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观后感:佐料加得有点多,但不影响影片的质量和价值
情感
电影
2024-02-17 14:44
四川
昨晚全家总动员去看电影。老周选择《热辣滚烫》,我跟女儿看的《第二十条》。两部影片在同一时间结束。走出影院,老周兴奋地夸赞“真好看,好燃,很励志,很棒!”对于一个常年坚持跑步、在锻炼方面比较自律的人,他喜欢《热辣滚烫》是理所当然的。我和女儿却没怎么说话,我知道她跟我一样在回顾、琢磨着影片的细节。隔了一会,我们说出了第一点共同的感受,影片中搞笑的台词(主要是雷佳音和马丽之间的对话)太过密集,有硬加段子逗笑观众的嫌疑,但对影片的总体质量影响不大。回家途中,我给女儿解释“马丽的初恋叫李逵”这个梗,因为她几乎没看春晚。解释完以后,我忽然原谅了张导在影片中强加的这些笑料了。这届春晚无趣到了新高度,连沈马组合的小品质量都严重下滑到没有一点回味价值。老张能在一部探讨社会民生和法制的严肃影片里,冒着违和(被人骂)的风险加入喜剧元素,不就是想弥补春晚带给观众的遗憾、让大家在影片里去重温看小品的乐趣吗?至于这份佐料的效果,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破坏了影片的基调,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受,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当然,张导加入喜剧元素并不只是我认为的想“逗乐观众”这么肤浅。让雷佳音和马丽(有时加上吴明昊)做搞笑担当,主要的目的是让人物更立体丰满,让一部主题严肃的影片多些烟火气和趣味性。这部电影呈现了很多黑暗面:恶人仗势欺弱、高利贷、强奸、校园霸凌、绑架,也展示了穷人包括残疾人和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甚至如同雷佳音、张译这类有着体面职业的中年人,背后也有各自的心酸与无奈。如果不往影片中注入些许笑料,那会让观众觉得,人生处处都是苦与难。所以,把大量喜剧元素强力融入严肃的悲剧性的议题中,可以看成是导演的一次新尝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生活可能会跟我们开上一个个天大的玩笑,但并不耽误我们在寻常日子中开开自己的玩笑。同时,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理解,我觉得真正富有正义感的人通常都是幽默的。那些不苟言笑却总爱标榜自己的人往往只能做到“理论上”的正义,一旦面对具体的现实,他们多半会选择利己和退缩。马丽在影片中的表现,虽然确实像在大屏幕上演小品,但不影响人物的塑造。正是因为李茂娟身上的咋咋呼呼、得理不饶人却又仗义善良的品质,才养育出一个面对校园霸凌敢于见义勇为、绝不低头妥协的儿子。父母的热情正直,夫妻间敢于相互调侃互损的轻松氛围,为孩子的人品打好了基础,是孩子敢当一名“好人”的勇气来源。回到家后,我跟娃继续着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影片的第二个瑕疵,是张贵生车祸身亡后,他女儿在手机播放父亲发的语音。那段语音想要表达的信息过多,导致语音过长,表达太刻意。娃还认为张贵生的声线在语音里显得太年轻了。这个细节虽然很短,但如果处理得更真实自然一些,应该会给影片加点分的。影片的第三个瑕疵,是赵丽颖跳楼之后案情的急速转折。之前不愿意出面的证人都挺身而出了,恶霸的刀也很快找到了。剧情设定必须要在一周内完成调查,利用赵丽颖跳楼这场高潮戏能在点燃观众情绪的同时,承担起打通后续剧情的作用。这样确实省力,但在逻辑上有点偷懒了。我个人认为,如果现实生活中的郝丽萍跳楼重伤或身亡,身边沉默的大多数多半会继续沉默。面对恶势力的欺压和威胁,弱势群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心的转变。在逻辑上还有一点不太合常理的是,把校园凌霸者设定为教导主任的儿子。这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非常小。这当然是为满足电影的冲突,让雷佳音夫妇陷入儿子见义勇为与“招惹了教导主任导致可能无法继续留校上学”的危机。但作为优秀的主创团队,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影片更贴近现实。还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影片接近尾声时雷佳音在听证会上的陈辞部分。那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高潮,很考验演员的台词功底和表演能力。雷佳音很稳当地完成了任务,但我觉得台词文本可以更自然、接地气一些。最后,听证会上原本持有不同意见(坚持主张王永强犯的是故意伤害罪)的检察官都被雷佳音说服,全体起立鼓掌。这样的结局当然大快人心,但我觉得这个“Happy Ending”大可不必——在“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法与情的思考与讨论一直存在。虽然说了不少影片的不足,但我还是推荐大家能走进影院欣赏一番。如果一定要打分,我个人会给7.5分。这是一部既能从中找到乐子,也能收获一些沉甸甸的东西,不会让人感觉亏了票钱的电影。首先,故事讲述完整。影片由一条主线(受到长期凌辱的王永强奋起反抗欺凌者导致对方死亡)和两条副线(见义勇为导致施害者受伤)组成,这三条线互相交叉,主线与副线相互影响感染,最终让雷佳音扮演的主人公韩明捍卫了正义者的尊严和法律的公平正义。其次,影片没有大的逻辑硬伤。节奏适当,感染力也挺强(观众哭了也笑了),大部分演员的演技过关。这部影片有非常多的“熟面孔”,尤其是《狂飙》和《漫长的季节》中很多演员,都来客串了一把。不管是老戏骨还是新生代演员,不管出镜时间有多短暂,大家的表演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准和特色。令我尤其惊叹的是蒋奇明。当我在演职员中看到他的名字,想了好久都想不出他到底演的是谁,后来求助百度才知道他演是组了个尴尬饭局的年轻律师。这与《漫长的季节》中那个不用说一句话就斩获了很多女粉丝的痞帅的聋哑弟弟,差距也实在太大了。反而是高叶的表演让我感觉稍显单薄——当然这不怪她的演技,跟人物设定有关。吕玲玲对信念的坚守,以及她内心所秉持的正义感与轴劲被高叶完成得非常好。但这个人物被预设成了锋芒有余而柔性不足,高叶很难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现在一提到《第二十条》,很多人想到的是部“普法”影片。的确,这部片子着眼于刑法第二十条。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普法,不仅仅讨论了“情与法”的冲突,不仅仅是要在法律层面上去回应“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在影片最硬核的立意之外,最打动我的是它拍出了中年人在经历社会锤打以后,在坚守理想主义和与向现实妥协之间的挣扎与无奈。我们都是有了软肋的中年人,我们有无数个理由去认怂认输,去让自己变得圆滑和功利。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到高叶、雷佳音,甚至马丽和刘耀文的角色中,我自认为做不到他们的勇敢和坚持。所以我对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能坚守理想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勇士深感敬意。尽管张艺谋拍的好几部影片都被批评得有点惨,但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且尊重观众的优秀导演。再伟大的导演也不可能拍出十全十美、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作为一名七十多岁依然高产的知名导演,张艺谋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高高在上端着精英大师的范儿,他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不同的风格和类型,不断去挑战自己。这些尝试可能会导致失败,但他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傻子,他对艺术的态度是真挚的。更可贵的是,他拍的很多影片都反映了民生与现实问题,与普通大众的生存环境和诉求息息相关。除了艺术追求,他身上还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感。娃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多了一层忧虑,她说:“妈妈,我觉得法律工作者好难。要坚守法律的底线,要维持人间的公正好难。”“不管哪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难度和挑战。如果生活和事业都平平顺顺简单容易,那也没多大意思了是不是?”这是我对女儿的回答,也是给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一份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