森林,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偏远与坚韧。在这辽阔的疆域上,每一名士兵都是家乡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步入哨所,与墙外的繁华喧嚣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单调。然而,哨所的威严与神圣,却借由战士们紧握的钢枪和坚毅不屈的眼神,如光芒般迸发而出,让人感到自豪与安心。同时,那眼神深处也藏着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我与刘闯成、张宇等连云港藉士兵交谈,听他们讲述着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他们告诉我,这里的夏天短暂而燥热,冬天则漫长而寒冷,有时甚至会遭遇零下53度的极寒天气,但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随后,我们有幸与战士们并肩站岗与巡逻。在灼热的烈日之下,我们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那一刻,我们仿佛化身成为守卫边疆的战士,深切体会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崇高的使命。巡逻中,我们途经了223(1)号界碑。这块石碑,巍然屹立,不仅是祖国领土的鲜明象征,更是深深烙印在战士们心中的最神圣之地。他们在这里宣誓,要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当哨兵轻轻抚摸着界碑上“中国”两个字时,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水。那一刻,耳边仿佛响起了艾青深情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份深情,让我们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在这遥远的地方,他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忍受与家人的分离之苦。但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孤寂。在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他们和这片土地相依为命。但他们从未感到孤单,因为他们的心中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使命的执着。他们用这份思念和执着,驱散了孤寂,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慰问之旅即将结束,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这些士兵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也是国家的脊梁。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永远的安宁与幸福。


作别北疆,已是月朗星稀,绵延的青山与无边的林海依旧相伴左右。不同的是,边关的凄清已被伊春人的热情渐渐温暖。北疆的温情时刻萦绕心间,边城的冷月也显得温存。戍边官兵为了山河无恙、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的奉献精神,以及伊春人那份质朴、友善、好客之情,将永远温暖和感染着我们。这红色的精神、这绿色的深情,将伴随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也许

我们已把心留在了伊春

因为“人”和“心”

总有一个在伊春!


更多精彩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本文版权归黑龙江日报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黑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魏岳
图片:黑龙江日报资料片
部分图片来源伊春市委宣传部、伊春森工集团、伊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央视网、中国国防报
编辑:薄勋

审核:杨晔

统筹:李志达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