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式庆近日接受香港商报记者专访,畅谈从文化学人到掌舵家业的心路历程。记者 崔俊良摄
华光海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香港航商总会主席赵式庆最近向香港商报记者娓娓讲述自己继承家业的故事。作为真正的富三代,赵式庆认为,很多人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惟从其理念与接触上“是没有守业那么回事”,“每一代都要重新再创新,重新再创业,所以拼搏的精神要保留下来。”
赵式庆的祖父赵从衍是香港船王,亦是一名律师,他创办华光船务后与环球船务的包玉刚以及东方海外的董浩云,并称“世界三大船王”。赵式庆笑言,他觉得自己与爷爷非常相像。
赵式庆的父亲赵世光17岁就赴英留学,在华光危难之际令公司重新走向辉煌。赵世光任内“安荣勇士”和“星光勇士”两条船先后下水,其中“安荣勇士”市值8.5亿元,载重量达到31.8万吨,为当时香港最重的注册船只。
接棒家族生意的赵式庆,在外国读大学时学哲学。他说,父亲对其大学选科没有干预。他谈到,自己也不会干预孩子的专业选择,并坦言会让16岁的女儿开始熟悉公司业务。
至于有没有接受过特别训练以继承家业?赵式庆笑说,从小他便被父亲带着出席各种场合和活动,因此接手家族生意后,对工作环境和生意伙伴都有一种熟悉感,这为后来回到家族企业做了铺垫。
高强度奔波 全球化布局
“拓展家族企业”这个严肃的大命题,赵式庆在分享时总是从容自若。其实家族生意正是在他手上快速成长为国际性航运集团。疫情前,华光主要以香港作为企业中心;而现在,无论是在内地还是海外都有进一步的布局。他说,“在英国伦敦、意大利,中国深圳、青岛都有企业办事处,接下来在我国东北地区也会有布局。”
在他手上,华光海运一下子从一家香港航运公司升级为全球性公司,赵式庆笑言,“所以现在没办法,只能人跟随业务走,所以我经常在流动。”
谈及公司快速布局背后的高强度奔波,赵式庆的语气亦是从容淡定,“每天行程基本上都在变动,从内地到香港到海外跑的时间很多,在路上的时间应该说比在家里的时间要多,几乎就没有停的时候!”
“我的时间差不多是每处三分之一,每年可能4个月左右在香港。我在内地的时间跟香港相近,有很多业务在内地。海外也花了不少时间,因为最近海外扩展速度也比较快。”他说,“习惯了,近两年都是这状态。如果我在一个地方待上超过两个星期,这是不正常的!”
多样化发展 业绩大增长
谈到掌舵家业后的成绩,他透露,现在华光盈利约四至六成来自传统板块,另四至六成来自新增板块,两者在此范围内互有增减,已达大致平衡。不过,他肯定地说,未来新增板块增长将远远超越传统板块。他又透露,从业务额来说,5年前至今大约累增50%。
他谈到,公司原来只是船东,简单而言就是投资资产,本身没有经营。近几年,已从船东变成一间船舶管理公司,管理的船舶数量到今年底会超过90艘,“加上散货的经营主体,未来还会有很多其他机会,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多样性。”
赵式庆说:“散货经营是从0到1,现在则逐渐由1到10。原来船是租出去,现在从外面把船租进来。自己运营的散货船,从6.1万吨、6.4万吨、8.2万吨到最大的18万吨,加起来30艘左右,希望未来一两年翻一倍。”
严格执教鞭 热心育新才
赵式庆家族显赫,更为难得的是家族对于“尊师重教”一以贯之。他本身亦执过教鞭,开办过合作课程。对于培养年轻人,目前华光跟大学有深度合作,采取的是共同培养模式。现在,每年华光在学校开始做培养的本科生有200名,以后数字还会增加。
“教育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也是我很喜爱的工作”。赵式庆说,曾尝试亲自与本科生沟通,“但我时间不够,有点遗憾。”
他又表示,自己过往曾在大学开班授课,因“性格”使然,执教时很严格。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自然对学生要求也严格”,他认为学生们有点怕他。“他们认识我以后,知道我做事情很认真,但我也是能放得下的一个老师、一个老板。”
此外,身兼香港航商总会主席的赵式庆热心行业发展。今年10月,他促成了香港大学与内地高校的合作,为航运培育国际型人才。根据协议,香港航商总会与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只要符合港大要求,就颁发香港大学国际海商法硕士学位。港大还与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合作招收国际海商法硕士研究生;如今港大又在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普通法优才生培养基础上扩招国际海商法优才生,预计2025年夏天开始相关课程,2026年会有第一批硕士生毕业。香港作为国际海事第四仲裁地,这一新型的办学培养模式,有助于借助香港联通国际的航运业以及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肯定的普通法系的独特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海事法高端专业人才。
同心建湾区 道路更宽广
有部分香港年轻人对于未来并无太清晰的方向,赵式庆认为,前些年香港经济结构依赖消费、房地产等,现在总体上有了新的改变。“年轻人需要有更多的引导。”他呼吁大家认真思考:如果他们以香港为家,那么未来香港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事实上,正如赵式庆所言,香港回归超过27年,通过融入湾区、发展国家,机会只会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发展道路也会更宽广。不过,他们需要思考自己到底对哪方面感兴趣,而且道路究竟怎么走,这需要更多想像空间,“不去想像,则挖掘不到自己的潜能,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企业文化需两三代人打磨
在赵式庆掌舵华光海运控股后,国际海事组织亦更新了行业减排指引,力争全球航运业于2050年实现零排放目标。赵式庆以“翻天覆地”来形容行业的变化。不过,自从华光制定ESG政策后,公司从以往将ESG视为成本开支,逐步将之变成投资的方向,甚至是公司未来盈利的中心。
赵式庆分享道,未回到企业前,年轻的自己可以说是做文化保育的。不少人都知道,他曾在内蒙古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之间的鄂伦春族进行田野调查,记录口述历史并出书,“当时,我就体会到,人类真要得到和谐发展,就要珍惜资源和自然。”
加入家族企业以后,他对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新体会。首先,“就是事情要自负盈亏,你要做多一些好的文化事业,总不能做一次亏一次。而对我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边都通了,做起来就简单了”。
赵式庆表示,华光从爷爷赵从衍年代开始就很有社会责任,“我们对员工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希望对员工都好。对人厚道,这一直是华光传承下来的理念。”
过去,华光多是招聘大学生。在其回到家族后,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与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赵式庆认为,人才需要更深入了解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要从员工年轻时开始栽培。另一方面,科技发展迫使航运业产生根本变化,尤其是智能化科技、环保新知识等领域,在传统海运教育理念和课程是缺席的,“华光跟大学合作,就有这方面的现实考量!”
赵式庆指出,新兴产业都是科创产业,走在行业跟世界的尖端,“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传统行业也需要学习”。反过来,如果有某些方面,新兴行业也可跟传统行业学习,这就是说企业文化怎么传承下去。“文化的沉淀不是瞬间产生的,需要通过两三代人方能最后结晶,成为真正的企业文化,需时间考验、打磨最终形成永恒的东西。”他说。
【记者手记】
贵公子的挣扎:个人追求VS家业承继
尽管忙碌,身为富三代的赵式庆拥有一份来自传统家族的淡然与对文化的执着。面对记者,他言语流畅,逻辑清晰,气质从容,显露出世家子弟的温文尔雅。
他说,历史、艺术与文化,都是航运业继承人之间的共通话题。在寻找业务伙伴合作时,能因对方展现出同样的从容,让他找到同路伙伴。
赵式庆坦言,在其生命中有过一段很挣扎的日子。“到底我的路要往哪边走?我自己也觉得在两条道路之间,我要做一个选择:要么就是文化、艺术、武术这些东西;要么就是企业,回到家族做父辈、爷爷辈留下来的这份产业。”
回归家族企业,他说“是一种命运”。文化和家族生意,对现在的赵式庆而言,两者并不矛盾。他说,做海运自己是经营者100%投入,做文化不投入也做不好。现在的他,两者并行,而且两者都比过去做得更好,“时间利用得更充沛,做的事情更多”。
赵式庆以自身经历为例,认为无论是做文化还是做企业,若能掌握“法则”,有很多东西是互通,甚至是互补的。
他又形容,海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行业。在行业中,很多朋友对文化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欧洲的很多业务伙伴,有不少是超过百年的家族企业,大家对很多行业的变化、展望都会以历史作参考。的确,文化历史是一个共同的话题,以历史、文化、艺术作为切入点,跟朋友去谈生意,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行为。
“棍子+萝卜”式企业文化
那么,文化在企业中扮演什么角色?赵式庆说,今天的年轻人追求理想,会为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就去行动。倘若他不信任某种文化,纵使公司支付再高工资,他也很难长久维持下去。
怎么去打造企业文化?这与先前他做文化工作是完全一致的。赵式庆认为,若没有这样的背景和经历,或许他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留好的传统、创新好的文化,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思路,不会有这么多启发。
赵式庆形容,目前华光的文化有点儿像是“棍子+萝卜”。“棍子”指的是系统规则,大家必须严格遵守;团建原则之外的,都可理解为是“萝卜”。“对于团队,要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的核心是一种信念,大家相信这信念的时候,肯定会做得更好。”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郑珊珊 黄兆琦
视频:谢嘉敏 刘浩城
编辑:乐钊
封面:杨亮
审读:金霞
审核:Oriole
监制:雨杉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香港商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