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他们竟然将“无字史书”穿在身上……

政务   2024-11-14 09:51   贵州  


本期书目
|



《人文毕节》




经典非遗丨

纳雍箐苗服饰




云岭深处瑰宝藏,箐苗巧手织霓裳。 

细丝缠绵情似水,彩线交织梦如光。 

蝶舞花间映日月,龙腾山川兆吉祥。

一袭华服承千古,绣出苗乡岁月长。


这是一首人们利用现代AI技术创作的诗歌,赞美的是纳雍箐苗服饰的精致与美丽,展现的是箐苗服饰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箐苗,是生活在纳雍县的一支少数民族,属纳雍苗族四大支系之一,因主要聚居在深山箐林而得名。他们之所以生活在高山密林里,据说与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吴王剿水西”。据史载,这支苗族自明代就居住在贵州腹地,清康熙三年(1664)在水西宣慰使安坤率领下,与其他民族一同抵御吴三桂的军队,水西战役失败后为躲避战乱,迁徙到位于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深山老林,以狩猎为生,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支生活在大箐里的苗族有15个苗寨,成为苗族的另一个支系——箐苗,并形成了独特的支系文化。因当时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他们自称为“丢失在深山老箐的民族”,平时自耕、自种、自编、自织,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生活。目前主要居住在纳雍县的百兴、张家湾、水东、曙光4个乡镇,大约有6000人。


在苗族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姑娘名叫榜香。榜香出嫁之后,生下了九男七女。7个女儿一个接着一个逐渐长大,到了出嫁的年龄,榜香精心地为她们制作了7种花色不同的出嫁衣裙,并殷切嘱咐女儿们生儿育女之后,一定要按照这些衣裙的花色传承下去。如此一来,不管榜香走到哪一个地方,只要看到那里人们的穿戴,就能够知道是哪个女儿的后人。7个女儿出嫁之后,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同样地给她们的女儿们制作衣裙,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样便形成了各地苗族妇女衣裙的显著差异。这个传说,深刻地反映了苗族服饰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支系之间的民族认同感,那些外显化的服饰,恰恰是各个支系极为明显的标志。



“不会蜡染绣花,长大没有婆家。”箐林里的苗族人家,家家都有织布用的木机床和供蜡染用的大小瓦缸或木缸,个个都能飞针走线,挑花绣染。生长在箐林里的苗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提针摸线学蜡染,学会苗家服饰手工技艺是苗族女子值得骄傲的本领。家住纳雍县百兴镇垭口村老寨子组的王兴美,是箐苗服饰的主要传承人,为了将苗族服饰这门古老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下去,她在孩子们10岁左右就教她们学习苗族服饰制作。


箐苗在上千年的辗转和传承中,以针当笔、用线作墨,把几千年的苦难和迁徙历史绣在衣裙上,组成一部史诗般的服饰画卷,世代相传,从而造就了独有的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服饰以女装最为独特,“从头到脚”都显得与众不同。


箐苗女性头戴的是用桦槁木特制的“V”形木梳,顶部两端呈锐利的尖角状,并用生漆将梳子染成红色,盘上以祖辈老人头发揉成的长3米—4米、重2公斤的黑色高髻发式,头顶露出两角,有仿牛角或月亮的痕迹,显得雍容华贵,被西方学者称为有“殿下气质”的民族。同时,形似牛角的高髻头饰,具有“髽首”“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向”的“族徽”标志。她们盘一次头发需要30分钟左右,首先将木梳卡在头发上,头发盘成倒圆锥形,外加黑色毛线裹在头发四周,加固和修饰已经盘好的头发。


箐苗服饰的女装主要分刺绣、蜡染两种,成衣形式为全刺绣和刺绣、蜡染相间两种,其中全刺绣最为精致。以全套刺绣为例,上身是前襟至腰、后披至小腿的呈燕尾服对襟上衣,下身为镶有波浪花纹齐脚腕的百褶裙。箐苗没有文字,她们长年与花草为伴,终日和燕雀为邻,于是就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居住的地方和一路迁徙所经之地的美好事物,用各色丝线绣制出来,缝制成衣服穿在身上,表达对祖先、对家乡的怀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花、鸟、虫、鱼、犁、耙、锄、镰,都是她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的意象和依据。



要记心中的龙,她们画上“┼┼┼┼”符号;要记眼中的蝴蝶,她们画上“※”符号;要记叉,她们画上“×”符号;要记虫,她们画上“e”符号;要记挂钩,她们画上“∽”或“S”符号;要记江河,她们画上“≌”符号;要记人,她们画上“♀”符号;要记筛、车、旋、水虫,她们绣上“卐”符号……她们用方格代表祖先居住的田园、横条代表鱼、花纹代表田螺和天星、弯条代表树林……基础花纹还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圆勾、圆勾藤串、S形花瓣、旋涡、小圆圈、梯形等。


箐苗服饰的刺绣工艺,整体地、单个地、简单明了地、整合相融地在绣片上镌刻着各色各异的花纹。这些刺绣符号不是文字,但却胜似文字,被她们绣在服装上,承载了她们的历史信息并代代相传,直至今天。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民族在这服饰文化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文字”,使服饰图画艺术成为箐苗传世的“无字史书”。


以前靠打猎为生的箐苗,为防寒保暖并保护小腿安全,他们采集羊毛制作“隔脚”护腿,进入现代以后,羊毛成本太高,则直接用棉布代替。箐苗女性将约10米长的白棉布一圈一圈缠绕在脚上,直至环径3厘米—4厘米厚,需要30分钟左右。这样,小腿看起来是平时的两倍粗。


箐苗男性鞋子以实用为主,制作方法简单,且颜色多为青色。女鞋则为翘头桃花鞋,上面绣有各种工艺精湛、古雅美观的花卉禽鸟图案,年轻姑娘穿在脚上,显得格外秀丽。特别是在众人云集的跳花坡上或其他喜庆的日子里,姑娘们穿上秀丽的花鞋,衬以花衣罗裙,戴着髽首,如同仙女下凡,别具风韵。


箐苗蜡染也很有特色,以全天然植物(靛蓝染料)为原料,图案多以平手绘画为主,花纹多呈十字对称、四角对称、菱形对称,也有单个图案独立存在的,有形象、有写意多种手法,多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载有远古历史的信息,也有现实生活中所见的花鸟鸣虫。


箐苗服饰用料往往是自己种植的苎麻,经种、砍、搓、打、揉、洗、纺、织、染等多道工序,最后织成布,再在布上挑花刺绣。一套服饰,通常由几十块绣片缝合而成,一件全刺绣成衣,常常需要3年—5年才能完成,价值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工艺技巧精湛、制作流程古朴、花纹图案精美的箐苗服饰,内容涵盖苗族5000多年的历史信息,形成体系固定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史上的活化石,也被人们称为“遗落在大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6年,纳雍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纳雍箐苗服饰以其唯一性光荣上榜。


(张应旭 摄)


纳雍箐苗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受羁绊的艺术创造力,在苗族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它不仅是苗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过去,纳雍箐苗族居住地交通相对闭塞,发展相对缓慢,光彩夺目的刺绣技艺和符号得以原样保存,成为一朵凝聚着苗族记忆与思想的艺苑之花,随便拿起一件服饰,仿佛就能洞察箐苗一族厚重的历史。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箐苗的蜡染、刺绣等工艺正面临消失。保护纳雍箐苗服饰,保护这浩瀚历史长河里一路栉风沐雨、跌跌撞撞遗留下来的“无字史书”,已经刻不容缓。


令人欣喜的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目前,纳雍箐苗服饰刺绣工艺已开设多个“苗绣教习坊”,鼓励年轻一代传承好这独特的刺绣工艺,续写属于苗族服饰的辉煌篇章。相信在全社会的精心呵护下,纳雍箐苗服饰将继续在岁月的流转中枝繁叶茂,在广袤的乌蒙大地更加鲜艳夺目,让后人领略到那无尽的美丽与风情。






 更多新闻 


贵州省管干部任前公示

155000000元!你领到了吗?

获奖名单公布!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编辑:邹佳芮      责编:梁慧颖

编审:谭   虎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毕节发布
发布毕节动态、政务信息、宣传活动等内容,并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