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兵部尚书韦巨源升任尚书令左仆射。
依照当时的惯例,朝廷大员晋升,都要举办一场宴会,以表达对皇帝和朝廷恩典的感激之情。《旧唐书·苏瑰传》记载:“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日烧尾”。
因此,这场宴席有了一个很独特的名字——烧尾宴。
关于韦巨源这场宴会的具体细节,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但是宴会之后,韦巨源本人将“烧尾宴”的菜名、用料以及简要的烹饪方法,大致都记录了下来。
又过了二百多年,这份食谱被一个名叫陶毂的人抄录在了他所写的《清异录》中,成为唐代有关烧尾宴食谱的记载中,唯一留存下来的珍贵资料。
后人将这份珍贵的食谱称为《韦巨源食谱》或者《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壹
唐朝的满汉全席
陶毂在《清异录》中写道:“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食帐,今择奇异者略记”。
在这份所谓的“食帐”中,韦巨源一口气罗列出了烧尾宴上的58道美食,并且在每道菜品的后面还简单标注有用料及烹饪方法。
烧尾宴食单
(1)单笼金乳酥 (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
(2)曼陀样夹饼 (公厅炉)
(3)巨胜奴 (酥蜜寒具)
(4)贵妃红 (加味红酥)
(5)婆罗门轻高面 (笼蒸)
(6)御黄王母饭 (遍镂印脂盖饭面,装杂)
(7)七返膏 (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
(8)金铃炙 (酥搅印脂,取真)
(9)御黄王母饭 (遍缕印脂盖饭面,装杂味)
(10)通花软牛肠 (胎用羊膏髓)
(11)光明虾炙 (生虾可用)
(12)生进二十四气馄饨 (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13)生进鸭花汤饼 (厨典入内下汤)、同心生结脯 (先结后风干)
(14)见风消 (油浴饼)
(15)金银夹花平截 (剔蟹细碎卷)
(16)火燄盏 (上言花,下言体)
(17)冷蟾儿羹 (冷蛤蜊)
(18)唐安餤 (斗花)
(19)水晶龙凤糕 (枣米蒸,方破见花,乃进)
(20)双拌方破饼 (饼料花角)
(21)玉露团 (雕酥)
(22)汉宫棋 (二钱能,印花煮)
(23)长生粥 (进料)
(24)天花饆饠 (九炼香)
(25)赐绯含香糭子 (蜜淋)
(26)甜雪 (蜜爁太例面)
(27)八方寒食饼 (用木范)
(28)素蒸音声部 (面蒸,象蓬莱仙人,凡七十事)
(29)白龙臛 (治鳜肉)
(30)金粟平 (鱼子)
(31)凤凰胎 (杂治鱼白)
(32)羊皮花丝 (长及尺)
(33)逡巡酱 (鱼羊体)
(34)乳酿鱼 (完进)
(35)丁子香淋脍 (腊别)
(36)葱醋鸡 (入笼)
(37)吴兴连带鲊 (不发缸)
(38)西江料 (蒸彘肩屑)
(39)红羊枝杖 (蹄上裁一羊,得四事)
(40)升平炙 (治羊鹿舌,拌三百数)
(41)八仙盘 (剔鹅作八副)
(42)雪婴儿 (治蛙豆荚贴)
(43)仙人脔 (乳沦鸡)
(44)小天酥 (鹿、鸡、糁拌)
(45)分装蒸腊熊 (存白)
(46)卯羮 (纯兔)
(47)青凉臛碎 (封狸肉夹脂)
(48)箸头春 (炙活鹑子)
(49)暖寒花酿驴蒸 (耿烂)
(50)水炼犊 (炙尽火力)
(51)五生盘 (羊、豕、牛、熊、鹿并细治)
(52)格食 (羊肉、肠、臓缠豆荚各别)
(53)过门香 (薄治群物,入沸油烹)
(54)缠花云梦肉 (卷镇)
(55)红罗飣 (膋血)
(56)遍地锦装鳖 (羊脂鸭卵脂副)
(57)蕃体间缕宝相肝 (盘七升)
(58)汤浴绣丸 (肉糜治隐卵花)
▲唐代宴会图 图/网络
这份烧尾宴食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烹饪水平,堪称“舌尖上的大唐盛世”。虽然这份食谱并不完整,而且记载简略,但是依然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1
01
菜品种类
烧尾宴流传下来的这58道菜,大致可以分为糕点类和菜肴类两种。
其中糕点类二十多种,菜肴类多达三十多种,饭、粥、点心、脯、鲊、酱、菜肴、羹汤等,无一不备。
糕点类的菜品,比如“贵妃红”,是一种多口味的红色酥点。“玉露团”即奶酥雕花。“七返膏”是用面粉或米粉蒸成的花糕。“单笼金乳酥”是一种蒸饼类面食,用料中加乳脂,出笼后色泽金黄,酥香可口。
“见风消”,是一种皮薄酥脆的油炸饼,和今天陕西的传统特色小吃“泡泡油糕”很像。
泡泡油糕是用加入猪油的面粉做成烫面后,包裹着用白砂糖、黄桂酱、玫瑰酱、核桃仁、熟面粉拌成的馅儿,放入油锅中不断旋转煎炸,糕面出现薄如蝉翼、白如霜雪的一层泡,似乎见风即消,捞出后趁热食用,入口即化,松软绵润,芬芳醇香。
▲泡泡油糕 图/网络
再比如,“水晶龙凤糕”,是糯米为主料、红枣为辅料蒸制而成的一种点心,要蒸到米破爆花、枣馅外露,糕亮如水晶一般时为止,上面再用枣泥做成龙凤状的图案即可食用。
非常类似于现在陕西人早餐爱吃的一种美食——甑糕。
▲甑糕 图/网络
菜肴类的菜品,比如“葱醋鸡”,是把鸡蒸熟后调以葱和醋。“八仙盘”,是剔鹅肉而成的凉盘。“仙人脔”,用羊奶烧制整只鸡。“五生盘”,是由羊、猪、牛、熊、鹿五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肉精制而成的拼盘。
▲八仙盘 图/网络
再比如“乳酿鱼”,是用羊奶烧整条鱼。在此基础上,后来还发展出了一道经典陕菜——奶汤锅子鱼。
▲复原的乳酿鱼 图/网络
这道菜将刺少肉多的鱼斜刀切成瓦片状后油煎入味,再加入用鸡、鸭、猪肘、猪骨等多种食材小火慢炖后煨成白色的汤汁里,原本蜷缩紧实的鱼肉在汤汁的滋润下铺展开来,鲜美丰润,细嫩爽滑。
▲奶汤锅子鱼 图/网络
1
02
食材原料
烧尾宴从食材原料上来看,既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可以大致分为素食和肉食两类。
素食原料包括大米、面粉、牛奶、酥油、蜂蜜、蔬菜等。
肉食原料有鱼、虾、蟹、鳖、鸡、鸭、鹅、猪、牛、羊、鹿、熊、兔、狸、鹤、鹌鹑、青蛙等十七种以上。
素食原料做成的菜品,以“巨胜奴”为例,韦巨源在烧尾宴食谱中对其标注为“酥蜜寒具”。
“酥蜜”指的是酥油和蜂蜜。“寒具”类似于今天的馓子、麻花、油饼之类的油炸食品。由于古人多在寒食节禁烟火时当干粮食用,所以叫寒具,可以保存长达数月之久。
所以,“巨胜奴”就是用蜂蜜、酥油和面粉混合后油炸而成的一种点心。
肉食的话,比如“冷蟾儿羹”,即蛤蜊羹,冷却后凉食。“西江料”是用猪肩部的肉,加上作料清蒸而成。“分装蒸腊熊”是将腌制风干的熊肉或熊掌装盆入锅,蒸熟而成。
“雪婴儿”,是把青蛙剥皮去除内脏后,粘裹精豆粉,煎贴而成,因色自如雪,形似婴儿,所以叫雪婴儿。
▲雪婴儿 图/网络
▲蛤蜊羹 图/网络
1
03
烹饪技艺
烧尾宴的制作技艺,以蒸、炸、烤、烹、煮等方式为主,而且多是提前加工好的半成品,宴席当日只要略加烹调即可上桌食用。
这里面有很多的烹饪方法现在也很流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比如“御黄王母饭”,是用粟米精制而成的一种黄米饭,将肉类与各种食材佐料做成的“杂味”浇在上面,非常像于今天的盖浇饭或者褒仔饭。
▲煲仔饭 图/网络
再比如,以下几种美食均烤制而成,类似于今天的烧烤。
“金铃炙”,是在原料中加酥油,烤成金铃形状。“光明虾炙”是把活虾放在火上烧烤。“升平炙”是用羊舌搭配鹿舌烧烤后拌食。“箸头春”是烤活鹌鹑。
而“水炼犊”则是清炖整只小牛,要求“炙尽火力”,即火候要到家,把牛肉炖烂。
“暖寒花酿驴蒸”是用酒及其它作料浸泡驴肉,然后上笼蒸,要求火候一定要到家,把肉蒸烂。
此外,很多菜做工复杂,工艺极为讲究。
比如“素蒸音声部”,是由素菜和蒸面做成的70件像蓬莱仙子般的各色乐工和歌舞女伎组成。“音声部”,指的是音乐,可见这件这道菜是一种表现大型乐舞场面的面塑工艺食品,主要是用来观赏和装饰场面的。
还有这道“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取二十四节气,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口味的馄饨。
唐代并无馄饨和饺子的明确区分,凡是薄面裹馅的食物统称为“馄饨”。北齐时的颜子推也曾记载:“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出土了类似饺子的食品。
所以烧尾宴中提到的这二十四种馄饨,很可能就是不同样式和馅料的24种饺子。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饺子和面点 图/网络
在继承烧尾宴食谱中“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的基础上,西安饺子宴和仿唐菜点、牛羊肉泡馍一道,已经成为“西安饮食三绝”之一,尤以德发长的饺子宴最为著名,目前已经开发出了300多个品种的饺子。
▲德发长的饺子宴 图/网络
贰
烧尾宴,烧的什么尾?
那么,“烧尾宴”这个独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宋代的孔平仲在《孔氏谈苑》中记载:
士人初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云,虎化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烧去,乃得成人。又说新羊入群,诸羊抵触,不相亲附,烧其尾乃定。又说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
从中可以看出,烧尾宴除了是官员晋升进献皇帝的答谢宴之外,也是当时学子登第或者升迁时的贺宴。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记载:
士子初登荣进或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此外,这段记载还对“烧尾”一词的来源,提供了三种说法:
一是,老虎变人,但是尾巴还在,只有把尾巴烧掉,老虎才能真正变为人。
二是,新羊入群,其它羊欺生,会不断欺负新羊,只有把新羊的尾巴烧掉,新羊才能融入羊群。
三是,鲤鱼跃龙门时,只有雷火将其尾巴烧掉,才能化身为龙。
▲五代十国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图/网络
不管烧掉的是虎尾、羊尾还是鱼尾,都属于民间传说。
只是后来这些传说和当时的饮食文化、科举文化、官场文化结合在了一起,逐渐演化成一种用于协调人际关系的“烧尾宴”。
朝中官员晋升举办烧尾宴,名义上是对皇帝和朝廷恩典的答谢;新科士子登第举办烧尾宴,有鲤鱼跃龙门后脱胎换骨、前程远大的美好意愿。
举办烧尾宴的背后,还是一种展现官员或者士子自身慷慨大方的重要手段。
而这最终导致了烧尾宴的消亡。
叁
烧尾宴为什么不办了?
事实上,唐太宗贞观年间就有人提到了烧尾宴,但是烧尾宴的盛行则主要是在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
贞观中,太宗尝问朱子奢烧尾事,子奢以烧羊事对。中宗时,兵部尚书韦嗣立新入三品,户部侍郎赵彦昭假金紫,吏部侍郎崔湜复旧官,上命‘烧尾’,令于兴庆池设食。至时,敕卫尉陈设,尚书省诸司,各具采舟游胜,飞楼结舰,光夺霞日。上与侍臣亲贲临焉。
▲唐朝的美食 图/网络
盛行一时的烧尾宴,因为太过奢华,加之互相攀比,形成了奢靡浪费之风,遭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
据《旧唐书·苏瑰传》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九月,苏瑰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按照当时的惯例,应该向皇帝进献烧尾宴。
但是苏瑰却没有进献。在宫中的一次宴会上,将作大匠宗晋卿嘲讽苏瑰说:
拜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喜耶?(你升任仆射,竟然没有烧尾宴,难道是不高兴吗?)
唐中宗听到这句话的态度是“帝默然”,显然也不满意苏瑰的做法。
对于同僚的公开嘲讽和皇帝的默然不悦,苏瑰在向中宗的上书中解释说:
臣闻宰相者,主调阴阳,代天理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对此,皇帝无言以对,毕竟苏瑰说得全对,无法反驳。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提倡节俭、抵制奢靡,维持了20多年的烧尾宴这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满汉全席是中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满族烧烤、茶点和汉族经典菜肴组成,菜品达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3餐进餐,通常要3天9餐才能吃一遍。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其他著名菜系不同的是,满汉全席这一集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精美菜点的大型宴席,它的形成,有着特殊的背景。
清朝中叶以后,满汉全席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当时,各地的满汉全席流派纷呈,各俱风采。这些流派虽源出于满汉全席,但由官场进入民间,并在酒楼业的经营中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大满汉”、“小满汉”、“新满汉”等不同规模的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其他著名菜系不同的是,满汉全席这一集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精美菜点的大型宴席,它的形成,有着特殊的背景。
建立清朝的满族来自中国的东北地区,1644年定都北京后,满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清代中叶国力强盛,从宫廷到民间,浮华之风渐盛。一方面达官显贵互相宴请,促使酒宴规格急剧升级;另一方面,皇室生活逐渐奢华,当朝皇帝不仅在宫廷举行各种形式的宫廷宴,而且兴师动众,频繁出巡。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1751-1784年间,曾先后六次南巡,仅驮载御膳用具,就用了800多头骆驼。
如果说国家的富庶,使满汉全席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那么,已有4000余年历史的中国烹饪发展到清代,不仅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名厨,而且,历代传承下来的各地风味宴席,为满汉全席的最终产生提供了条件。
满汉全席重在表现烹饪原料的丰富多样,它取材广泛,可谓山珍野味、水陆八珍、地方特产无所不包、诮应有尽有,这也是满汉全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
至于满汉全席的菜式,从文献记载和民间流传的满汉全席菜单来看,虽然宴席格局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菜式是一致的。用料有燕窝、鱼翅等水陆八珍;菜肴有烤乳猪、烤鸭等满族风味菜;面点有烧麦、蛋糕等等。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菜点,也就构成了满汉全席的基本菜式,而精湛的烹饪技艺,也在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满族的烧烤,还是汉族的菜肴,从刀工、配料、火候、调味,到装盘、造型,均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满汉全席注重菜品的口味,而许多菜品的口味,都是靠特制的高汤来提鲜的。高汤的制作程序非常繁复,它对所用原料及火候都有严格的规定,一道清澈见底、口味鲜美的清汤,往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地熬煮和多次过滤才能制成。
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讲求,不仅令每一道菜肴都具有色味美的特点,而且,也使满汉全席赢得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赞誉。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清入关以前,宫廷宴席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上兽皮,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满文老档》记:"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皇帝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六部九卿中,专设光禄寺卿,专司大内筵席和国家大典时宴会事宜。清刚入关时,饮食还不太讲究,但很快就在原来满族传统饮食方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原南菜(主要是苏浙菜)北菜(鲁菜)的特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宫廷饮食。
满汉全席 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记,康熙以后,光禄寺承办的满席分六等:一等满席,每桌价银八两,一般用于帝、后死后的随筵。二等席,每桌价银七两二钱三分四厘,一般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筵。三等席,每桌价银五两四钱四分,一般用于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筵。四等席,每桌价银四两四钱三分,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贺筵宴,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筵宴及贵人死后的随筵等。五等席,每桌价银三两三钱三分,主要用于筵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之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的馔宴。六等席,每桌价银二两二钱六分,主要用于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琉球、暹罗、缅甸、苏禄、南掌等国来使。光禄寺承办的汉席,则分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官出闱宴,实录、会典等书开馆编纂日及告成日赐宴等。其中,主考和知、贡举等官用一等席,每桌内馔鹅、鱼、鸡、鸭、猪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同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等用二等席,每桌内馔鱼、鸡、鸭、猪等二十碗,果食蔬食等均与一等席同。内帘、外帘、收掌四所及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太医院等各执事官均用三等席,每桌内馔鱼、鸡、猪等十五碗,果食蔬食等与一等席同。文进士的恩荣宴、武进士的会武宴,主席大臣、读卷执事各官用上席,上席又分高、矮桌。高桌设宝装一座,用面二斤八两,宝装花一攒,内馔九碗,果食五盘,蒸食七盘,蔬菜四碟。矮桌陈设猪肉、羊肉各一方,鱼一尾。文武进士和鸣赞官等用中席,每桌陈设宝装一座,用面二斤,绢花三朵,其他与上席高桌同。
当初,宫廷内满汉席是分开的。康熙年间,曾两次举办几千人参加的" 千叟宴" ,声势浩大,都是分满汉两次入宴。
满汉全席其实并非源于宫廷,而是江南的官场菜 。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说:"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 卿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 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 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这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从现在可得的文字资料分析,满汉全席应源于扬州。此种满汉全席集宫廷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席,后来就成为大型豪华宴席之总称,菜点不断地予以增添与更新,又成为中华美食之缩影。
满汉全席(一)
蒙古亲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淋漓尽,无所惜也。
满汉全席(二)
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满汉全席(三)
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满汉全席(四)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千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满汉全席(五)
九白宴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满汉全席(六)
节令宴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全席菜谱
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式
(一)蒙古亲潘宴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干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末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 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二)廷臣宴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 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 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 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 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三)万寿宴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 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 、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四)千叟宴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 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五)九百宴
丽人献茗: 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 油焖鲜蘑 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六)节令宴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密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 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 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 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报菜名里面的满汉全席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
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锦、卤子鹅、卤虾、烩虾、炝虾仁儿;
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
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鲇鱼、锅烧鲇鱼、烀皮甲鱼、锅烧鲤鱼、抓炒鲤鱼;
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麻酥油卷儿;
熘鲜蘑、熘鱼脯儿、熘鱼片儿、熘鱼肚儿、醋熘肉片儿、熘白蘑;
烩三鲜、炒银鱼、烩鳗鱼、清蒸火腿、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
炝芦笋、芙蓉燕菜、炒肝尖儿、南炒肝关儿、油爆肚仁儿、汤爆肚领儿;
炒金丝、烩银丝、糖熘饹炸儿、糖熘荸荠、蜜丝山药、拔丝鲜桃;
熘南贝、炒南贝、烩鸭丝、烩散丹;
清蒸鸡、黄焖鸡、大炒鸡、熘碎鸡、香酥鸡、炒鸡丁儿、熘鸡块儿;
三鲜丁儿、八宝丁儿、清蒸玉兰片;
炒虾仁儿、炒腰花儿、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炸海耳、浇田鸡、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葱、炸排骨;
烩鸡肠肚儿、烩南荠、盐水肘花儿、拌瓤子、炖吊子、锅烧猪蹄儿;
烧鸳鸯、烧百合、烧苹果、酿果藕、酿江米、炒螃蟹、氽大甲;
什锦葛仙米、石鱼、带鱼、黄花鱼、油泼肉、酱泼肉;
红肉锅子、白肉锅子、菊花锅子、野鸡锅子、元宵锅子、杂面锅子、荸荠一品锅子;
软炸飞禽、龙虎鸡蛋、猩唇、驼峰、鹿茸、熊掌、奶猪、奶鸭子;
杠猪、挂炉羊、清蒸江瑶柱、糖熘鸡头米、拌鸡丝儿、拌肚丝儿;
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精虾、精蟹、精鱼、精熘鱼片儿;
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焖冬瓜;
焖鸡掌、焖鸭掌、焖笋、熘茭白、茄干儿晒卤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氽丸子、葵花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
红炖肉、白炖肉、松肉、扣肉、烤肉、酱肉、荷叶卤、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酱豆腐肉、坛子肉、罐儿肉、元宝肉、福禄肉;
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蜜蜡肘子、烧烀肘子、扒肘条儿;
蒸羊肉、烧羊肉、五香羊肉、酱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
烧紫盖儿、炖鸭杂儿、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尖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几道"满汉全席"典型菜肴的做法
◇御龙火锅
【原料】带皮五花猪肉1公斤。大海米150克,水发干贝150克,粉丝150克,酸菜400克,水发黄蘑菇150克,熟火腿150克,水发香菇150克。
【调料选用】料酒40克,精盐2.5克,清汤1.5公斤,酱豆腐两块,韭菜花50克,香菜50克麻油、辣椒油、卤虾油各适量。
【制作及食用过程】
满汉全席 1.用水将带皮五花肉洗净,刮去细毛。用水将香菜洗净,切去根,切成2分长的段。用刀将水发香菇、水发黄蘑菇切成长1寸5分、宽6分、厚1分的片。将粉丝放入盆中,注入开水,浸泡10分钟,涨发好后捞出,剪成长约4寸的丝。用水将酸菜洗净,切去根,切成长1寸5分、宽8分的片。将大海米放碗中,注入开水浸泡20分钟。
2.锅中注入清水,放入猪肉,上火烧开,撇去浮沫,在火上煮至六成烂时捞出,控净水,稍凉后切成长2寸、厚1分的大薄片。
3.火锅中先放入粉丝和酸菜片,然后将猪肉片、干贝、大海米、黄蘑菇片、火腿片、香菇片间隔顺序地码在酸菜粉丝上,注入清汤,加入料酒、精盐对好口味,用炭火烧开,烧10分钟。
4.将酱豆腐放入小碗内,用凉开水研成卤状。将香菜末放入小盘内。将韭菜花、卤虾油、芝麻油、辣椒油分别放入小碗中,同白肉火锅一起上桌。
◇火烤羊肉串
【菜名】[满汉全席]--火烤羊肉串
【原料】 羊后腿肉。
【调料选用】酱油、辣椒粉、椒盐、味精、麻油。
【制作及食用过程】
1、羊后腿肉切成长方片,取十根银钎,一根穿七块羊肉。
2、酱油内加调料拌匀。
3、把羊肉平排加在微火上烤,随烤随将酱油刷在肉上,并撒上椒盐,3分钟后,带内呈酱红色,用同样的方法烤背面,两面刷上麻油即成。
◇金钱吐丝
【制作原料】
鲜虾350克,面包100克,面包少许,水发菜50克,猪肥肉50克,马蹄50克,鸡黄清1个,料酒10克,精盐1.5克,干玉米粉15克,花生油1公斤(约耗40克),花椒盐2克。
【制作过程】
1.将鲜虾去头尾及外壳,挑去沙线,用水洗净;将马蹄拍碎,用刀剁成末;将鲜虾肉及猪肥肉用刀背砸成茸;将面包切成直径1寸分、厚1分的圆形片,其余剁成面包粉。
2.将虾肉茸和猪肥肉茸放入碗中,加入精盐、料酒、玉米粉搅拌上劲,再放入马蹄末、鸡蛋清搅拌成糊,用手挤成直径1寸的丸子,放在面包片上,四周用小刀抹齐。将切好的发菜旋转式地码在虾丸子上。将面包粉过细罗,然后将细面包末撒在虾托上面,用手压实。
3.坐煸锅,注入1公斤花生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虾托,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控净油,放在盘中即成,连同花椒盐一起上桌。
◇双龙戏珠
【 制作原料】黄豆芽,蜜糖,鲜嫩肉末。
【制作过程】本作品制作复杂,要有耐心。
先将黄豆芽的豆去掉,接着用较粗的针将每根黄豆芽穿孔,将鲜嫩肉末(猪肉最嫩的地方),放进去,(要有耐心),将黄豆芽爆炒,放进盆里,组成两条龙的形状,龙的眼睛是最重要的,画龙点睛,用红色的圆形蜜糖放在头部,加入鸡精就行. 营养:黄豆芽可治疗口唇糜烂、口角发炎的病症等。
折叠说法一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规模庞大,莱肴丰盛,制作程序复杂,工艺颇为考究。该席桌博采烧烤、燕菜、鲍鱼、海参、鱼翅等高级席之精华;襄括点心中油、烫、酥、仔、生、发等六种面性;施展立、飘、剖、片等二十余种刀法;汇聚蒸、炒、烧、炖、烤、煮等烹技;辅助以冷碟中桥形、扇面、梭子背、一顺风、一匹瓦、城墙垛等十数种镶法;衬垫以规格齐全、形状各异的碗、盏、盘、碟等餐具于一席,可谓集烹饪技艺之大成。
"满汉全席"这一名称来源于一段相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献艺的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编了一段"贯口"词,罗列大量菜名,名为"报菜名",颇受听众欢迎。30年代在北京与张傻子。高德名,绪德贵,汤瞎子一同登台表演的著名相声演员戴少埔擅长这个段子(戴少埔于40年代初逝世于天津),当时仍称这段贯口为"报菜名"。
折叠说法二
"满汉全席"系官场筵席,始于清代,然正史阙佚,仅一些笔记文集有录,名日:"满汉席"、"满汉大菜。最初,官场中宴请嘉宾,先吃满菜席,再上汉菜席,谓之"翻台",盖宾客中有满族和汉族,以适应不同饮食习惯之故。而"翻台"的结果,致使制作满席和汉席的厨师间相互展开竞赛,并汲取对方所长,以求席桌更为精美,嗣后,人们遂将两席的馔肴去芜存精拼一席,故有"满汉全席"之名。
久负盛名的名宴"满汉全席"原来就是这位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大儒阮元所创制的。
这些文人雅士除了帮助阮元翻古纸、究仓籀、勒金石外,亦有佳肴小乐。加之内有名师主厨,外有雅士品味,此时的阮元在饮馔上也就不断花样翻新。他在两广总督任内曾以府菜为基础发展出一道席面,虽不及府菜规模,但也远远超出一般市面上的水平。由于这种席面能兼顾满汉人员的习惯,因此人们便称之为"满汉全席"。孔小姐下嫁阮元时,随孔小姐陪嫁过来的,还有四名厨师。这些厨师个个身怀绝技,深谙孔府烹饪之奥秘。阮元后来仕途一帆风顺,做到如他自书的门联那样:"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由于历任重臣,俸禄充裕,阮元重用着一大批清客幕宾。
由此可见,而今流传的"满汉全席",便始自阮元。
那为什么要叫满汉全席呢?据说,关于满汉全席文化的起源,民间流传这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清朝民间商贾为了赚钱盈利而意想编造的,还有人认为是清朝皇帝所举办的国宴,更多的则认为是清末慈禧为了豪奢所做,那最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记载显示,满汉全席是孕育于满族入关,定鼎北京这个政治历史的背景中,当时清兵入关后,开始时,他们的饮食习惯还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随着清王朝的强大和昌盛,满族统治者在饮食上大大考究起来。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局鼎盛。据《大清会典·光禄寺则例》记载:当时光禄寺举办的各类宴席中,已分为“满席”和“汉席”,其中满席分为六等,汉席分为三等,每等满席和汉席所用的原料的数量,饽饽用料定额,干鲜果品定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光禄寺办的各种宴席,或是满席,或是汉席,满汉共宴的情况是没有的。从清代史籍和目前出版的有关回忆清宫帝王的生活资料中叶没有满汉共筵的记载。可以想见,在民族等级森严的清宫中,清朝统治者是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把其他民族与满族并列一起的。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这可以说是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这部书是李斗身居扬州期间,根据自己“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写成的。扬州当时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又是乾隆皇帝多次游览的地方,因此,满汉全席在当时的扬州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另一部记载满汉全席的书,是乾隆朝诗人袁牧做著的《随园食单》。其中说道:今官场之菜……又有满汉全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由此可见,满汉全席最初的形成大约在乾隆时期,最初是始于官府之中。
清朝中叶,豪华的宴会在官府中风靡一时,满,汉官员之间经常互相宴请。满官宴请汉官用汉菜,汉官宴请满官用满菜。这种作法曾引起一些非议,诸如“忘其本分”,“格外讨好”等(见袁牧《随园食单》)。因此,后来就将满汉全席有选择的汇聚于一席,以示不分彼此。一些外出上任的官员,多带有技艺高超的厨师,于是又将这种形式传到外埠,并在流传中不断吸取各地民间筵宴和饮食中的精华,以致又有“小满汉席”,新满汉席等之分,其中还有藏,蒙,回等民族的菜肴。这种格式的宴席,是与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绥靖政策有关。
清代定都北京后,满族与汉族杂处,饮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交流。满族的达官显贵,在与汉族官员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汉族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宴饮程式,并加以改造,于是逐渐形成了“满汉全席”的格局。然而民间流传的故事更富传奇色彩:
“满汉全席”由苏州城一介平民张东官所创,他也凭借于此由一介布衣草民升为皇宫御厨、成为一代厨艺宗师。张东官本来做菜技艺一般。但他身藏两样绝活,一样在手上:他会一手耍杂技一般的切菜功夫;一样在嘴上:他有一条能尝出百味配料的舌头,而且巧舌善辩,能背大段菜名。
康熙皇帝擒鳌拜、平三藩后,国家安定,百姓安居,大清王朝进入了太平盛世。康熙深知“得人心者昌”,他决定巡幸江南,访求前朝大贤,消除满汉畛域,但遭到朝中满族权贵严亲王等人的反对。康熙决定以“口腹之欲”作为突破口,去江南寻访美食。张东官就在这期间凭借巧舌善辩之舌被康熙御封为“江南第一名厨”,被选进了皇宫御膳房。从此开始了他创立满汉全席的人生四部曲。
不懂规矩又不会做菜的张东官在宫廷中险象环生,张东官被迫逃出皇宫,在逃避追杀的过程中走上学习厨艺的历练之路。他博采众家之长,凭借自己的超人天赋,将中华民族各地美食精粹“烩”于一炉,成为一代厨艺宗师。
在被重新召回皇宫之后,张东官成为“千叟宴”的主厨,并在这次著名的大宴上大功告成,张东官自编一套一百零八品的宴席食谱,创立了满汉全席。“千叟宴”之后,张东官辞去御膳房总管之职,在京城开了一家最大的酒楼,“为天下人做菜”。康熙御笔钦赐“满汉楼”招牌。满汉楼宾客盈门,“满汉全席”流传到民间,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宴,这就是满汉全席的名字由来。
或许不少人都会和探秘志小编一样,认为满汉全席里肯定都是各种好吃的,实际上,不仅是有各种好吃的,还有很多看着菜谱都让人口水直流的,甚至还会有一种敬畏感,下面是菜谱,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在满汉全席里一共有108道菜,分别分成5大份,每份都是由不同的菜系组成: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卿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以上就是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满汉全席108道菜名和满汉全席的来历起源了,虽然这些菜系或许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口福尝到,但能长长见识也是不错的。