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面世、普及以前,竹木材质的简牍是最有“重量级”的文字载体。从先秦到魏晋的一两千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和传承。
作为正史巨著的“番外”,简牍记录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等包罗万象的信息,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起伏悲欢、中外文明的友好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
甘肃是简牍大省,自20世纪以来出土了6万多枚简牍,以汉简居多,占全国已出土汉简总数的一半以上。自张骞“凿空”西域起,河西走廊便成为中原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掩埋于此的简牍,如同散落戈壁的历史之“镜”,让文明交融的故事清晰可见。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和敦煌市交界处戈壁滩上的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先后出土了7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3万多枚汉简,是汉代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全介绍,从简文资料看,驿站主要接待国内公务出差人员和外国使者宾客两类人,吃住行都有严格标准,体现了汉帝国礼待外宾的大国风貌。
“楼兰王以下二百六十人当东传车马,皆当柱敦”,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一枚简牍记录了敦煌郡发文悬泉置,为东去长安的楼兰王一行260余人准备接待车马的情形。另一枚简牍记载道,悬泉置接待西域9个国家的使者,他们一行34人,分两天到达。“各国同时出现在悬泉置,足以说明当时西域诸国之间的和谐关系。”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
简牍里,小人物是历史的书写者之一。在悬泉置发现的汉简中,有70多枚与一名叫弘的汉代基层小吏有关。据研究,他是悬泉置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负责人,有十五六年之久。他的笔下,定格了中外使团和商旅来往不绝的故事。有一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1074人组成的队伍途经悬泉置,这是弘的职业生涯中接待人数最多的一次。客人一到,悬泉置的驿卒纷纷杀鸡、做饭、分配住宿房间,还有的赶着骆驼去吃草料,光是处理牛粪、骆驼粪就有好几个人。送走他们后,弘盘点物资,发现用坏的餐具有300多个,他把这些损耗记在了简牍上,交给上级申请购置新物资。
还有一次,弘接待了长罗侯常惠的使团,他们一行300多人奉命前往乌孙,接受乌孙迎娶汉朝公主的聘礼。驿站为他们准备了牛、羊、鸡、鱼、米、粟、酒、酱、豉、羹等十多种肴馔。弘把各项开销整理记录为“悬泉置元康五年正月过长罗侯费用簿”,洋洋洒洒写了18枚简牍。
在众多简牍之中,甘肃简牍博物馆保存的一批“里程简”,翔实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敦煌与居延地区的通行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借此,研究人员可以复原出汉代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肖从礼表示,简牍还记录了部分中亚、西亚游牧民族的历史,为这些国家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能够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岁月流逝,那些驼铃声声、友好共处的瞬间,借简牍留存至今,成为永恒。这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引领人们奔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