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中晚期活了很久的患者通常是什么样的?
文摘
健康
2024-10-18 06:30
北京
除了家庭关系稳定、经济情况良好,这类人大多还有一个共同点,我想了很久,说是“从容”并不准确,我想应该是“真实”吧。前两天,一个肝癌晚期存活了17年的老病人老周,在办公室和我聊天。
老周从外省来,每次都是一个人来住院,但十几年来随访复查基本很准时,该怎么治疗都接受,不去纠结山高路远,不会反复讨价还价。老周是十几年前肝癌开了刀,十年前开始复发,在外地做了很多次介入,仍然反复复发。那时候除了唯一一种半生不熟的某靶向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新型靶向药,也没有PD-1/PD-L1。老张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沉稳乐观,变得越来越绝望。最后老周开始自暴自弃,“算了,不治了,出去最后玩一趟散散心”。就在决定放弃治疗的前夕,老张看到了我科关于“小苏打治疗肝癌”的宣传,心中又燃起了希望。据老周说,他连夜买票赶来,在医院门口租房、排队,终于排上了介入手术。随着接下来的治疗,老周病情逐渐稳定。至此,肝癌虽仍偶有复发(大约1年2-3次),但随着定期复查、按需治疗,疾病基本在掌控之中,至今在我院已随访治疗接近10年。老周说,“唐医生,你可得好好劝劝这些病人,我隔壁床的年轻人每天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让他一起活动活动,他说自己生病了要躺着修养。你看看,这么消极哪行,我每天都要走一万步,活一天总要动一天,这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里不去讨论肝癌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去运动,毕竟每个人的疾病和体力耐受情况各不相同。)目睹了一批又一批病友的故去,已经经历过乐观、绝望的老周,没有再想着沮丧、放弃,只有“拥抱真实”:接受病情,接受自己,认真治疗,认真生活。老周只是一个退休的普通工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背景,每当看到他,我就想起我们的父辈,或是想起你我,在面对疾病/绝境的时候,最该保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老陆是另一个肝转移癌的患者,大多时候也是一个人来就诊。在外院辗转治疗几年,最终出现了化疗耐药、肝内多发转移,经病友介绍来到了我院。前几次的介入治疗很顺利,经过动脉灌注化疗提高局部脏器血药浓度,已经耐药的方案重新起效,病情长期稳定,每隔几个月回来复查一次,平时还坚持游泳、锻炼。甚至有疗效差的病人家属向他“取经”,询问诀窍,老陆也很耐心地帮助他们。老陆的话不多,很少主动与我交流病情,怎么治疗很少过问,主打一个“无所谓、不在乎”。他的朋友圈充满着爬山、游泳等各种打卡。我很佩服他,能在这种条件下依然拥抱生活。原本我觉得他的人设应该是“勇敢”、“豁然”、“看破一切”。后来开始出现肝内病灶的反复复发,老陆依然很平静,该怎么治疗都接受,甚至仍然坚持一个人来住院。直到出现了肺转移,出现了气急的症状。一次查房,从不主动交流的老陆突然说,“以前觉得能不能治好都无所谓,得了癌症,活了这么多年也够了。现在条件也好了,突然舍不得死了,唐医生,你们帮我想想办法,什么苦我都能吃。”老陆说这话时很平静,说的话也稀松平常,日后回忆的时候却让我很震撼。有一次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让你佩服的患者”,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他。我见过太多的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沉默寡言”的患者,基于各种原因,会变得更加沉默,直至逃避、拒绝聊自己的病情,“羞于启齿”,拒绝向自己的家人表露求生的意愿。可能有一些朋友觉得,到这种时候还怕死,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我得了癌症干脆就放弃,剩下的时间出去旅游”。但是拥抱真实的自己、努力求生,比起单纯地拥抱生活,更需要勇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各大会议、各大公众号上,所有的专家教授都在忙于分享自己的优秀病列,然后宣传自己的诊疗模式。这肯定没错,当然得这么做,不然谁乐意去一个失败的医疗团队学习/治疗。其中也包括我,在各大平台分享了很多优质病例,本意是希望更多求医无门的病人能得到更好的治疗,而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大家,任何绝境都有希望存在,在真正无治之前,不要因为其他因素轻言放弃。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得了癌症大抵就是放弃、等死。当了医生才了解,癌症不是一定意味着放弃,虽然有的疗效好,有的疗效差,但是至少努力一场,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有的人命好,疗效好;有的人命不好,疗效差”。命好的人越来越多,命差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医学/科学进步的最终目的。我们竭尽所能,是为了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认识生命,与自己和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介入科 主治医师;
擅长肝癌的介入治疗(栓塞、HAIC)、靶向免疫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
门诊时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解放路院区,周三上午,门诊9号楼1407诊间,肿瘤微创介入诊疗专科
封面来源:创客贴图库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