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前沿第十五期:情感传播的多样化议题

学术   2024-10-28 11:01   北京  

情感与情绪在个体或公众的信息获取、生产、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情绪感染、情感动员等现象的现实影响力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得以展现。随着情感传播这一研究领域得到持续发展与丰富,相关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对于情感要素的正视落在数字新闻业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情感转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情感传播研究议题的智能化关注趋势。

本期国内学术前沿聚焦情感传播领域研究成果,涉及情感的感染机制、情感传播中的不同类型行动者以及情感因素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等,以期展现学界围绕这一话题的思考成果与关注所在。

公共讨论的情感扩散

当下,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在社交媒体等线上空间中成为热议话题,舆论场的变化也进一步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与解决,情感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则愈发难以忽视。相德宝和倪佳律讨论了社交机器人的情绪参与,指出其在政治类议题中更为活跃,存在社交机器人通过释放消极情绪“操控”人类同理心的现象。张梦园和周裕琼则以哀悼这一强烈的情动作为切入点,关注围绕东航坠机事故展开的跨平台互动以及线上线下媒介联动组成的“人造媒介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的媒介转型和情动逻辑这一用户理解、参与公共事件的基本逻辑。

相德宝  倪佳律

推特社交机器人情绪传染研究:

消极情绪加剧情绪传染



【摘要】本文以MeToo运动为例,运用情绪传染理论(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和情绪测量工具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社交机器人推文的情绪分布、情绪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情绪引发的表达以及机器人在情绪传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发布政治主题推文,推文情绪以消极负向为主,愤怒情绪占据主流(72.66%)。从情绪传染角度来看,社交机器人设置的消极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与积极情绪(期望、高兴、信任)均会引发同种情绪的传染,但社交机器人消极情绪更能加剧情绪传染。


(点击阅读原文)


张梦园  周裕琼

情动媒介与情动公众:

东航坠机事故中的线上公共哀悼研究



【摘要】灾难事件的发生让死亡与哀悼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既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媒体报道,却忽略了公众情动。本文以东航坠机事故中的新闻伦理争议为讨论起点,从情动媒介视角提出了囊括公众情动实践与媒体新闻生产的线上公共哀悼模型。基于对东航坠机事故线上公共哀悼的文本分析、主题分析和深度访谈,本文考察了用户如何通过主动参与将传统的新闻媒介改造成情动媒介,媒体新闻生产如何根据公众的反应做出“情感化”调整,以及记者如何通过灾难报道成为公众实现情动的中介。当中国的“数字公共领域”呈现出情动逻辑压倒认知逻辑的复杂图景时,如何让公众既有情动宣泄的可能,又有真相探寻的希望,这是媒介化社会变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议题。


(点击阅读原文)



社会成员的情感表达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一方面,其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情感表达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同时也在通过学习融入和接受既有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个体也在不断尝试短暂地脱离规训,借助小号、匿名平台等方式进行情绪表达与情感释放。

张杰和马一琨关注个体在数字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指出青年通过开设、使用小号达成了宣泄负面情感、找寻自我以及重建情境、获得支持的效果汪翩翩等人围绕道德失范事件中形成的“情绪共同体”,将愤怒情绪进行细粒度划分,展示了道德愤怒表达行为的社会学习过程。

张杰  马一琨

私人情感表达、多重自我管理与情境创造性:

青年群体基于微博小号的情感工作与自我实践



【摘要】面对当下数字交往带来的普遍联结,社交媒体用户在不断扩张的公共空间中寻求对自我/私人空间的界限感。本研究关注青年群体的微博小号使用现象,考察其基于小号所构建的新关系情境与自我实践。研究发现,青年个体通过小号进行的情感工作有效调节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张力与情感冲突,在此过程中其自我、身份与认同在中国传统关系取向的交往法则与不断凸显的个体化进程的张力之间实现了流动与重构,其情境也从情境再分离走向新的现实情境创造;这种新型自我重组方式是以往网络中的分离自我和现实中的隐忍自我未能涵盖的,其现实的情境创造也赋予了现实角色与社会自我新的个体意义的活力,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主观个体化的创造性行动。


(点击阅读原文)


汪翩翩  何慧敏  吴兴桐  罗嘉怡

怒从何处来?

社交媒体用户道德愤怒表达的社会学习过程研究



【摘要】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和复杂的背景下,社交媒体舆论场内情绪激荡、观点分化与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聚焦社交媒体用户的道德情绪表达有利于深入理解日益泛滥的网络舆论道德化现象。研究围绕道德失范事件中形成的“情绪共同体”,提出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表达存在的规范作用,并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上道德情绪表达受到社会反馈影响的社会学习过程。研究结论表明,愤怒的道德情绪更多地受到社会反馈历史水平的影响,而道德愤怒以外的其他负面道德情绪更多受到自身历史水平的影响。这表明情绪共同体的情绪表达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通过社会学习过程逐渐同化,最终推动了道德共识的形成。


(点击阅读当期目录)


情感传播与舆论引导

随着传统的二元传受关系被打破,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沟通,促进信息与观念的有效交流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话题,而情感因素在促成说服与认同方面的作用也已得到证实。赵永华等人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讨论情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以是否满足情感联结性和情感统一性为依据,划分出主流媒体与青年网民的四种情感交往模式。

赵永华  赵家琦  石俊  窦书棋

动之以情:面向青年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模式

——基于情感联结与同一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传播情境下,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的舆论引导具有情感交往特征,其并非单向“宣示”,而是一种在话语交互中生成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过程。本文对主流新媒体账号面向青年的舆论引导话语展开多案例研究,指出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可概括为“公私情感联结”与“同一情感凝聚”两条路径。“情感联结”通过语言风格趋近创造性地联结公共情感和私域情感,表现为语态使用的口语化、共情符号的接近性和情感经验表达的完整性;“情感同一”则通过运用认同范畴,将流动分散的社群化情感凝结为具有民族国家与代际文化特征的整体性情感。更进一步,可根据话语交互中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的效果,将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划分为四种模式:共情式交往、博弈式交往、规制式交往和对抗式交往。其中,共情式交往是面向青年舆论引导的理想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对语言风格及认同范畴的恰当选取,以及对不同受众群体情感体验的了解与尊重,这类情感交往能够在流动的语境中取得和谐与平等的交往效果。


(点击阅读当期目录)



往期回顾


国内学术前沿(第一期)|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国内学术前沿(第二期)| 互联网治理的主体间协同机制

国内学术前沿(第三期)| 数字环境下的个体境遇

国内学术前沿(第四期)|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国内学术前沿(第五期)| 数字时代的多重伦理思考

国内学术前沿(第六期)| 渗入家庭与代际关系的媒介

国内学术前沿(第七期)| 对AI技术进化的审慎理解

国内学术前沿(第八期)| 跨文化传播与讲好中国故事

国内学术前沿(第九期)| 媒介变革下的时间与空间

国内学术前沿(第十期)| 数字隐私问题的多重视角

国内学术前沿(第十一期)| 平台研究的视角拓展

国内学术前沿(第十二期)| 反思算法偏见

国内学术前沿(第十三期)| 电子游戏的多维度研究

国内学术前沿(第十四期)| 数字时代的性别研究

【内容综合整理自:《当代传播》《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

▼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详细订阅方式▼

欢迎订阅2024年《新闻与写作》

投稿请登录https://xwxz.cbpt.cnki.net/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65595210


新闻与写作
了解传媒动态 把握写作要领 推送新闻论文选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