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成功的商业人士,母亲则是热爱音乐的家庭主妇。年幼的伯恩斯坦最初只能通过家庭收音机和宗教敬拜接触音乐,但他对音乐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浓厚。
尽管伯恩斯坦的母亲鼓励他的音乐才华,但他的商人父亲却极不情愿让伯恩斯坦从事音乐事业,因为他不想看到儿子最终“在某个鸡尾酒吧的棕榈树下弹钢琴”。显然,他几乎不知道他的这个儿子到底多有才华。
十岁那年,伯恩斯坦的姑姑克拉拉因为离婚将一台立式钢琴送到他们家保管。从此,伯恩斯坦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他恳求父母让他学钢琴,他的音乐才华很快显露出来,甚至超过了邻家的钢琴老师。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伯恩斯坦的音乐兴趣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开始接受更为正式的音乐教育。12岁时,伯恩斯坦就已经开始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上课了。
1932年5月,伯恩斯坦第一次听了波士顿流行乐团的音乐会,这次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Boléro)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伯恩斯坦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那个时候,流行音乐就是天堂……我认为……这是人类的最高成就。”
1935 年,伯恩斯坦考入哈佛大学,师从爱德华·伯林盖姆·希尔和沃尔特·皮斯顿等人学习作曲。同年,伯恩斯坦创作了他现存的第一部作品《诗篇148》。这是一首为声乐和钢琴创作的歌曲,以英文版《诗篇》为背景,伯恩斯坦将《诗篇148》的经文改编成韵律诗,并以传统风格创作了这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犹太会堂的敬拜音乐对伯恩斯坦的影响。他后来回忆说自己永远无法忘记年幼时跟随父母在犹太会堂敬拜时听到的音乐:“我会一直感念它所传递的力量、信念和气氛。”
在哈佛求学期间,伯恩斯坦结识了几位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他受到希腊著名指挥家迪米特里斯·米特罗普洛斯的鼓励,在学习作曲的同时兼修指挥。著名作曲家阿隆·科普兰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给予了他指导,还在生活中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伯恩斯坦从未正式成为科普兰的学生,但他经常称科普兰是自己“唯一真正的作曲老师”,两人都为美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作曲家马克·布利茨斯坦以其激进的音乐风格对伯恩斯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他创作上的重要学习对象。伯恩斯坦于1939年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音乐技能,伯恩斯坦在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接受了一年的强化训练。他在著名指挥家弗里茨·赖纳门下学习指挥,赖纳注重对每个作品的每个细节的把握。尽管伯恩斯坦从这种严谨的训练中受益匪浅,但他对音乐的理解远不止单纯的技术层面。
1940年,当伯恩斯坦22岁时,他受邀前往坦格尔伍德的伯克希尔音乐中心,与其他约300名优秀的学生和音乐家一起度过一个探索音乐和表演的夏令营。他是当时唯一五名被著名指挥家谢尔盖·库塞维茨基选入指挥大师班的学生之一。库塞维茨基不仅仅是伯恩斯坦的恩师,更成为了他的精神父亲,坚定了伯恩斯坦对音乐力量和重要性的信念。
尽管伯恩斯坦对指挥充满了激情,坦格尔伍德的夏季音乐会结束后,他依旧陷入了失业的境地。他只能通过为他人转录音乐作品来维持生计。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抛弃他。由于战争期间的征兵政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不得不离开美国,这为伯恩斯坦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正在寻找一位助理指挥,伯恩斯坦幸运地被乐团的指挥阿图尔·罗金斯基选中,成为了爱乐乐团的助理指挥,他是乐团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籍和最年轻的助理指挥。
1943年11月14日,著名的客座指挥布鲁诺·瓦尔特突然病倒,无法继续指挥当天的音乐会。罗金斯基出于信任和慷慨,命令年轻的伯恩斯坦在毫无准备和排练的情况下顶替瓦尔特,指挥当天下午的音乐会。伯恩斯坦没有辜负这次机会,他不仅令乐团和观众惊叹,更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第二天,《纽约时报》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称其为“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故事,温暖、友好的胜利感充满了卡内基音乐厅,并通过无线电波远播。”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转载,伯恩斯坦一夜之间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指挥家,并在赛季结束前又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11场演出。
接下来的几年中,伯恩斯坦作为客座指挥家活跃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等地。作为指挥家,伯恩斯坦的风格极具个人特色,他指挥时充满激情,肢体语言丰富,乐团和观众都被他的情感所感染。伯恩斯坦在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时,将自己的个性与音乐完美结合。1944年,他创作了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剧《都市掠影》。1947年,伯恩斯坦首次在特拉维夫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次年,在阿以战争期间,伯恩斯坦和他的乐团乘坐装甲车穿越沙漠,为在当地的军队和定居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这次演出成为了伯恩斯坦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是伯恩斯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音乐剧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部音乐剧首演于1957年,由伯恩斯坦作曲。它不仅在当时打破了音乐剧的传统模式,也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融合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美国戏剧历史上的里程碑。
《西区故事》的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初的创作设想是把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东区,描绘一对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犹太教和天主教)的恋人之间的禁忌爱情,但这个构思后来被修改为一个更具社会现实意义的冲突:移民帮派之间的对立。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拉丁裔移民的增多引发了社会文化冲突,伯恩斯坦和他的创作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问题,将《西区故事》的背景设定为曼哈顿上西区,讲述了两个敌对的青年帮派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爱情悲剧。
伯恩斯坦在《西区故事》中的音乐创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他成功地将古典音乐、爵士乐、拉丁音乐和百老汇风格融为一体。剧中的音乐既富有旋律性,又充满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感与活力。这种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不仅适应了故事的多样情感需求,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活力。伯恩斯坦对节奏、和声的运用也极具创新性,他在《西区故事》中频繁使用了复调和不规则的节奏变化,这在当时的百老汇音乐剧中极为罕见。此外,他大胆地使用了多种风格的音乐元素,例如拉丁音乐的桑巴和曼波,以及爵士音乐的即兴感,使得整部作品在音乐表现力上突破了传统音乐剧的界限。
伯恩斯坦在家庭中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51年,他与演员菲丽西娅·蒙特阿莱格雷结婚,这段婚姻充满了爱与复杂。菲丽西娅深知伯恩斯坦的同性恋倾向,但她仍坚定选择与他共同生活,并支持他的音乐事业。他们有三个孩子,伯恩斯坦是一个深爱孩子们的父亲。他的女儿杰米·伯恩斯坦曾回忆说,父亲常常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进行各种有趣的智力游戏。尽管他工作繁忙,经常巡演,家始终是他心灵的港湾。
伯恩斯坦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家庭:“当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你会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创作动力。”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也曾提到父亲对他们的深情厚谊,尽管他常年忙于音乐事业,但在家时总是全心投入家庭生活。伯恩斯坦与他的妻子菲丽西娅保持着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即使他们的婚姻在后期经历了许多挑战。菲丽西娅支持丈夫的音乐事业,并在许多公开场合陪伴在他身边。她去世后,伯恩斯坦深感悲痛,甚至表示菲丽西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侣之一。
尽管伯恩斯坦的职业生涯光芒四射,但他的私人生活却充满了矛盾。他在外界眼中是令人敬仰的公众人物,但内心却常感到孤独。他对创作的渴望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议题。正如他所说:“音乐和家庭,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伯恩斯坦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他的三部交响曲便是这种精神追问的代表作。《耶利米交响曲》与《卡迪什交响曲》都反映了他对宗教、信仰、战争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卡迪什交响曲》中,伯恩斯坦通过音乐对上帝提出质问,这种大胆的表达反映了他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关注与困惑。伯恩斯坦曾公开谈到自己对信仰的质疑,以及他在创作中寻求与自己和解的努力。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灵魂的探寻工具,通过创作,他得以表达那些无形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复杂情感。
1990年10月9日,伯恩斯坦宣布正式退休,结束了他长达50年的音乐生涯。不到一周后的10月14日,他因肺气肿和心脏衰竭并发症在纽约的家中去世,享年72岁。他的葬礼于10月16日在纽约市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政界人物和伯恩斯坦的众多朋友、学生和粉丝。他被安葬在纽约州克罗顿哈德森的格林伍德公墓,与他的妻子菲丽西亚·蒙特阿莱格雷长眠在一起。
| 诗篇148:1 |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从天上赞美耶和华,在高处赞美他!
Praise ye the LORD. Praise ye the LORD from the heavens; praise him in the heights.
© Copyright
慕溪之家作品 | 聆听古典音乐 | 尽情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