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感想:长者为尊的口号可能让我们更加厌老

情感   2024-10-12 22:28   上海  
昨天重阳节本想写点东西,一忙给忙忘了,今天补上。
昨天给家里人发了条信息:“今天刚好是重阳节,祝爸爸妈妈节日快乐~老不是衰弱,老是对生活有更多体验,对自己有更多认识,和身边的人有更多连结。希望你们都可以以自己作为老年人的身份感到骄傲和欣慰~”
这么写的出发点是因为我始终有种说出来可能会让人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的文化看似尊老,其实某些层面又是厌老的。
我们奉行尊老爱幼,长者为尊,这当然是好的倡导,但是在日常实践里,太强调一个人的老年身份,把他们和其他年龄群体做过度的区隔也有可能带来年龄歧视。比如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如果老人不想坐,我们反而会觉得他是在客气,我就亲眼见过很多老年人被不情愿地拉到座位上坐下的情况。作为让座的人,我们觉得自己保持了道德风尚,完成了道德使命,但我们或许不太意识到这当中包含的自恋和对他人主体性的忽视。
在对老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上,道德感会驱使我们无意识地弱化老人,就像面对病人和残障人士一样,只有弱化了对方,自己的照顾行为似乎才是合时宜的。表达善意的动机被外化了,道德化了,这其实很可惜。因为在不弱化对方的情况下依然表达关怀,才能说明善意是完全来自本心的,但我们是一个很羞于袒露真情的群体。
身份和道德都是一种共识,而共识和个体的主体性之间永远都会有拉扯。当一个人被贴上老人的标签,当围绕这个标签存在着一系列颇为刻板的道德时,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就更有可能被漠视。
更何况坚守道德是需要消耗精力的,而在青少年和中年群体普遍疲惫的时代,尊老很多时候反而会成为忽视甚至厌老的借口。老年人确实更普遍面临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健康风险,所以年纪大了就不要乱跑,不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接触太过刺激或者强烈的事物。如果老年人想坚持一些主见,反而会被视为麻烦,而很多时候老年人也确实会内化这种隐含的嫌弃,认为自己是累赘,是风险,认为妥协生命不给家人添麻烦是自己唯一能发挥的价值。
我太太年近百岁的外婆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错过了我们去年在上海那场盛大的婚礼。尽管我们非常非常希望与她共享这个特殊场合,尽管她的身体非常健康,尽管她自己也非常想来,但是身边照顾她的亲戚们坚称这样风险太大。
偏见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承受偏见者会不自觉地内化它。在有关偏见的心理学研究里,提醒受试者她的女性身份,随后的数学测试分数就真的会更低。提醒受试者他的老年身份,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就会花更长时间走到电梯口。对于持有和表达偏见的人来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坏处,但对于承受偏见的人来说,日复一日的确认、劝说和强调会带来非常真实的行为改变。
这就为什么我说我们所谓的尊老背后隐含着厌老。那种厌老不是公开的歧视,却是暗地里的弱化、忽视和得过且过;不是蓄意的伤害,而是不能绕过标签看到真实个体的狭隘。
一个人年纪大的人是一个老人,但也可以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一个享受夕阳恋情的老单身,一个想再读个学位的学生,一个想去讲脱口秀的表演者。可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中就只记住了老年人这个标签,以及它所隐含的衰老、病痛、迟缓、迂腐和脆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老年人也是有x生活的,他们或许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干柴烈火,但他们也有爱抚和亲密的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生命力。
所以今年这个重阳节,我挺希望邀请所有人不要只是礼节性地祝福一下家里的老人。我想你们一起来做两件事情:
第一,请和我重新想象一下老人身份这个标签。当你想到老人二字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这些词语里有多少是负面和否定的?如果要把这些词语替换成积极和认同的词语,你可以想到哪些?(参考我给父母发的微信)
第二,我想让你也给自己的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发一条类似的信息,让他们知道他们除了是老人,也是人,是有尊严,有丰富追求,有权力充分体验世界,有理由为自己的一切感到骄傲的人。把上一步你想到的积极词语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也为自己作为老年人的身份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我想这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尊重。这才是重阳节应有的过法吧。

史秀雄Steve
心理咨询师,2019苹果最佳播客“史蒂夫说”主播(steveshuo.com),译有《人生十二法则》1\x26amp;2,著有《假性亲密关系》、《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