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在上海,被频繁偶遇!短短1.5公里,密度太大…剧迷激动到不知所措,这条路演员们经常光顾

职场   2025-02-03 09:19   江西  

短短1.5公里,可能是在上海

偶遇外国音乐剧明星概率最高的一段“City Walk”。

从永嘉路茂名南路路口起始步行到延安中路,一路经过上海文化广场、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朵云书院·戏剧店、花园饭店、锦江饭店,art deco风格的历史建筑不断。
这条路线的中心点,淮海路街角,有一家开业一年的餐厅“香拉廊”。工作日下午,记者采访的几个小时里,餐厅一楼进进出出几批客人。其中,光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演员就有两三拨。
“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了。很快,我还会再来上海演出。”意大利音乐剧演员吉安·马可·夏雷提向记者笑道。一分钟前,他刚为深圳来的音乐剧迷安桀签了名。
工作日下午,香拉廊的客人中有好几波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演员。施晨露摄
“茂名路现象,就是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效应。”在创意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朱晓晔说。
什么是“茂名路现象”?朱晓晔解释,“演出、吃喝休闲、住宿,都在这条路。文化带来的消费和人流,与淮海路商圈深度互动。茂名路,是文化之路,也是文化、商业、旅游交融的一条路。”

1

观众与演员在街头亲切偶遇

是上海独一份的体验

“是谁在香拉廊吃饭遇到了‘索爹’(法国音乐剧演员索拉尔),一回头‘安哥’(意大利音乐剧演员安杰洛)也在!”在小红书上搜索“香拉廊”,很容易看到观众的“偶遇”报告。最近高频出现的是正在文化广场热演30场的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剧组。
“香拉廊的含金量又提高了”“偶遇圣地”“隐藏版SD”,评论区里,音乐剧爱好者留下一条条有趣的留言。

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香拉廊的“偶遇”经历。
SD,英文Stage Door的缩写,指的是演员通道,引申为演出结束之后守着门口等待演员。位于茂名南路的上海文化广场4号门,就是剧迷圈里有名的SD口。供职于上海文化广场场地经营部的邹维微,已经习惯下班后在茂名南路遇见从全国各地来的音乐剧爱好者,“拖着行李箱,很好认。也有很多观众直接拖着行李箱来看剧。”就连出租车司机和周边商家都已经很熟悉,只要看到一大群年轻人飞奔来排队,就知道最近又有热剧了
邹维微曾在英国留学,在她的观察中,“相比西区、百老汇,在茂名路周边形成了更独特的上海剧场文化。观众与他们喜爱的音乐迷演员交流更贴近、更深入。而上海的国际化属性,也让外国演员很适应。”
朱晓晔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一条视频,时间是2024年9月12日21时55分。还是在香拉廊,一个女孩对着一群外国面孔唱歌,一曲毕,收获了掌声和拥抱。“这是武汉来的观众,刚看完《伊丽莎白》,在剧场外遇到演员,非常激动。听她唱剧里歌曲的就是主演安妮米可,夸这个女孩唱得很标准。”
台上台下,是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城市里的偶遇,如同朋友般亲切、诚恳,在很多观众心目中,这是上海独一份的体验。

2

在上海

“一种安全、可爱、热烈的文化,让人快乐。”

“冲着‘丹叔’(加拿大音乐剧演员丹尼尔·拉伏瓦)第一次到外地看剧,因为他只演出上海这一站。”一个人来香拉廊“打卡”的安桀,点的意面刚上桌,就发现身旁一同用餐的有《巴黎圣母院》剧组好几位演员。“进餐厅前,刚过淮海路,在路口遇到了丹叔!”生活化的场景,让她一下子感受到了“上海的幸福感”。
安桀在社交媒体分享午餐遇到《巴黎圣母院》剧组明星的经历,形容为“泼天的运气”。
76岁的丹尼尔·拉伏瓦是《巴黎圣母院》1998年首演时“副主教”弗罗洛的扮演者。只此一地的原版卡司,是安桀和很多外地观众奔赴上海的理由。
记者发现,安桀的“痛包”透明夹层里有各式各样的音乐剧衍生品,包挂则是一只黑猫。
“看了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展?”记者问。
安桀笑着点头,“这是一个零钱包,正面是阿努比斯,反面是巴斯泰特,看完展览逛文创商店,被‘种草’了。”
安桀的包上挂着上博古埃及大展的文创。施晨露摄
福建大三学生莉莉的来沪行程时间更久,除了《巴黎圣母院》在上海的第100场纪念演出,还有在前滩31演出的《猫》等其他音乐剧,“来上海可以一次集齐几部大戏,还有很多其他文化活动,待两周都不无聊。”朋友拉着她一起来的香拉廊,俩人都计划要再刷,“去年10月也是在这里遇到了安杰洛。”
莉莉与同伴在香拉廊与偶遇的音乐剧演员自拍合影。施晨露摄
为什么音乐剧演员爱来这家餐厅?安桀分析,“食物口味和氛围应该都对他们的胃口”。实际上,茂名路这一带,已经能算是这些音乐剧演员的生活圈。从锦江饭店步行“上下班”,演员们光顾的餐厅和商店,也列入了观众的消费名单。“对面花园饭店背后的意大利小馆子,可以随机刷新‘丹叔’。”有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表面上若无其事,实则火速用方言跟同行亲友小声‘科普’,这次来上海就是看他们的。”
邹维微说,在上海,能体会到包容的文化、礼貌的态度、国际化的水准和恰好的距离感。“一种安全、可爱、热烈的文化,让人快乐。”有音乐剧迷总结。
在茂名路一带运营多个空间的朱晓晔感到,尤其在当下,对愿意为情绪、体验买单的年轻人而言,能带来愉悦的文化能转化为消费的动机,“跳出餐饮做餐饮,更注重文化和体验,对其他业态来说,也是如此。”

3

突破“天花板”

1月20日,上海文化广场宣布日文原版舞台剧《千与千寻》7月14日至8月3日“全国仅此一站”的演出计划。《千与千寻》的IP魅力和主演明星桥本环奈的光环,让很多粉丝翘首以待。“和之前培育起来的音乐剧观众群体不同,《千与千寻》可能会吸引新的人群,甚至承接国际观众,要在服务上进一步细化。”邹维微与同事们已在谋划。
来自上海文化广场的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广场演出创历年新高,观演人次达41万。“作为单体剧场,运营空间有限,在演出之外和周边业态联动,有更多经营补充,就有可能突破上限。”邹维微说。
“比如,文化广场有60多万注册会员,能不能让会员积分流动起来?”朱晓晔设想,周边商圈可以与影迷、戏迷、剧迷对接,“比如购票积分可以兑换咖啡、电影票、下午茶点心,市民游客来到茂名路就不是单一目的,而是沉浸式的完整体验,也会带动其他消费。实际上,会员积分就是虚拟的‘票根’。很多剧组就住在锦江饭店,能不能推出相关剧目主题的客房,让观众有更好的吃住行沉浸式体验?”
以香拉廊为例,之所以会成为剧迷乐于打卡的地方,不光是因为“偶遇演员”这一个理由。这方与国泰电影院共生的空间,更像是一个生活方式综合店,可以享用下午茶、简餐、正餐,有快闪展览、活动空间,还引入了沉浸式小剧场。
仅2024年,香拉廊就与《粉丝来信》《哈姆雷特》《赵氏孤儿》《蝴蝶梦》《伊丽莎白》《摇滚莫扎特》等多部文化广场音乐剧联动,或推出联名餐品,或举办小型展览。一款名为“梦魇终章”的黑森林蛋糕,被称为“火烧蛋糕”,对应《蝴蝶梦》里大火烧毁曼德雷庄园的情节。在德语音乐剧《蝴蝶梦》上演期间,店员忙着一桌桌“点火”,新奇的体验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

香拉廊与音乐剧的联名,从橱窗到餐品。
“在西区、百老汇看剧,自带社交、娱乐属性,很多剧院大堂里就有餐厅、酒吧,观众习惯在幕间喝一杯。”在很多演艺界人士看来,限于设施设备等原因,餐饮未必能成为上海的剧院大堂固定业态,但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大背景下,剧院“大堂”完全可以延伸到周边街区、商圈。
“拖着行李箱来的观众,对吃住行各方面的拉动效应都很明显。当他们离开上海时,还希望带走有上海文化印记的伴手礼,这些需求都是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发力点。”朱晓晔说。
——END——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分享职场智慧,解读热点话题。这里是文化行业人才招聘的权威平台,投稿与合作请联系:eastcollege@126.com,欢迎关注微博@文化人才在线,视频号:文化人才在线】



文化人才在线
每日发布权威的文化行业人才招聘信息及职场热点资讯,这里是上海市宣传文化人才服务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