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史话 || 民国时期哈埠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国际协报》

文摘   历史   2024-10-12 16:46   黑龙江  
征集公告


黑龙江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档案资料




龙江史话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落到实处,黑龙江省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开展黑龙江革命与进步报刊开发与研究,取得一系列编研成果,真实见证了清末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黑龙江报刊事业的发展历程,生动反映了当时黑龙江社会发展现状及地域特质,充分展现了黑龙江人民敢为人先、奋力开拓、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和黑龙江报业先辈们感天动地的革命情怀。“龙江档案”从即日起推出《黑龙江革命与进步报刊》专题,为您讲述那些百年老报刊的故事。



民国时期哈埠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国际协报》


《国际协报》1918年在长春创刊,1919年迁至哈尔滨出版,历时20载,到1937年停刊时已出版5821期,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行量最高可达上万份,是当时哈埠影响力最大的民办报纸。《国际协报》的主要发展阶段正值黑龙江地区社会局面逐渐平稳,且实业救国、五四运动等爱国思潮高涨时期,该报秉持“志在扶持正义,促进和平。务期抒发谨厚平易之言论,贯彻中央远交近亲之政策,并始终以缉睦邦交为前提”的办报宗旨,所展现的国际视野与进步立场也使《国际协报》在东北新闻史占据着重要地位。著名报人徐铸成曾盛赞:“我在天津时,每天翻阅全国报纸,对《国际协报》颇有好感,认为它是东北地区最有生气的报纸”。

《国际协报》社长张复生,原名张涛,山东省掖县吕村人,中学毕业后赴北京修习新闻学两年,曾是早期同盟会成员,他熟读经史,精通实务,对国内外局势见解独到。1912年,张复生赴东北,曾在奉天(今沈阳)受聘《亚洲报》主笔,接着又先后担任《盛京时报》和《泰东日报》的“论文撰述”、《大东日报》的总编辑职务,尤擅撰写社论,后“同人凛凛于国际地位之动扰,颇思造成一健全有力舆论,籍资拱卫国家”,张复生遂于1918年7月1日在长春自办《国际协报》。该报由张复生、吴逖远、吴作明集资募股创办,不接收外资或外国人,除发表社论外,还将世界大事、国际要闻、国际新闻设为编辑内容,报纸每日出版一大册,计8页,共16版。后因缺乏办报资金,搜罗新闻困难,且“哈埠商务日见发达,允宜有健全之言论机关以为先导,而促进行”,1919年11月10日,《国际协报》迁移至哈尔滨,报社初时设在道外北七道街路西,后又搬至道里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五道街街口。报社迁址后,由订本日报改版为单张日报,每期对开2大张,共8版,以成立分馆(社)代售和读者订阅为主,销量日增,在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国际协报》发起宣言

一、致力开拓国人眼界,内容讯息丰富

《国际协报》办报水平成熟,刊载质量与数量均较早期黑龙江民办报纸有显著进步。

一是国际国内各类新闻全面覆盖。《国际协报》创刊初期主要刊载国际上重大新闻事件、国际交流活动,以及日俄军事动向、政策信息等。报社迁至哈尔滨后,版面有所改动,主要分为“国际要闻”“中央要闻”“各省要闻”“东三省要闻”“本埠新闻”“本埠锁闻”“远东新闻”“国际小新闻”等报道,另设“社说”“时评”等评论,也刊载“国令”“特电”“实业消息”及各类广告,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工业、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是广泛拓展新闻接收网。《国际协报》创刊初期,由于报社工作人员紧缺,新闻来源较为单一,国内新闻报道主要来自于统一接收的电报和外报新闻剪切,国外新闻主要来自于外国通讯社和外报专载,本埠新闻来自于街头巷议。东北易帜后,《国际协报》扩大了编辑、记者规模,全部人员近百人,开始采用各种先进传播手段如电话、无线电、电报等,第一时间接收消息。

三是评论繁多且见识宏远。《国际协报》评论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且观点独到,极富爱国热情,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诸如山东问题、五卅惨案、军阀混战、中东路事件等均做评述,且文笔练达,逻辑严谨清晰,立场鲜明,富有感染力。如张复生曾发表社评《东北丧亡与社会革命主义之发轫》呼吁东北地区民众联合抗日,“被压迫怵于内政绝望,或军国主义极端之蹂躏,亦唯有走入赤化一途。更揭世界无产社会革命之旗,联合而成一对抗阵线。”并预言远东大局,“社会革命主义与资本国家主义之壁垒,不久将形成一对抗之局”。

四是副刊内容丰富且不断更新。《国际协报》从创刊伊始就设立副刊,初期副刊仅起到补白作用,后期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副刊有《国际博览会》《国际公园》《绿野》《灿星》《蓓蕾》《蔷薇》《五分钟》《塞上》等,颇受读者喜爱。到后来,《国际协报》副刊类别开始走向多样化,新增各类专题性副刊,包括医学类、娱乐类、争论类、文学类等共计近30个副刊,面向不同社会群体。

二、关注国际局势发展,反日立场鲜明

《国际协报》内容严肃客观,紧跟国内外局势发展,“国际事件关系綦重,本报取极端慎重主义。关于外交发生之消息,或在磋商中未经京津沪各大报揭载者,本报将绝对遵守秘密主义”。1919年11月,《国际协报》刚迁址到哈埠,就对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为破坏抵制日货运动而酿成的“福州惨案”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呼吁民众伸张正义。1920年,哈尔滨警察总局局长张曾蕖考虑到中、俄商民杂居相处,“平时往来交际,日臻繁剧,设无健全言论机关预为宣传指导,俄人拘于习惯,不免有隔阂政情,互生误会。”为联络中俄感情,欲组织俄文日报,即于《国际协报》合办附刊,以该报第二张改为俄文报,《国际协报》也在1921年发文积极支持哈尔滨收回中东铁路路权及附属地相关权益。1922年,哈尔滨各界群众组织救国唤醒团,要求“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社长张复生还被推为滨江救国唤醒团团长参与排日活动。1925年,《国际协报》在“五卅惨案”发生后,用时整整一个月对事件进行集中报道,每日配发专电、消息和评论,在哈尔滨报界颇受关注。

在日本的侵略行径上,社长张复生认识清醒并敢于揭露,常以社论予以大胆抨击。1929年,张复生的专著《国难中之满蒙问题》就对日本在满蒙政策上的企图进行透彻分析,以期加强国人警惕心。1931年1月,《国际协报》在新年特刊中刊载张复生撰写的社论《“新满蒙政策”与东北外交》,再次揭露“新满蒙政策”背后日本的狼子野心。从1931年6月起,《国际协报》接连刊发系列社评《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等10余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满蒙所谓的特殊权利予以详细解读,对“新满蒙政策”给予有力驳斥。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为痛斥日本侵华罪行,张复生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目,逐日撰写社评,连续刊载50篇,约合6万余字,其言辞犀利,情绪愤慨,从事实出发,深刻揭露日本当局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1931年10月,《国际协报》刊发《国际画刊》,登载记者深入沈阳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如“日军在沈阳街市令中国市民面墙而跪,然后用枪刺刺之”“日军活埋看《不准逗留》布告之中国人民”等,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发行量高达万份。此外,《国际协报》还多次刊载日军动态及全国各地针对九一八事变的各种活动,并在副刊登载大量爱国抗日诗歌、散文、小说等,呼吁民众团结反抗。但随着日军侵略行为的扩张,时局动荡不安,《国际协报》于1931年12月暂时休刊。

三、注重发展文艺副刊,精神支援抗日斗争

《国际协报》副刊是黑龙江地区最早刊载新文艺作品的报纸之一,在东北沦陷后为抗日爱国人士提供了表达情感的平台。1923年,《国际协报》的副刊《文艺版》就设置了白话新诗专栏,还转载泰戈尔等著名作家的作品。1925年,副刊《国际博览会》除了传统散文、中外奇闻外,设置特色栏目“空中德律风”,运用简短文字隐喻现实,给读者以启迪。1927年,著名报人赵惜梦应邀担任副刊主编,开始在副刊《国际公园》刊载新文艺作品以及各类文学批评、哲学、文化、教育等社会科学论述,为哈尔滨区域内进步思想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赵惜梦后又新建副刊《绿野》《灿星》《蓓蕾》等,由副刊同名文艺社编辑供稿,风格各异,每周依次轮流见报,培养了大批文艺青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陈凝秋(塞克)、金剑啸(巴来)等均在副刊中发表过文章。由《蓓蕾》集卷成册出版的刊物不光在哈尔滨各大书店零售,还发行到上海、天津等其他城市,读者广泛。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公园》迅速调整内容,所刊载散文、随笔、杂文等均紧紧围绕抗日救国主题,并在头版通栏两侧印上大字标题“炮弹什么滋味?月饼什么滋味?”“你怎样雪耻?你怎样救国?”,其间所蕴含对敌人的控诉、对国难的焦虑令读者心潮难平,也唤醒了广大读者的爱国热忱,吸引大量投稿,《国际公园》俨然成为抗日救国的宣传阵地。

1931年9月26日及1931年10月6日《国际公园》版头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首先查封报馆并搜捕抗日记者,并明令《国际协报》不准复刊。后经张复生多方奔走,并承诺不再执笔复生社评,《国际协报》才得以在3月7日复刊,成为哈尔滨最后被允许复刊的国人报刊。复刊后的《国际协报》被迫改变宣传方向,从抗日救国转型为日伪新闻统制下的“傀儡报刊”。但在政治环境复杂、报社社长被长期监视的情况下,该报仍通过副刊采用灵活手段登载抗战消息,其影响力也远超正刊。1932年9月,方未艾担任《国际公园》编辑,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在《国际协报》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点,方便党内同志到报社来联系工作。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干事姜椿芳将从俄文报纸上收集到一些日军侵略活动和义勇军抗日斗争等没有刊载的新闻,译成中文投到《国际协报》发表,并和罗烽、金剑啸等在《国际协报》创办副刊《文艺》,舒群、白朗、达秋、萧军、萧红、金人、温佩筠等均以此为阵地进行创作,运用文学作品揭露日伪统治时期的黑暗,以文章笔墨为喉舌,号召各界民众同仇敌忾,而副刊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摇篮”。

但是,《国际协报》在日伪统治的高压监视下,新闻编辑受限,屡遭退稿,副刊的左翼作家们被迫躲避到关内,《国际协报》的光华再次被掩盖,发行量日减。1937年,日本进入全面侵华阶段。为封锁消息和控制言论,日伪当局全面控制地区报纸,采取收买、兼并、关闭等手段对国人报纸进行整顿。1937年10月,《国际协报》被迫合并于日伪当局直接控制的《滨江日报》,1942年,张复生无奈离开哈尔滨回到山东老家。

《国际协报》自1918年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创,至日军全面侵华而终,历经不同时期,经过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坚守“扶持正义,促进和平”的办报宗旨,成为哈埠20世纪20——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民办报纸,造就了一批左翼作家,形成东北作家群,在东北14年抗战中充分发挥了舆论动员作用。


撰稿:朱芮莹

设计:赵宇涵


龙江档案
对黑龙江省档案馆工作进行宣传推广和移动端展示,按时准确发布档案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方便群众咨询查档,进一步让广大群众了解档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