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学术那些事儿”。本文约万字,由两名学习“社会与公共管理”的博士生梳理2015-2019年间的20起典型案例后撰写,发表于2019年。
摘要:“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社会情境塑造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暴力的人群,也只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才是暴力的。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社会转型、社会紧张、个体的特质等背景条件虽然可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根本性动机,但是距离解释突发暴力情境的核心动机还很远,个体极端的暴力情境是由紧张与愤怒的情绪塑造而成的,报复社会的本质是情绪场域的产物。
作者简介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公众号“文化纵横”。原文标题:《社会排斥与行为极化:个体报复社会事件的生成机理及防控》
摘要:个体报复社会事件频发是风险社会背景下个体力量膨胀的具体表现。此类事件的生成机理多为外部社会排斥引发个体的情感畸变,从而导致其行为极化,最终个体以表演式暴力寻求社会承认,展示自我的越轨过程。社会排斥必然会导致个体能力的剥夺与生活机会的限制,大致分为市场、政治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关系等四种类型的排斥。而报复动机的形成是个体情感极化的结果,由社会排斥带来的某些负性情感体验经过环境的持续刺激趋向极端化。个体报复社会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由遭遇排斥到最终的个体报复行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此类事件的预警与防控必须摒弃“突发”“偶然”的陈旧观念,树立过程控制的理念,在维持刚性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弹性社会心态的舒展中寻求柔性治理。
关键词:个体报复社会;社会排斥;行为极化;表演式暴力
一、排斥与剥夺:个体报复的社会逻辑
二、行为极化:个体报复社会的情感逻辑
三、表演式暴力:个体寻求承认的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