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急安全知识课堂㉔ | 高温天气 避暑降温

教育   2024-11-04 18:35   黑龙江  

近期,黑龙江省委政法委、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应急厅联合印发了《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手册》,对学生应掌握的应急安全知识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手册》讲述了安全常识、明确了安全要点、提出了注意事项、讲解了处置措施。为了让同学们既知危险也会避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守护同学们安全健康成长。学生工作部特推出“学生应急知识课堂”专栏,让我们共同学习应急安全知识,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应急。

今天推出第二十四集:高温天气,避暑降温!


高温天气不仅给大家学习、生活带来不便,还有可能引发中暑。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高温天气和避暑降温的一些常识。




一、什么是高温天气?








我国气象学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则称之为高温天气,是一种气象灾害。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也称为高温酷暑。我省高温天气中心集中在西南部和东南部。

高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干热型高温。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且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称为干热型高温。我省高温类型属于干热型。

2. 闷热型高温。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并不太高时,人们会感觉闷热,好像在蒸笼中,此类天气称为闷热型高温。

高温天气发生前,气象部门会发布高温预警,高温预警信号一般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黄色: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橙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红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二、高温天气有哪些危害?


由于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会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适并且产生不利影响,给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1.循环系统。高温会导致皮肤血管扩张,使血流量加快,也会使心脏活动增加,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这些变化都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另外高温还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使体液快速丢失,造成血液浓缩,还会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现象,进一步加重循环系统的负担。

2. 消化系统。高温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还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中枢神经。高温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而持续的高温可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体温升高,脑血流量也会增加,从而出现头痛、烦躁、失眠、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抽搐和昏迷。




三、遇到高温天气怎么办?


1. 减少户外暴晒。如需外出,尽量打伞、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要带足饮用水,以防中暑。出行尽量乘坐交通工具,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2. 合理安排活动。室外活动时间以早、晚为宜,尤其是中午和午后,严禁进行户外大运动量训练、体育锻炼、嬉闹玩耍。

3. 正确防寒降温。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或者将头部对着风扇吹,以防止局部受寒。浑身出汗时,不可用凉水洗澡,应该擦干汗水,稍微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4. 适当饮食调节。饮食宜清淡,多喝些凉茶、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及时补充失去的水分、盐分。

5. 注意睡眠休息。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养成夏季午休习惯。

6. 及时就医治疗。若处于高温环境中感到身体不适,应尽快前往医院做详细检查,进行对症治疗。









四、中暑后怎么办?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中,患者因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二)中暑易发人群及症状有哪些?

中暑发生人群多为婴幼儿、65 岁以上老人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饮酒或者服用影响机体散热、减少出汗等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药物等)的人群。老师和学生在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户外活动等),即使年轻健康也可能中暑。中暑通常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 一开始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核心体温持续上升达到38℃以上时除上述症状外还会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等情况。如不及时干预可逐渐发展为昏迷伴四肢抽搐,严重时可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暑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1. 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有时还伴有体温升高。

2. 轻度中暑。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3.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非劳力性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小孩)和慢病人群,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1~2 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


(三)中暑后如何应对?

一旦发现学生有中暑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1. 先兆中暑。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要立即休息。

2. 轻度中暑。要马上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转移到比较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领腰带,用干毛巾擦拭汗液,可以加快皮肤的散热。补充水分或是含盐分的高热量饮料。如果发热体温高的,应该马上给予冰敷,或者用凉水擦身,能够增加皮肤散热,可以快速减轻症状,如果通过以上的 处理都还没有好转,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3. 重度中暑。采用轻度中暑应对措施的同时,应立即送中暑者到医院就医。









图文 | 《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手册》

排版|丛姿越 杨慧敏

审核 | 费思佳

责任编辑 | 彭湘棋 徐远航
审校 | 李函章



黑大学工
黑龙江大学学工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