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舆穿彻郭东西,载上轻舠息马蹄。
雨后浓园花四壁,水边香绽稻千畦。
阑干百尺横波立,楼阁三重压树低。
合乞文星留墨妙,长言休让昔人题。
这是林则徐游大观楼后所作诗。这首诗写于离滇前两个月、逝世前一年,即1849年阴历七月,是他云南之行的力作,意义非同寻常。真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手迹重现彩云之南
2005年7月,由于李文辉先生20年来的苦苦追寻,几经周折,才使得林则徐于162年前,在昆明写于黑龙潭和大观楼游记诗手迹重现彩云之南。
作家张昆华曾在散文《云南的林则徐记忆》中写道,“雨后浓园花四璧,水边香绽稻千畦。阑干百尺横波立,楼阁三重压树低。”也并不比孙髯翁长联的描写逊色。整首诗意境优雅,情调怡悦,表明林则徐虽然年老体衰病势加重,但仍保持着对生命和自然的乐观心态。论其书法风格,笔墨刚劲而潇洒,丰润而飘逸,犹如行云流水,可观可听,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情感都跃于纸上,为后人研究体察林则徐的晚年生活,提供了真实的艺术写照和主贵的历史资料。
云南省著名文化界人士晓雪、张昆华、杨修品等,都已写文章给予高度评价。云南的文化名人评价称:首先,诗写得好,描写大观楼风景热情洋溢,层层递进,精彩动人。林则徐还号召大家都来写诗,留下佳篇妙句,不要让孙髯翁专美于前,十分风趣。其次,书法高妙,飘逸不凡,秀丽有骨,堪称上乘之作,代表了林则徐晚年书法的最高成就。诗书双绝,加上林则徐崇高的历史地位,其价值绝不在孙髯翁长联之下。
2
游大观楼诗石沉大海查无音讯
手迹出现后,黑龙潭公园十分重视,在昆明市园林绿化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8月,在该公园龙潭畔树立了林则徐诗碑,将两首诗中游黑龙潭的一首刊刻石上,同时辟林则徐诗文苑,塑立铜像,建立反映其英雄史迹的巨型大理石浮雕,成了黑龙潭公园一处著名的人文景点。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游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大大提高了黑龙潭公园的历史文化品位。
遗憾的是,大观楼公园对此却毫无反应。不仅没有树立林则徐诗碑的打算和行动,甚至也没有考虑在大观楼陈列室中展示手迹。这样,林则徐的两首诗,一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利用,另一首则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要想观赏林则徐游大观楼的手迹,就只有通过“考古”途径了。
于是,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常委吴建国在2011年省“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在大观楼树立林则徐诗碑》的提案。吴建国委员说:“现在,有幸发现了林则徐游大观楼的手迹,这是云南的福气。如果对这样的稀世珍宝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不当一回事,那就太可惜了。”
3
树诗碑提升昆明历史文化内涵
古人说:“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许多名胜古迹,因有名人题咏而增光添彩,扩大了影响。众所周知,正因为岳阳楼有了范仲淹的“记”,滕王阁有了王勃的“序”,黄鹤楼有了崔颢的“诗”才名扬四海。同样,大观楼之所以如此有名,也与孙髯翁长联的给力不无关系。如果再树立林则徐诗碑,岂不是锦上添花、身价倍增吗?
林则徐是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浮雕,第一幅表现的就是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林则徐又是大诗人和大书法家,享有盛名。人们以获得他的片纸只字为荣,珍同拱璧。一个地方留有林则徐手迹,是莫大的荣幸,而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林则徐曾充军新疆,写有诗歌。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建立了林则徐诗碑,但却不是手迹。
吴建国委员说,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昆明也需要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云南省和昆明市文化、园林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事,说服和帮助大观楼公园树立林则徐诗碑。这是打造文化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民族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一件花费不多,效益甚大、影响深远的好事,盼其实现。但是,昆明市园林绿化局的答复却让吴建国委员大失所望,提案没有被昆明市政府采纳,也没给出具体的解释,只承诺会举办一个相关展览。
张昆华在散文《云南的林则徐记忆》写道:请想想,当人们站在诗碑前朗读林则徐诗句的时候,人们会从中知道林则徐到过云南,会感到林则徐还没有离开云南,依然与云南同在,这将是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斗争之后的另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我们拓展云南的林则徐记忆或记忆林则徐的云南的一种凝固而生动的形式。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5月06日第05版)
作者:施艳琼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