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北方侵略性强,南方非常隐忍

文化   2024-11-13 00:01   广东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史书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讲中原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几乎没停止过对中原的大规模入侵,甚至有四次攻灭了汉族王朝,分别是:五胡乱华,女真灭北宋,蒙古灭南宋,满清灭明朝。

相比之下,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也有攻击性活动,却连席卷几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

其实南方的少数民族,在人数上比北方的少数民族人数还要多。直到清朝,云贵川湘粤滇等几省,苗、瑶等族生活的大片土地还没有被“王化”,即官府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历史上瑶、苗等族有一些反抗和动乱,但他们却没有像北方少数民族那样大规模攻击中原王朝。

这是什么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地理因素和生产方式不一样。

北方是草原,一马平川。草原上虽然有大大小小部落,但没有地理的阻隔,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容易被侵吞合并,合并到一定规模就形成了政权,如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一旦产生了政权,就有了强大凝聚力和大规模的军队,南下掠夺就很容易取胜了。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同,他们生活在大山里,有山川河流天然阻隔,很难凝聚成一股力量,地形的复杂也造成了族群众多,语言、生活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特点,很难一家独大,自然无法主动攻击中原政权。

北方和南方的生产方式也完全不一样。

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是游牧民族,靠天吃饭,一旦有大风雪冻死了牛羊,族群的生存就成为了大问题。每到这个时候,就是中原政权的北疆频频告急,狼烟四起的时候。

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生产方式比较多样,种植养殖采集都有,抗天灾的能力要强的多。山区物产丰富,人口密度也较低,很少会被逼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距。

草原民族流动性强,在长期对草原和水源的争夺中,形成了强者为尊的思维,劫掠甚至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原既然富庶,我为什么不去抢一把?强大到了一定程度的游牧民族,不仅想到中原抢一把,还不时有入主中原的想法。

南方的苗、瑶等族起源于中原,系蚩尤等族群的后裔,远古时期在炎黄等部落争夺中落败,遁入了深山老林。在他们心中,固守自己的家园,生存下去就好了,已经无心去建立一个政权,搞个什么王朝出来。翻开史书,苗、瑶等族最大的追求就是外人不要来侵占我的山林,基本上没有到山外拓展生存空间的想法。历史上,南方虽然有五溪蛮、飞山蛮、播州之乱、奢安之乱等事件,但他们目标还只是割据自立为王,完全没有对中原政权取而代之的想法。

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非常的隐忍,他们的终极目标不过是自己族群的生存。只要中原王朝不逼迫,掠夺太狠,他们很愿意达成妥协。中原王朝考虑到彻底征服这些地方代价太大,管理起来也麻烦,就开创“羁縻”制度,让这些少数民族自己管自己,前提是承认自己是王朝的子民,接受王朝授予的官职,你来进贡,我就赏赐。

“羁縻”制度既满足了统治者们的自尊,也让少数民族等安心生产,世代生存。自唐朝起,大大小小的土司遍布湘川滇桂,有些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为了生存,这些土司也很不容易,朝廷经常征召他们出战外敌。明朝时期,抗倭的有湘西的彭氏,征战辽东的有石柱的秦良玉等。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借此向朝廷索要军资和赏赐,以维持族群的生存。

在政权交替之际,土司们不得不频繁变换阵营。就如贵州的那些土司,接受了元朝的册封,蒙古人败退到草原,他们又赶紧向朱元璋效忠。明亡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清朝的统治,吴三桂反了,他们也不得不跟随。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实力去硬抗,也不能冒着灭族的风险去做这件事情。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历代中原王朝都不忘对这些南方少数民族进行“教化”,移民混居,劝学等事情没少做,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还是有一定的认同感。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政权这些措施完全用不上。汉民谁愿意去草原上放羊?哪个书生愿意到草原上去教书?中原的儒学在草原上恐怕是当笑话来讲。

所以,中原政权对付少数民族的法宝就是修长城。不仅汉人修长城,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以后也学着这么干。鲜卑族进入中原,建立北魏以后,为了防备北方的柔然和契丹,也在北方修起了长城。同样修长城的还有北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已经转化成农耕为主了,被同化了。过去自己是“蛮夷”,现在更北方的才是“蛮夷”了。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欢迎探讨。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位遇见的您


东江学习社
学习文史,乐于分享,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