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公众号
我是闲人庄生,爱好文史。在游览山东莱州大基山的时候,注意到了一块古碑:
摄影:闲人庄生
它立在山谷中部太清宫的院内,高约一米,看上去很不起眼。
历经岁月,碑文漫漶斑驳,已经近乎自然石面的形态。只有最左侧(红框内)尚存可供辨析的几个字:
摄影:闲人庄生
在寺观庵堂周围遗存下来的碑刻,素以重修碑为多。这类建筑在千百年的朝代更替中,经受兵火和自然灾害,往往会有修缮记录。
果然,它的碑阴也有“重修碑记”字样,笔划较拙劣,下方的字迹同样苔侵藓没,剥泐严重。
摄影:闲人庄生
只能隐约看到徐,孙,王,叶等残字。应该是记录捐助者姓名和金额,重修碑石莫不如此。
虽然残存的字数这么少,作为一个好古之人,我还是想探究其底细。为方便看得清晰,我把最左侧的这一竖行分为四截,截成四张照片如下:
摄影:闲人庄生
第一截为上图(红字是辨认确定出的字,字右侧是对应的原刻痕迹。后不赘述)。能清晰看出“二十七年”四个字。
通常来说,碑文的最左侧边行是年款和立碑者的衔名。“二十七年”上方必然有两个字的年号,比如唐“贞观”,宋“政和”,明“嘉靖”等等。但这块碑的“二十七年”上方的两字已经完全不可读。(无法辨认的字暂用红色的“口”符号代替,后不赘述。)
第二截如下图。可以辨认出“午三月十六日”六个字:
摄影:闲人庄生
第二截的顶部两字也看不甚清,但是既然知道刻的是年款,行文至此必然是“岁次”两字,对比一下模糊的笔划,是符合的。
这样合起来的年款是:“口口二十七年岁次口午三月十六日”。
第三截如下图,“子”“道人”三个字较清晰,另外两字已完全摩灭。
摄影:闲人庄生
这块碑在太清宫(道教建筑)前的西偏位置,题名者的道士身份很正常,至于是哪一朝的道士,我们后面分析。
第四截如下图,“孙宗口谨记”。孙字照片里不很清晰,后退了看,字形就呼之欲出。
摄影:闲人庄生
“谨”字也是模糊的,但是如前面所述,碑刻行文有一定的规矩,衔名后面常衔接“谨记”两字。对比笔划,也就可以确认。只是这位孙道长名字的第三个字,揣摩良久实在认不出。
不过,重要的“宗”字清晰无误。在道教谱系里,道士名字的第二个字表示他的行辈。大基山在历史上是道教全真派的道场,我查阅了一下,全真派的字辈如下: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惟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孔子后人至今才七十多代,而全真教创建不过八百余年,这八十字的字辈表很够用了。这位“孙宗口”道长的“宗”字在上表中为第二十三代。
我注意到“宗”字后面隔一代就是“信”字辈,于是想起了另一个曾在时光里偶然留痕的大基山道士。他出现在清代诗人张问陶的一首诗中:
来源:公开资料
张问陶是乾嘉诗坛的泰斗,曾任莱州知府,因事触忤上官,嘉庆壬申(1812年)春天辞官归里,其僚属在大基山为他设宴饯行,这是席间他写的一首诗。本地士绅将诗上石镌刻,今存拓本如上。
如红色框内所示,张问陶在诗序里说,“道士谷醉后留铁如意而去,题诗志壁”。如黄色框内所示,诗首句为:“道士谷中谋一醉,道人笑我辞官易。” 风雅的张问陶留下了一柄铁如意,在场的有一位笑他轻易辞官的道人。
在拓本后记里说,“如意一枝,道人战信贵收执。” 这个名叫战信贵的太清宫道士是“信”字辈。
按照全真派字辈上推两代,就是镌碑的“孙宗口”道长。嘉庆上推是乾隆朝,乾隆在位长达六十年,结合碑文可辨认的“二十七年”这四字,结论就是本碑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了。
注意!乾隆二十七年正是壬午年。所以,“午”字上面的“口”也就填上了:“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三月十六日”。这就是本碑的年款。
那么,第三截文字“口子口道人”,剥脱的两个字又是什么呢?
我查阅了乾隆二十三年修撰的《掖县志》(掖县为莱州旧称),比立碑日期仅早四年。书中绘有“大基山图”,本碑所处的山谷中部,就在红色方框标出的位置:
摄影:闲人庄生
红色框内有小字标识建筑名称是“老子殿”。
“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三月十六日,老子殿道人孙宗口谨记”。没错吧?
遗憾的是读不出孙道长的全名,留待高明之士点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