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燕川中学是一所现代化公办全寄宿制高中,也是燕罗街道第一所公办高中。其计划开办60个班级,可提供高中学位3000个。本着助推深圳市及宝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目标和建设原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联同使用方,通过公开招标与多轮评审,最终确定了学校的建筑规划方案。结合校园未来的使用功能、场地现有的自然条件以及师生们学习、生活的人性化需求,设计以共享、低碳、自然、人本、传承为底色,打造出一座与周边环境、生态条件相融相生的“百年质量,精品校园”。
通常,寄宿制学校学生每日的生活,就是往返于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两点一线之间。为打破常规寄宿制学校学生过于规整的生活节奏,设计依据地形,将校园内9栋核心建筑错落有序地排布,依据地势形成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空间,进而在各建筑之间形成更多的开放与共享空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之能更高频的交流、互动。这使得寄宿制学校不再是封闭的功能堡垒,而是成为一个包容、开放、交融、共享的多元空间。
在此基础上,校园的整体设计以“旅途”为理念,将教学楼与石梯巧妙融合,一条高低错落的风雨连廊,更是将整个校园中的“八园十三景”进行串联,由此形成了一套高效便捷、多维复合的立体交通系统,借由打造一条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校园通廊”,在实体空间中创造出属于师生的多义“旅途”,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高中教学属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阶段。高中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渠道,帮助更多孩子激发对于学习的热爱与探索未知的兴趣,顺利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心仪专业。因此,建筑规划上需要架设更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包括美术教室、运动训练场、音乐教室等,以培养素质更全面的人才,也可以为校内的特长生提供更专业的学习空间。
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师赋予深圳市燕川中学校园内的9栋建筑迥异的多元功能:1栋为教学综合楼,即教学区,用于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2栋为多功能报告厅,用于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大型展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3栋为航天科技体验馆;4栋是图书馆,主要为学生日常课后的学习和老师的集体备课提供空间;5栋是体育馆;6栋是食堂;7栋和8栋为学生宿舍,9栋则为教师公寓。
其中,体育馆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屋盖体系,通过37m大跨度无柱设计极限,增加使用空间及便利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而航天科技教育体验馆是深圳市燕川中学推进多学科、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载体,全馆覆盖智能互动体验系统,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创造性于一体的航天科技教育体验平台。
贯穿其中的风雨连廊,不单单是将各栋建筑串联起来,为师生们提供一条日常穿行的通廊,更是将教学生活中重要的节点空间(例如报告厅、小剧场、活动室、图书馆、体育馆及食堂等),以“街巷空间”的形式串联起来,通过前期的设置布局,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各功能空间的使用率,以及空间的开放度和社交性。这些非正式教学功能空间又正是课余激发学生创意的场所。架空层、骑楼、檐廊、屋顶球场等趣味空间穿插其中,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多高光时刻。在这里,师生可以亲身感受知识的魅力,获得成长的动力,也可以与校园文化互动,感受教育空间的温度。
室外连廊
针对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域具有差异化的动静属性,校园内还设置了几大组团——所有的教学用房设于南区,宿舍和公寓置于北区,中央沿中轴线分布公共与体育建筑,将彼此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即便举行小型的体育竞赛,也不会影响教室内上课的其他学生。与此同时,各组团内的建筑大都采用了“C型”平面布局,三面围合,内部形成或东向、或西向的院落,它们各自依次面向中轴打开,宛若正张开双臂拥抱校园。一连串单面半开敞的内庭弱化了围合的闭塞感,模糊了场所边界,形成宁静舒适而不失流动感的开放型空间。各院落空间中还置入了一些趣味元素。例如在教学区方形院落之间嵌入半圆形连廊,在宿舍区中心设置半圆形下沉户外剧场。方与圆、高与低、虚与实的空间处理手法,丰富了整个庭院的内部空间,拓展了空间维度,增强了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多样的可能性。
如何体现“工艺美学”?
一座优秀的校园建筑,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还能够为学生带来审美的享受与培育。为了更好地突出高中校园的“书卷气”,也为了营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体验感与场所属性,校园建筑构型整体采用陶砖幕墙,搭配清水混凝土板,棕红色陶砖温暖的色调和材质为校园增添一份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使用者营造出更亲近的校园氛围。而富有历史感的陶砖又与极具现代气息的金属窗框形成反差与碰撞,呈现出厚重与轻盈、粗糙与精致并存的别样美感,精细的砌筑、光影的变化,演绎出细腻的气质和生动的立面表情。
食堂廊道
叠涩、券廊、镂空、叠字……设计通过十余种不同的砌筑方式,将古朴厚重的陶砖与现代化幕墙技术相结合,演化出崭新的校园建筑语汇,营造出一座兼具历史与现代气息的文化场所——虽在砌筑方式上参照传统砖石结构,但整体设计仍需借用现代化的幕墙技术,通过与玻璃、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大机电综合系统的结合,来满足当今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这一独特的幕墙体系如何与主体结构相连接,如何使节点的衔接更加平顺,内部的骨架如何优化?为此,项目在施工图与建造阶段引入了BIM技术,并辅以全站仪指导点位测设的数据。对于一些较异形的建筑结构,也是通过BIM的受力计算,加上SSBIM、线性有限元分析等多样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还原并表达了设计者们的共同想象。错落有致的空间在阳光下徐徐展开,从教学区旁清脆的晨读、课间激烈的辩论、廊架里的谈笑、台阶上沉浸式的阅读、柱廊中激情的奔跑,到操场旁为健儿们呐喊加油、赏日落晚霞……丰富的空间给多样的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交融多元的空间场景也赋予了校园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图书馆连廊
一座大型校园建设如何在两年内顺利落地?
空间感、层次感和美感,是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与管理方深入探讨的事情。到了施工阶段,EPC承包单位介入,则更多需要考虑如何将图面精准落地的“现实感”,同时还要积极应对项目建造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发问题。深圳市燕川中学于2021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22年8月建成。前后两年不到的施工窗口,使得项目在时间进度的推进上几乎不容拖沓。这一方面变相提升了整体项目的实施难度,另一方面亦要求各环节一丝不苟地衔接,相关人员充分配合协调。
2021年06月 学校建设记录
项目所在的原始地块地形较为复杂,看似布局舒展,实则建造在山地上——场地内的两座“小山”,绝对海拔分别为49m和43m。设计阶段虽已将校内的所有建筑依据地形排布,形成错落有致的形态和景观,尽可能减少工程投入,但整个项目的土方工程量仍然非常可观——最低标高与最高标高相差33m,土方工程总量达64万㎡。土方平整作业耗时2个多月,现场几乎24小时不停工,高峰期日出土量超1.2万㎡。
2021年07月 学校建设记录
除了大规模的土方工程,项目的作业准备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原有场地内的三座高压电塔,现场有四条110KV架空高压电缆横穿而过,不仅会影响高压线下方的工程结构施工、桩基施工、起重吊装作业、垂直运输布置等一系列施工环节,按照相关规范学校建设用地上也并不允许有高压线横穿。因此,高压线的迁移也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主要施工内容之一。高压线的迁改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协调——要完成这一系列工作,需要与交通局、城管局、街道办等机构逐一沟通。除了行政机构,迁改的两个月时间里,相关道路的沿街商铺无法对外营业,工务署也需要逐一协调,寻求大家的理解与配合。
2022年1月20日,高压线迁改完成。以项目基地为中心,几乎整个燕罗街道燕川社区的高压线均予以拆除落地,总长度将近6km。高压线的落地为项目的施工腾挪出了空间,而距离确定的交付日期已不到八个月。在此之前,为了不拖延工程进度,面对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恶劣天气、电力迁改等重重困难,总包方极尽所能,采取各种方法维持项目施工进度。例如,很多边坡挡墙的桩基础,包括建筑主体结构的桩基础,在高压线下无法采用较为先进的旋挖机进行施工,出于安全考虑转,使用了人工挖孔桩,即用人力挖土、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桩。整个项目最高峰的时候,投入了200多人承担这一环节的工作。
2021年06月-2022年11月 学校建设记录
此外,项目工程中还经历了台风暴雨天气、疫情管控停工等问题,为了追回各种客观条件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现场采用“人海战术”——负责主体结构施工的人员约有八九百号;2021年4月起,深圳逐步有序复工复产后,工地现场一直维持着日均1400~1800人的大规模施工人数。人员的繁杂同样为有效的管理与人员协调带来了挑战。为了保证所有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总包方派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现场工作,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平稳开展。当然,人多并不等同于高效。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团队发现在增加了劳动力后,并没有按照预期的目标节点加速完成进度。在琢磨之后,现场转而采用“小班组”制度的管理模式,分班分组流水施工。在没有继续增加劳动力的前提下,各个环节的节奏被逐一“捋顺”,从而全面提升了施工的顺畅度与效率。2021年12月31日,项目主体结构封顶,2022年8月24日全面竣工。开学前的准时交付,让各项目参与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22年8月24日全面竣工
指向未来的个性化科技教育空间
学校的建设,首先需要满足办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需求,其次便是确保建筑的质量。深圳市燕川中学不仅硬件一流,在办学理念、设计和办学质量上也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紧张的工期是否会牺牲建造的质量?一个真正实用易用的校园必须严格保证建筑品质。“全部按照国家标准”——这是工务署在项目验收时所遵循的唯一标准,所有的工程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者深圳市相关施工规范逐一核查,全部通过才算合格。
报告厅室内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建造用材也均需通过相关环保检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校方作为建筑空间最终的使用者,也早早介入了工程现场——学校搭建了筹建组,于2021年7月进场,与工务署与总包方一起,对重点空间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优化。例如,学校的食堂就是按照深圳市学校食堂A级标准进行了设计优化,学校整体的智能化建设也进行了细化升级,以符合深圳市燕川中学自身“智慧校园”的特色。
图书馆室内
此外,室内精装修部分采用了样板先行的施工模式。对于较大规模体量的空间,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卫生间等,都先建样板间,经由工务署、设计方、施工方、校方各方确认,并针对实际建成效果优化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由此进一步保证校园空间的建设质量,实现对区域中心教育设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它承载着社会对下一代的寄托,也必指向未来。具备高质量的指导理念与校园环境,学校的各项办学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深圳市燕川中学从建校初始就确立了“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也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融合进学校的空间中。
校园入口广场
2021年,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签订了共创“全国一流航天科技高中”协议,未来将把航天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校内设有航天科技教育体验馆与航天科技教育的文化长廊,可以让学生们体验火箭模拟发射、飞船模拟驾驶、月球漫步等互动体验项目,与航天专家面对面学习与交流,为培养航天科技拔尖人才、未来科学领袖埋下伏笔。学校还投资2500万元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建设“新基建、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新体验、新治理”的新样态高中,为学生成长提供数智化转型的全新教育。2022年9月,深圳市燕川中学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一批高一新生已经踏入崭新的校园,未来的三年他们将在这里学习、成长。未来可期!
出品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栏目制作
建筑档案
深圳市燕川中学(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
项目名称:深圳市燕川中学(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
项目类型:学校建筑
项目地点: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
项目周期:2021年1月- 2022年8月
建筑面积:109996㎡
占地面积:87091.75㎡
使用单位:深圳市燕川中学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设计单位: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方案及建筑初步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除建筑专业以外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监理单位:深圳市九州建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燕川中学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是由深圳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全寄宿制公办高中,总用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项目建设紧密围绕深圳市及宝安区教育规划发展目标,将全面提高区域中心教育设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仅硬件一流,在办学理念设计和办学质量上也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项目2021年11月开工,在建设过程中,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与宝安区教育局、深圳市燕川中学紧密对接,了解使用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全力推进施工。可提供高中学位3000个。
建设大事记
2021年01月 开工建设
2021年12月 十三高主体结构封顶
2022年01月 完成场内电力迁改
2022年08月 项目全面竣工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以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本次我们将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